創新,開始於你沒想到的「蠢問題」

2022/03/15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大部分的人都認同創造力的重要,也同意革新與創意在人類社會的前進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是,我們歡迎真正的創意嗎?
幾年前一個下午,三歲的小兒子和我兩個人在家,百無聊賴。
兒:「媽媽,如果你在地上撿到鼻屎的話,記得拿給我。」
我:「幹嘛?你不會要吃吧?很噁耶!」
兒:「不是,我要做一個實驗。」
我:「??」
兒:「我要把鼻屎放進水裡....」
我:......(仍一頭霧水)
定:「....然後喝掉。」
再問一次:你我歡迎真正的創意、實驗精神嗎?
上一篇文章,我們談及創造力起始與自由無邊的想像力。但事實上,當人們提及「想像力」時,常常帶著正反兩面的評價。「喔!你想像力也太豐富了吧?」接下來的對話可能就是「怎麼可能?」「拜託,麻煩你現實一點好嗎?」這樣的語態之下,「想像力」等同於「過於幼稚與天真」、或者不夠了解現實的限制。的確,在傳統思維中,社會傾向歡迎所謂深思熟慮之後再提出來的想法。只是,在這個過程中,諸多瘋狂而新奇的想法便消失、不見天日。

「我寄一點雪給你」

以前住在台灣的時候,若想看雪,就得在很冷的時候上山,運氣好的話,就有機會跟積雪拍照,羨煞眾人。搬到美東之後,大部分的冬天都玩雪玩得很過癮,這時候在台灣的家人就會羨慕我們出門就有雪可以玩,我還開玩笑說:「那我們寄一點雪給你好了!」
你知道嗎?這門生意真的有人做。Ship Snow Yo,一個位於美國麻州(一個雪下個不停的地方)就是一個「寄雪給你」的公司!每年冬天,你可以透過他們網站訂購real snow或者雪人禮盒,Ship Snow Yo會幫你寄到全美任何一個地方。
2014年的冬天,如同每個冬天,波士頓下了一場又一場的隆冬大雪。這一天,Kyle Waring和他的太太在門口剷雪,鏟過雪的人都知道這件事情一點都不浪漫哪!夫妻倆一邊辛苦的鏟雪,就一邊練肖維:「嘿 ,我們寄一點雪給在加州那些沒雪可看的朋友怎麼樣?他們應該會覺得很有趣吧?」(”Wouldn’t it be funny if we sent snow to our friends in California?")
實在是很有趣的想法,是吧?但更有趣的是,他們就真的這麼做了!Waring和他的太太就當真寄了兩個寶特瓶的雪給住在加州的朋友。結果,朋友簡直樂歪了!加州有加州陽光,但是能夠看到雪是多麽稀奇啊!
更有意思的是,他們沒有把這個想法停留在自己的朋友圈裡。2015年二月,Kyle Waring正式開始經營Ship Snow Yo這個公司。從一個異想天開的禮物開始,過去幾年他們總共寄出了超過一萬鎊的雪,寄到美國的42個不同的州!

從想像力到創造力:勇於發問"What if?"

你仔細想,在這個過程,其實有太多可以終止這個商業點子:這個主意太天真了,怎麼寄啊?誰會想收到雪啊?真的要寄?那怎麼確保雪在寄送過程中不會融話呢?那如果不下雪怎麼辦呢?..
這就是所謂從「想像力」到「創造力」的切換:在諸多看似天馬行空的想法中,找到實際可以成行的那個點子,然後在諸般不可能、沒想到之中,使其實現。
而最初那個"What if” 的發問,是使所有其他後來的發展成為可能的關鍵。
創造力,是一種態度:一種「我來試試看」的態度,或者說,勇氣。當你去做的時候,不保證成功、可能成果會跟想像的天差地別。但是,你還是決定去試試看。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後果自負。事實上,大部分的發問,將結束於與預想相違的「失敗」;然而,每一個終就改變世界、革新的創意,都必經這個試錯(try and error)的過程。

創新者的五大探索技能 Innovator's DNA: 5 Discovery Skills

為什麼有些企業比別人更創新?管理學學者傑佛瑞.岱爾(Jeffrey H. Dyer) 與同事們進行了一項為期六年的研究,訪查超過三千五百位企業主管,想要得知那些帶來關鍵性突破的革新力所來為何。研究結果發現:這些創新者大多具有五大「探索技能」(Discovery skills),分別是發問(questioning)、觀察(observing)、試驗(experimenting)、建立人脈(networking)和連結(associating)。今天只談第一項:發問。

