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願未央》:在稿紙糊成的朱家,劉家少女未竟的文學夢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文/林月先

《願未央》(Unfulfilled Dreams)意指一場跨越時空而「未竟的文學夢」。早熟的文學青年在國共內戰下棄筆從戎,以軍人身份落腳台灣,與本地醫家千金相戀相許,搭起台灣文學史上赫赫有名的「文學朱家」,持續文學不凡的追尋。該片屬於「他們在島嶼寫作」作家紀錄片的第三系列,由小說家朱天文初執導筒,紀錄她已不在世的父母:小說家朱西甯,與翻譯家劉慕沙。

朱西甯以《鐵漿》留名,既反共懷鄉又現代超前;劉慕沙則是及早引介日本文學的重要譯者,影響所及包括當代文青所熟悉的大江健三郎系列。然而,這場《願未央》,其實只有文學少女的願未央。導演圓滿召喚出少將父親的文學夢,卻留下也曾為文學少女的母親。

raw-image

*母系未竟:被定格的文學少女

紀錄片掛名朱西甯、劉慕沙雙傳主,但篇幅比例明顯不均。除了兩人那場著名的、不見容於當時社會的本外省跨年齡之戀,大部分集中探討朱西甯的文學成就,以及追溯江蘇朱家的中國根源。翻譯家劉慕沙為何不太會寫複雜的漢字、流暢的日文如何養成?她嗜讀與翻譯些什麼作品、如何構築這個「稿紙糊成的家」?最後一幕拉出兩人落落長的著作年表,彷彿每一年並肩糊稿,但卻也像那兩條平行線一般,毫無交集。

照片中的劉慕沙是眼角曬出白皺紋的網球好手,情書中的她則是與超齡男友心靈相通的文學少女,翻一面,又是不耐世俗小姐規範,赤腳高歌、為愛私奔的豪放女子。不過,慕沙的多面性也就到此為止了。文學少女成婚後,版面迅速縮小。當朱天文不斷讚嘆父親下班後,還能擠出時間廢數稿、寫巨作時,似乎忘了柴米油鹽、掌廚宴客之外的母親也同樣令人驚奇──她究竟如何在一家五口中整出自己的時間與空間,才能以翻譯收入,購得那些彼時月薪也無法輕易支付的家電?

raw-image

小說家季季曾在回憶錄《行走的樹》中,將朱家比喻為文藝界的「餐廳俱樂部」,各路文友來自去如,吃飯、喝茶、聊天、吵架。在她的記憶中,劉慕沙便不是備受朱西甯疼愛的傻太太(朱天文眼中的傻母親),而是撐起整個文學沙龍「鼎食期」的女主人,供給文學青年的「售後服務」自成功夫:

那時的眷村房子沒門鈴、沒電話。文友想來就來,在客廳紗門拍幾下,就聽到慕沙中氣十足的聲音:「來啦,來啦。」──那聲音彷彿在唱歌。天熱時她說:「快進來快進來,外邊太陽大。」天冷時她說:「快進來快進來,外邊風大。」⋯⋯走進客廳坐下,慕沙馬上端來茉莉香片。如果中午剛過,她笑瞇瞇問道:「還沒吃吧?我去給你下碗麵。」如果客人說吃過了,她就接著說:「晚上留下來吃飯吧?」
留在朱家吃飯,無需客氣無需推辭。在那個貧乏的年代,許多人去朱家就是為了好好吃一頓。沒有成家的,去享受熱呼呼的家常菜;成了家的,也覺得慕沙的菜比自家的好吃。大鍋飯,大盤菜,大碗湯,人氣加熱氣上桌:客家小炒,糖醋里肌,乾煎帶魚,百頁燒肉,粉皮拌黃瓜……,無一不盤底朝天。

季季來自雲林永定,比劉慕沙小約十歲,比朱天文長約十歲,對於盛年時期的慕沙記憶自然比女兒深刻。然而不知何故,季季的訪談片段並未剪入《願未央》的最終版本。讓人意外或又不太意外的是,這是一部由女性小說家、編劇家、導演、主角所拍出與演出的男性敘事紀錄片,母親的缺席(只剩純愛的文學少女),是其顯而易見的未竟之處。

raw-image

*台灣未竟:白色恐怖與大火炬的時代

在台灣第一代省籍通婚中,朱家應是少數完滿的幸福之家。剛來台的外省族群男女比例失衡,跨越省籍隔閡的婚姻主要由性別結構所驅動,而少基於文化與心意的結合。而季季那一段同樣跨省籍、跨年齡的婚姻,雖然曾受到朱家的祝福(朱西甯以新郎同鄉的身分做了證婚人),卻是一場被時代扭曲的極端悲劇:季季的前夫楊蔚密告陳映真、吳耀忠等人閱讀左翼書刊,導致台灣文學史上規模最大的政治迫害案件「民主台灣聯盟案」。

