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天練習照顧自己》心得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每一天練習照顧自己》心得3

raw-image


關於第十八章「共同依賴」,書中最後給的定義我沒感覺,但書中引用別人對「共同依賴」的定義我倒是若有所悟:

「一種情緒、心理與行為狀態,成因為個人長期籠罩在一套強制規範下,並將其逐一實行;而這些規範往往反對個人敞開心胸,表達所思所想,也避免直接討論個人與人際問題。」(P.253)
「自我挫敗、學習而來的行為或性格缺陷,使人較難開始一段關係,或者投入情感關係。」(P.253)

閱讀到上述這些情況,我馬上開始思想自己的生活和成長歷程。書中大多是與酗酒或成癮者或強迫症患者有密切關係的人,受到那些不正常行為所影響,無法停止或者改變關係的模式。那我呢?

我為何有一點「母胎單身」到如今的傾向呢?對於男女之間的親密關係,是否,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很大呢?對於家庭中的異性:父親或手足,是否有共同生活之後習慣的行為模式或關係模式?我不太確定,但我很肯定的是,我並沒有戀父情結,而對於手足,我曾經是如此地以他們為榮,所以我曾經遇見和手足長相風格相類似的異性,會特別注意,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對家庭中的異性有任何性方面的遐想,總覺得和家庭中的異性如果有性方面的遐想的話那好似亂倫。

可是因為一些原因,後來我跟家中的異性關係緊繃,或者有恐懼害怕等負面情緒,導致我曾經歷過眾多追求者們,或者是與異性的關係,都到了某一個地步就無法再深入,是否,跟異性相處的不安全感,來自於我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嗎?

我家沒有有酗酒嗑藥或其他失序行為的情況,有的也只是我自己曾經對藥物上癮的問題(已解決),以及手足對電動上癮的問題(已改善)。但就算只有一點點,我想,共同依賴無所不在。

小時候我費盡心思只想要求得母親的寵愛,一方面也努力陪伴寂寞的外婆。長大後,好像我到哪裡也跟婆婆媽媽們有類似的緣分和關係,不是真的平等關係的友誼交心,但卻有著一種依附關係,讓我跟中年婦女來往時,也好似在尋求一個完美母親寵愛我的形象,這也是共同依賴的陰影嗎?

書中最後對共同依賴的定義是:

「共同依賴者為一個人讓他人行為影響自己,並對控制他人的行為十分執著。」

我想到了我的母親,以及種種難以啟齒的過往。放下,放手,我想,這一切經歷,都已經過去,我閱讀這本書,是釐清並且弄清楚要如何擁有解決共同依賴的方法,就讓我繼續閱讀下去,相信,隨著閱讀的過程,會更加明朗,並且隨著每天一天天練習,會一天天的進步或改善,即或不然,也會有所成長。

想要購買這本書請透過以下連結,也歡迎去瀏覽書籍簡介: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beautywl/products/0010640347?sloc=main&utm_source=beautywl&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220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Willa 維拉寫寫字
81會員
426內容數
維拉寫寫字。不解釋。
Willa 維拉寫寫字的其他內容
2025/04/07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人際互動和信仰方面的掙扎。作者描述了工作壓力、孤獨感以及與神溝通的困難。透過與朋友相處、寫訊息給親友、以及最終嘗試長時間的獨自禱告,作者嘗試解決這些問題。文章也探討了作者缺乏信心和禱告時遇到的阻礙,並分享了其禱告的經驗與反思。
Thumbnail
2025/04/07
這篇文章探討了作者在人際互動和信仰方面的掙扎。作者描述了工作壓力、孤獨感以及與神溝通的困難。透過與朋友相處、寫訊息給親友、以及最終嘗試長時間的獨自禱告,作者嘗試解決這些問題。文章也探討了作者缺乏信心和禱告時遇到的阻礙,並分享了其禱告的經驗與反思。
Thumbnail
2025/03/30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在森林發現了一隻母老虎生了兩隻小老虎,奇怪的是,母老虎卻好像不願意飼養兩隻小老虎,放著不管就走了。 於是人類將兩隻小老虎帶回村莊,剛好村莊裡面的豬圈母豬生了一窩小豬,奶水充足,於是人類將兩隻小老虎放進豬圈,跟小豬們圈養在一起,小老虎和小豬們一起喝著母豬的奶水長大。 慢慢的小老虎
Thumbnail
2025/03/30
很久很久以前,人類在森林發現了一隻母老虎生了兩隻小老虎,奇怪的是,母老虎卻好像不願意飼養兩隻小老虎,放著不管就走了。 於是人類將兩隻小老虎帶回村莊,剛好村莊裡面的豬圈母豬生了一窩小豬,奶水充足,於是人類將兩隻小老虎放進豬圈,跟小豬們圈養在一起,小老虎和小豬們一起喝著母豬的奶水長大。 慢慢的小老虎
Thumbnail
2025/03/24
本文分享閱讀心得,作者失望地發現市面上許多標榜「原子習慣」的書籍,內容空洞、缺乏實用價值,與暢銷書《原子習慣》的實際內容有極大落差,多為勵志故事集錦,缺乏可操作性習慣建議,讀後感缺乏收穫。
Thumbnail
2025/03/24
本文分享閱讀心得,作者失望地發現市面上許多標榜「原子習慣」的書籍,內容空洞、缺乏實用價值,與暢銷書《原子習慣》的實際內容有極大落差,多為勵志故事集錦,缺乏可操作性習慣建議,讀後感缺乏收穫。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現在開始,是媽媽也要活出自己的時代。這一篇收錄了《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書中的摘錄。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人們對依賴的恐懼,以及現代社會中對獨立的追求。文中提到這種對獨立的追求其實源於人們對依賴的恐懼,這種恐懼來自於對脆弱的害怕以及過去依賴失敗的創傷。文章主張重新學習依賴的重要性,並引用精神分析理論中退行、依賴、成長的概念。
Thumbnail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我用原生家庭母系關係一開始療癒完愛自己之後,就要轉而開始療癒跟自己最親近的關係,也就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分父親跟母親。一個家庭的組成,必定是父母都有遺傳跟相關,所以先從愛開始療癒,也就是母親。一直以來在社會上其實存在著階級複製,但靈性上也存在複製連這一說。我們投生到這個家庭,父母是我們自己選擇的,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關係囤積」現象,說明其成因、特徵和解決方法。關係囤積者看似社交活躍,卻缺乏深度關係,並藉由不斷拓展人際關係來掩蓋內心的不安。文章提供改善方法,包括:慢下來檢視社交習慣、感受當下關係而非一味拓展、探索內在安全感、設立健康的社交界限等,最終目標是追求關係品質而非數量,建立更健康的社交模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關係囤積」現象,說明其成因、特徵和解決方法。關係囤積者看似社交活躍,卻缺乏深度關係,並藉由不斷拓展人際關係來掩蓋內心的不安。文章提供改善方法,包括:慢下來檢視社交習慣、感受當下關係而非一味拓展、探索內在安全感、設立健康的社交界限等,最終目標是追求關係品質而非數量,建立更健康的社交模式。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