發問:質疑那不可質疑的

每天早晨送孩子出門坐校車之前,先生總會用一個叮嚀送別:「記得問問題!每堂課都盡量發問!」到現在,先生還沒有開口,孩子們就知道他要說什麼。為什麼發問這麼重要?因為發問是思維的起點。在提出問題的同時,知識(Knowledge)質變為思維(Thinking)。知識,關注的是過去累積的智慧結晶,而思維能力就是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打開通往未來的大道。
「很多時候問題比答案難找。如果你可以適當地說出問題,答案就比較簡單了。」說這句話的人Elon Musk,他是股價瘋漲不停的特斯拉(TESLA)的執行長、也是SpaceX的創辦人。SpaceX這個熱得發燙的民營太空企業,開始於Elon Musk自問的一個問題:「為什麼火箭的要價如何昂貴?」思索研究後,他發現是燃料的成本相對是很低的,但過去的火箭都只能一次性使用,真正高成本的火箭體無法回收再使用....等等,What if? 如果,火箭可以回收再使用呢? SpaceX便由這個發想一路發展至今,一步步接近外太空殖民的夢想。
事實上,要問到那個「對的問題」,得先問一堆不怎麼對的問題。
Elon Musk的這個大哉問,其實奠基在許多之前問錯問題的撞牆經驗之上。他一直相信這個時代的人類有能力可以移居火星,在這個新的星球上建立殖民地;而完成這個夢想最大的阻礙是:那在火星上要吃什麼?Elon Musk提出的解決方法是:在火星上建議一個大型的溫室。所以他發問:「如何在火星上建設大型的溫室?」為解決這個問題,他花了大量的時間與金錢在畫設計圖、尋找廠商...等等,但後來卡住了。卡在一個問題:要將這些建材搬運到火星,需要火箭。但火箭非常昂貴。做不到。
這堵高牆,迫使Elon Musk繼續發問,然後「火箭一定要這麼貴嗎?」這個改變太空企業的問題才應運而生。
要終於能問出那個「對的問題」,得要先養成發問的習慣。先量變,再質變。

沒有蠢問題

我到了三十二歲才開始我的留學生涯。都已經妥妥的過了而立之年的大關,我才坐在異國的大學校園裡。同一個教室裡的同學,多半是小我五歲、十歲的年輕研究生。作為學生中最年長的,我感覺自己好像應該比別人有更精闢的見解,因此,每次在舉手發言之前,我都先在心裡彩排無數次,才敢舉手;表達我的想法的同時,心跳加速、滿臉漲紅。而且,我很少提問,擔心我要問的問題在應該要讀熟才去討論的論文裡早就討論過、擔心全場只有我一個人不懂、擔心我這個「長輩」臉面掛不住。
開學兩三週後,我發現只有我有這個「症頭」。我發現這些年輕的同學們,什麼問題都問,就連那些明明該讀的paper裡就有答案的問題,也敢問!更常見的問題是:嘗試釐清無法理解的概念、尋索原因、從文本延伸出在他自己生活中觀察到的現象、質疑另外一個人--或者老師的看法,還有許多那些我真的不敢問的「蠢問題」。有趣的是,沒有一個老師對任何一個問題皺眉頭。事實上,問題越怪異、看起來似乎有明顯的答案,竟然帶來更熱烈的反應與討論。我突然感激起來,謝謝同學們的「蠢問題」,幫助我把那些我以為自己懂了、實則一知半解的概念完全釐清,也迫使我重新思考這個概念與我自己的連結。
三十六歲時,我又重返校園攻讀博士班。這一次,我也成了常常舉手問問題的人。有些高明,有些自己問完之後會讚賞自己「這種問題也敢問」的勇氣。
發問、思考、再發問是深度學習的唯一途徑。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蠢問題。

鼓勵孩子發問

事實上,孩子是天生的發問者。還記得他們2-5歲時那個十萬個為什麼的時期嗎?為什麼大便很臭?為什麼飛機那麼重還可以飛?為什麼拉女生的頭髮她們會哭?為什麼小鳥晚上都不見了?為什麼....?許多提問天馬行空,有些大人可以應答自如,但也有一些問題你我想也沒想過。
然而,什麼時候孩子們不再問那麼多問題了呢?首先,傳統的課堂並不歡迎天外飛來一筆的問題,因為班級的規模很大,老師們期待孩子們「聽多說少」以便維持課堂次序。再者,當孩子開始相信「問問題等於承認自己不懂、而不懂很丟臉」;或者完全相反的思維:「問問題是炫耀自己很聰明」時,發問有了暗沈的色彩。此外,當一個人接受所有的事情都有標準答案時,想像力的門戶將偷偷地關閉,那個勇於質疑的直覺與力量將漸漸消逝。而當孩子停止發問,知識將成為沈重的負荷,學習的樂趣將在指尖中消逝。
那麼,我們當如何守護孩子們的「異想天開」呢?

