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練習照顧自己》心得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每一天練習照顧自己》心得3

圖片出處為博客來網路書店
關於第十八章「共同依賴」,書中最後給的定義我沒感覺,但書中引用別人對「共同依賴」的定義我倒是若有所悟:
「一種情緒、心理與行為狀態,成因為個人長期籠罩在一套強制規範下,並將其逐一實行;而這些規範往往反對個人敞開心胸,表達所思所想,也避免直接討論個人與人際問題。」(P.253)
「自我挫敗、學習而來的行為或性格缺陷,使人較難開始一段關係,或者投入情感關係。」(P.253)
閱讀到上述這些情況,我馬上開始思想自己的生活和成長歷程。書中大多是與酗酒或成癮者或強迫症患者有密切關係的人,受到那些不正常行為所影響,無法停止或者改變關係的模式。那我呢?
我為何有一點「母胎單身」到如今的傾向呢?對於男女之間的親密關係,是否,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大呢?對於家庭中的異性:父親或手足,是否有共同生活之後習慣的行為模式或關係模式?我不太確定,但我很肯定的是,我並沒有戀父情結,而對於手足,我曾經是如此地以他們為榮,所以我曾經遇見和手足長相風格相類似的異性,會特別注意,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對家庭中的異性有任何性方面的遐想,總覺得和家庭中的異性如果有性方面的遐想的話那好似亂倫。
可是因為一些原因,後來我跟家中的異性關係緊繃,或者有恐懼害怕等負面情緒,導致我曾經歷過眾多追求者們,或者是與異性的關係,都到了某一個地步就無法再深入,是否,跟異性相處的不安全感,來自於我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嗎?
我家沒有有酗酒嗑藥或其他失序行為的情況,有的也只是我自己曾經對藥物上癮的問題(已解決),以及手足對電動上癮的問題(已改善)。但就算只有一點點,我想,共同依賴無所不在。
小時候我費盡心思只想要求得母親的寵愛,一方面也努力陪伴寂寞的外婆。長大後,好像我到哪裡也跟婆婆媽媽們有類似的緣分和關係,不是真的平等關係的友誼交心,但卻有著一種依附關係,讓我跟中年婦女來往時,也好似在尋求一個完美母親寵愛我的形象,這也是共同依賴的陰影嗎?
書中最後對共同依賴的定義是:
「共同依賴者為一個人讓他人行為影響自己,並對控制他人的行為十分執著。」
我想到了我的母親,以及種種難以啟齒的過往。放下,放手,我想,這一切經歷,都已經過去,我閱讀這本書,是釐清並且弄清楚要如何擁有解決共同依賴的方法,就讓我繼續閱讀下去,相信,隨著閱讀的過程,會更加明朗,並且隨著每天一天天練習,會一天天的進步或改善,即或不然,也會有所成長。
想要購買這本書請透過以下連結,也歡迎去瀏覽書籍簡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8會員
409內容數
維拉寫寫字。不解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Willa 維拉寫寫字 的其他內容
夢 另一個夢是一直在堆疊巧克力片,做成層層疊疊的巧克力吐司,這個夢,代表甚麼? 中式炒麵 vFlat Scan 本來是下午才打算寫寫字的,但發現上午拿來閱讀或練習英文都會想睡覺,於是調整將這篇文章於上午打出來,嗯,我在打文章的時候,比較不會想睡回籠覺,很好!
Dear God, 我還在開心的情緒中,沒有想到應邀去爬個山,會遇到三立電視台的記者,然後被訪問,然後我就上電視了!神啊!這是你的安排嗎?我沒有因為壞事上新聞,而是因為記者訪問路人甲爬山會怎麼逛而上新聞,這是件滿足我虛榮心的事情啊!對不起我也有虛榮心,否則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高興。
20220403Dear God, Dear God, 1. 想賺錢 2. 想運動 3. 想持續工作 4. 讀那本書有幫助 5. 姐姐帶小孩回家 6. 結語 In His Holy Name. Amen.
《每一天練習照顧自己》心得2 當我讀到第一百七十頁中的引言「成功需要心力與靈魂一起努力,而唯有自己非常渴望的事物,才有辦法將心力與靈魂投入。」時,深受震動。 於是我究竟是放棄了呢?還是放手了呢?書中不鼓勵放棄,但鼓勵放手。 每一天,練習好好照顧自己。我正在學習。請給我鼓勵與支持。謝謝。
可爾姿體驗和自主有氧運動 可爾姿 可爾姿的服務很客氣而且周到,在電話中就已經說明收費方式,由於三月遇到可爾姿十五週年周年慶,入會費是零塊錢啊!零元入會費,等於免費入會,免費真是一大吸引人的用詞,但是就如同運動是要長期的一樣,可爾姿並不提供逐月購買的方案,而是分一年期契約和二年期契約。
20220330 Dear God, Dear God, 我真的很抱歉我都只為自己著想,沒有想著可以為主做些甚麼,我的目標就是好好的活完這一輩子,要好好的。 現在我不要慌張,不要著急,我今天凌晨被鬧鐘叫醒後如預期的為家人做了三明治早餐,第二天達標!短期目標是幫家人做早餐一整個禮拜,再慢慢拉長。
夢 另一個夢是一直在堆疊巧克力片,做成層層疊疊的巧克力吐司,這個夢,代表甚麼? 中式炒麵 vFlat Scan 本來是下午才打算寫寫字的,但發現上午拿來閱讀或練習英文都會想睡覺,於是調整將這篇文章於上午打出來,嗯,我在打文章的時候,比較不會想睡回籠覺,很好!