《願未央》將母親置於偉大男人的背後,反而無法觸及文學朱家的幸福謎底。留在片中的受訪者,包括張大春、楊照、蘇偉貞等人多作好言好夢,而幾封私信撿來剪去,也只剪出我們所熟悉的情懷。白色恐怖的暗影,彷彿不曾深入白色純潔的文學朱家,唯有朱天文的小舅、劉家四公子劉家正,留下了一條線索。他提及劉家阿公原是懷抱祖國情懷的船醫,終戰後甚至馬上將「富士」診所改名「重光」,因為長子被關押綠島才開始「痛恨外省人」。換言之,文學少女的叛逃不只是性別的,亦是政治的。

劉家長公子劉家東是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在促轉會的「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中可以找到他的名字。他因「閱讀《青年修養與意識鍛鍊》、《大眾哲學》等反動書刊」被警察從新竹中學給帶走,以《懲治叛亂條例》之名被起訴時也才 20 歲。那一年,劉慕沙 18 歲或在竹女打著網球,朱西甯 26 歲則剛在陳紀瀅的「重光文藝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反共小說《大火炬之歌》。

raw-image

劉家小舅的回憶在《願未央》中只是意外的岔題,受訪者想講,訪談者不想談,因此也無這些交錯與後續。「我們將不停地探索,而一切探索的終點,將是抵達我們出發之處,並且初次認識這地方。」在痛恨與恐懼若干年後,成為神父的劉家小舅坐在苗栗銅鑼老宅中引用並思考著 T. S. 艾略特,導演卻將之剪輯到朱家「抵達祖國」的尋根之旅的開始,則又是另一層記憶的暴力。

劉家是台灣近代史的縮影,被朱家精神捨棄而成為本片所無法抵達之處。《願未央》所建立的文學朱家沿著父系開枝散葉,開出以朱天心、朱天文為主角的下集《我記得》,卻似又不甚記得。

從「作家紀錄片」的標準來看,《願未央》或為一部標準之作,追溯朱西甯的文學足跡並確認其大師地位。然它又不同於前幾部島嶼寫作系列,而由子女親自執導,因此也可視為一類與內在自我對話的「家庭紀錄片」或「私紀錄片」。寫下《荒人手記》、編出《悲情城市》的朱天文為何會創造出如此孺慕巨大父系的夢呢?這或是朱天文作為創作者的個人侷限,亦為藝術之願未央。