用大量的問答創造發問的習慣

首先,先量變、再質變。要能問出好問題,開始於多發問。對於已經習慣不問問題的孩子來說,真正困難的不是想到要問題的問題、而是缺乏發問的勇氣。父母與家長最重要的角色是幫助孩子重新認識發問的必要與快樂
思維習慣可以透過日常的互動培養。若孩子不習慣先發問,那麼大人們就先行動吧!我們平日習慣如何與孩子互動?是命令句多?還是發問句多?而在我們的問句裡,是封閉式問題多?還是開放式問題多?封閉式問題是可以用「是」「不是」「對」「不對」或簡單的詞語、數字回答的問題。比如:「你今天過得好嗎?」「今天數學考幾分?」問題問了,卻沒有產生持續的對話。而開放式的問題則容許對方以各種角度來回答沒有正確的答案的題目;比如:「說說看你和小潔之間發生了什麼事?」「你覺得現在學校裡最有用的科目是什麼?為什麼?」「這個春假你想要怎麼安排?」當孩子發現自己的回答是大人所在意、而且能夠改變後來的決定時,他漸漸能夠體會發問與對話具有改變情勢的力量--一但如此,鼓勵孩子們開始對話的目的就達成了。
當你開始用開放式的問題與孩子對話時,不知不覺間你已經開始示範如何運用發散性思維;而發散性思維正是創造力最重要的基石之一。

用積極的聆聽引導孩子表達己見

當孩子發現自己的提問與看法有人在乎時,那些對話的正面經驗將使他越來越願意開口提問。反之,當孩子終於開始願意踏出舒適圈、勇敢提問時,若大人的回應是忽略、嘲弄、甚至責罵,那好不容易生發的勇氣則可能迅速消退。
當孩子陳述自己的意見、表達疑問時,大人可以透過積極地聆聽來深化對話,建立更深刻的對話與思辨。先不批評、也不指教,要閉上嘴吧、張開耳朵、還有打開心胸,帶著真誠的好奇心,嘗試了解你面前的這一個獨立的個體~他的思想、他的觀察、他的理解、以及他的質疑。積極的聆聽,是透過四目相對的眼神接觸、肢體語言、以及話語的回應,向說話的對方傳達一個信息:我很想聽你說話,我對你的意見沒有批判,我關心且尊重你的看法。格外對青少年來說,在他們尋找自己定位的同時,最難得的就是能夠找到他可以放心說出自己想法的長輩。積極的聆聽不只是一個啟發孩子的工具,更是修補親子關係的良藥。

用廣泛的閱讀開啟孩子的想像力

閱讀,開啟通向想像的大道。昨天還在三國演義的大江大海裡,今日沈浸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明天進入時光旅行的科學查究,後天尋索數學家高斯精彩的生平故事與神思巧算,說不定大後天就翻閱起食譜,開始摩拳擦掌、洗手作羹湯。閱讀,不該也不能只為考試服務。不會考的,更應該要讀,因為這將成為一個人的底蘊,成為他的一部分。讓讀本的選擇,成為親子互動的討論題目,給孩子時間與空間讀自己喜歡的書,也為孩子開啟其他的門,讓他可以接觸不同領域的書籍。
然而,誰說閱讀一定要是書本?用閱讀的精神,觀察大自然、體會人際關係、深究自己的五感、思考世界的潮流與脈動...當孩子停下來思想,聰明的你我即可開始對話,讓孩子表達他對世界的體認。當孩子們習慣閱讀、觀察、思考、探究,這樣的孩子你不用太過擔心他。

結語:敢於不同

這個世界最不缺乏的乖乖地排隊前進的群眾。但能夠深度思考、勇於質疑那不可質疑的幾個少數,終將成為改變世界的未來領袖。鼓勵孩子異想天開吧!
Dr. Mama的未來實驗室 Podcast可透過各大播客平台收聽 Apple Podcast Spotify and more
11會員
15內容數
今天的孩子,即將成為2030/2040年的領袖。 爸媽、老師,今天的我們,做對了嗎? 未來實驗室,期待幫助父母與教育工作者, 在快樂安心的教養、以及掌握關鍵能力的培養中尋找精巧平衡。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