Dear God, 我還在開心的情緒中,沒有想到應邀去爬個山,會遇到三立電視台的記者,然後被訪問,然後我就上電視了!神啊!這是你的安排嗎?我沒有因為壞事上新聞,而是因為記者訪問路人甲爬山會怎麼逛而上新聞,這是件滿足我虛榮心的事情啊!對不起我也有虛榮心,否則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高興。
20220403Dear God, Dear God, 1. 想賺錢 2. 想運動 3. 想持續工作 4. 讀那本書有幫助 5. 姐姐帶小孩回家 6. 結語 In His Holy Name. Amen.
《每一天練習照顧自己》心得2 當我讀到第一百七十頁中的引言「成功需要心力與靈魂一起努力,而唯有自己非常渴望的事物,才有辦法將心力與靈魂投入。」時,深受震動。 於是我究竟是放棄了呢?還是放手了呢?書中不鼓勵放棄,但鼓勵放手。 每一天,練習好好照顧自己。我正在學習。請給我鼓勵與支持。謝謝。
可爾姿體驗和自主有氧運動 可爾姿 可爾姿的服務很客氣而且周到,在電話中就已經說明收費方式,由於三月遇到可爾姿十五週年周年慶,入會費是零塊錢啊!零元入會費,等於免費入會,免費真是一大吸引人的用詞,但是就如同運動是要長期的一樣,可爾姿並不提供逐月購買的方案,而是分一年期契約和二年期契約。
20220330 Dear God, Dear God, 我真的很抱歉我都只為自己著想,沒有想著可以為主做些甚麼,我的目標就是好好的活完這一輩子,要好好的。 現在我不要慌張,不要著急,我今天凌晨被鬧鐘叫醒後如預期的為家人做了三明治早餐,第二天達標!短期目標是幫家人做早餐一整個禮拜,再慢慢拉長。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回到今日主題,是要繼續分享《突破關係困境的人格心理學》一書中提到的『依賴型人格』。 為人父母,老師,或某一領域的前輩,或就是朋友關係,每個人都會遇到被人依賴的時候吧,給予適當的幫助,是為了讓對方有朝一日能獨當一面,或也可以去幫助別人。而本書中講到的依賴型人格者卻是遲遲無法脫離對別人的依賴......
Thumbnail
把你推向他人的,究竟是想與人建立聯繫的渴望,還是那種害怕落單的恐懼? 我從來不知道如何與人拉開距離,對自己沒有信心,追隨他們,朋友笑稱我有『關係收集癖』——有的人無法扔掉任何東西,而我則是無法離開任何人。 你是慣性討好者嗎?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嗎?
Thumbnail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是老生常談,但事實確實如此,在繁忙的家庭生活中,我們不經意間扮演了許多未經挑選的角色。有時候,這些角色使我們背負起過重的負擔,忘記了自己原本的面貌。但是,當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的角色,並嘗試尋找那些真實的自我時,我們又會發現什麼?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原生家庭是每個人都有的,若原生家庭有問題,也會是最難處理的。有些人認為自己家庭沒有溫暖,然而很有可能只是彼此用不同方式關愛彼此而已。 就算家人真的利益相對,也難掩偶爾的關愛之情,只是我們的執著只讓我們看見壞的那一面。若我們能看見溫暖看見愛、避開不屬於我們的利益之爭、喜惡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回到今日主題,是要繼續分享《突破關係困境的人格心理學》一書中提到的『依賴型人格』。 為人父母,老師,或某一領域的前輩,或就是朋友關係,每個人都會遇到被人依賴的時候吧,給予適當的幫助,是為了讓對方有朝一日能獨當一面,或也可以去幫助別人。而本書中講到的依賴型人格者卻是遲遲無法脫離對別人的依賴......
Thumbnail
把你推向他人的,究竟是想與人建立聯繫的渴望,還是那種害怕落單的恐懼? 我從來不知道如何與人拉開距離,對自己沒有信心,追隨他們,朋友笑稱我有『關係收集癖』——有的人無法扔掉任何東西,而我則是無法離開任何人。 你是慣性討好者嗎?你身邊有這樣的朋友嗎?
Thumbnail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是老生常談,但事實確實如此,在繁忙的家庭生活中,我們不經意間扮演了許多未經挑選的角色。有時候,這些角色使我們背負起過重的負擔,忘記了自己原本的面貌。但是,當我們開始質疑自己的角色,並嘗試尋找那些真實的自我時,我們又會發現什麼?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