raw-image
全文劇照提供:目宿媒體
林月先,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合著有《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案內帖》、《台北城中故事:重慶南路街區歷史散步》。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研究助理、文字工作者。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9K會員
2.1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臺灣的詩人學者,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余光中在評析她的詩時說:「她是繆思最鍾愛的幼女。」名小說家朱西寧在談到她的散文時說:「她日常生活里的敏思,一滴清露,一粒河砂,在她皆是山川日月,人世無限⋯⋯她的文章好,根子裡自是成於天趣者更多。」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炎則在替她的小說作序時形容:「可曾
Thumbnail
臺灣的詩人學者,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余光中在評析她的詩時說:「她是繆思最鍾愛的幼女。」名小說家朱西寧在談到她的散文時說:「她日常生活里的敏思,一滴清露,一粒河砂,在她皆是山川日月,人世無限⋯⋯她的文章好,根子裡自是成於天趣者更多。」中央研究院美國文化研究所所長朱炎則在替她的小說作序時形容:「可曾
Thumbnail
看到這本書名,最先想到的是越南古典詩歌《金雲翹傳》,剛好是三位主角,一男二女的名字。其後聯想到陳若曦的小說《慧心蓮》,一方面書名鑲嵌主角母女的名字,另一方面內容跟現代女性遁入佛門有關。不過本作的視野並沒有離開世俗,而是始終駐足在家庭內裡,印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我從
Thumbnail
看到這本書名,最先想到的是越南古典詩歌《金雲翹傳》,剛好是三位主角,一男二女的名字。其後聯想到陳若曦的小說《慧心蓮》,一方面書名鑲嵌主角母女的名字,另一方面內容跟現代女性遁入佛門有關。不過本作的視野並沒有離開世俗,而是始終駐足在家庭內裡,印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話:「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我從
Thumbnail
  由朱天文親自執導的《願未央》,紀錄了三姐妹朱天文(1956-)、朱天心(1958-)朱天衣(1960-)回憶其父母朱西甯(1927-1998)與劉慕沙(1935-2017)從相識、相戀到成家的故事。而由林俊穎執導的《我記得》,則描述師城胡蘭成,至今仍從事創作的朱天文與朱天心的故事。
Thumbnail
  由朱天文親自執導的《願未央》,紀錄了三姐妹朱天文(1956-)、朱天心(1958-)朱天衣(1960-)回憶其父母朱西甯(1927-1998)與劉慕沙(1935-2017)從相識、相戀到成家的故事。而由林俊穎執導的《我記得》,則描述師城胡蘭成,至今仍從事創作的朱天文與朱天心的故事。
Thumbnail
有時,越喜愛的電影,反而無法用言語或文字道盡它的美好。《花樣年華》之於我,就是這樣特別的存在。 所幸近期重映,得以再次透過大銀幕重溫愛片。關於《花樣年華》,已有太多優秀的影評,而我的文字至今還是很生澀,無法訴盡電影帶給我的感動,但依然想寫些什麼,為這次難得的大銀幕重映,簡單留下點紀錄。 【糾纏】 周
Thumbnail
有時,越喜愛的電影,反而無法用言語或文字道盡它的美好。《花樣年華》之於我,就是這樣特別的存在。 所幸近期重映,得以再次透過大銀幕重溫愛片。關於《花樣年華》,已有太多優秀的影評,而我的文字至今還是很生澀,無法訴盡電影帶給我的感動,但依然想寫些什麼,為這次難得的大銀幕重映,簡單留下點紀錄。 【糾纏】 周
Thumbnail
王家衛說《花樣年華》不是愛情故事,而是懸疑片,一對男女試圖明白枕邊人為何出軌,試圖理解這種絕望為什麼會發生?他們依舊死抓著這永遠無解的問題,不願面對事實,而是絕望地推開這問題的答案,試圖利用角色扮演揣摩一切,卻在嘗試道破這份不道德的情感時,自己深陷其中,不停重演一份或許根本不存在的姦情。
Thumbnail
王家衛說《花樣年華》不是愛情故事,而是懸疑片,一對男女試圖明白枕邊人為何出軌,試圖理解這種絕望為什麼會發生?他們依舊死抓著這永遠無解的問題,不願面對事實,而是絕望地推開這問題的答案,試圖利用角色扮演揣摩一切,卻在嘗試道破這份不道德的情感時,自己深陷其中,不停重演一份或許根本不存在的姦情。
Thumbnail
照片中的劉慕沙是眼角曬出白皺紋的網球好手,情書中的她是與超齡男友心靈相通的文學少女,翻一面,又是不耐世俗小姐規範,赤腳高歌、為愛私奔的豪放女子。不過,慕沙的多面性也就到此為止了。文學少女成婚後,版面迅速縮小。當朱天文不斷讚嘆父親下班後還能擠出時間廢數稿、寫巨作,似乎忘了柴米油鹽之外的母親同樣令人驚奇
Thumbnail
照片中的劉慕沙是眼角曬出白皺紋的網球好手,情書中的她是與超齡男友心靈相通的文學少女,翻一面,又是不耐世俗小姐規範,赤腳高歌、為愛私奔的豪放女子。不過,慕沙的多面性也就到此為止了。文學少女成婚後,版面迅速縮小。當朱天文不斷讚嘆父親下班後還能擠出時間廢數稿、寫巨作,似乎忘了柴米油鹽之外的母親同樣令人驚奇
Thumbnail
電影《熱唱吧》是澳門本土製作,負責攝製的「飛夢映畫工作室」,近年憑惹笑網片引人注目,但電影畢竟不是網片,有趣的是,看畢整齣戲,不但是水準之作,而且有些地方特別值得細味,足證「飛夢映畫」仝人之專業。 電影圍繞劉玉芬 (陳慧敏飾演)、張智仁 (周國賢飾演) 而展開,地點設定在澳門。劉是典型青春期反叛少女
Thumbnail
電影《熱唱吧》是澳門本土製作,負責攝製的「飛夢映畫工作室」,近年憑惹笑網片引人注目,但電影畢竟不是網片,有趣的是,看畢整齣戲,不但是水準之作,而且有些地方特別值得細味,足證「飛夢映畫」仝人之專業。 電影圍繞劉玉芬 (陳慧敏飾演)、張智仁 (周國賢飾演) 而展開,地點設定在澳門。劉是典型青春期反叛少女
Thumbnail
留下不少「大眾婚戀小說」的日治時期作家吳漫沙,作品常有「新女性」「摩登女性」的形象描寫,以及現代與傳統觀念的拉鋸。而如今讀他留下的劇本作品中,我們竟能獲得類似「玫瑰包」的娛樂性——即便那娛樂性的成因可能不再是作者原先的企圖。
Thumbnail
留下不少「大眾婚戀小說」的日治時期作家吳漫沙,作品常有「新女性」「摩登女性」的形象描寫,以及現代與傳統觀念的拉鋸。而如今讀他留下的劇本作品中,我們竟能獲得類似「玫瑰包」的娛樂性——即便那娛樂性的成因可能不再是作者原先的企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