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住身心 08

2022/04/2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八大人覺經》 隨筆
良因法師 2020年宣講於淨律寺女眾學苑

<經文> 第五覺悟:
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這是第五:多聞智慧覺。我們前面說過,要常常生起智慧的觀照,並安住在佛法的正念中,才是真正的精進。而智慧的培養,必須要假借多聞
愚癡,生死,這是眾生流轉的相狀。為什麼我們會生生世世流轉生死呢?因為愚癡。這個愚癡,並不是說一個人很笨,而是說我們不了解生死的根源來自於貪愛,所以生生世世被它所欺騙。如果學佛之後,仍然無法從破除貪愛、我執下手,只是一味地追求人天快樂的果報而積極地修福,那這樣的學佛,其本質還是跟愚癡生死相應。
因為愚癡引領著我們不斷流轉生死,所以菩薩應該常常憶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
但同時要知道,「廣學」並不一定就會有智慧。通過廣學,雖然能得到很多知識,但知識與智慧之間,並不能直接劃等號。否則,世間的佛教學者,都懂得很多佛學知識,但並沒見他們因此而開悟證果、或者得到安樂自在。
甚至有很多佛教學者,自己都不怎麼信佛,吃肉、喝酒、放逸,他只是喜歡把佛法的理論,當成哲學知識來研究。對於他們而言,佛法的知識,並沒有化成智慧的甘露法水,真正改變他們的生命。
所以,從知識轉為智慧,這中間還隔個「助緣」。什麼助緣呢?就是實踐沒有經過實踐的知識,永遠不會成為智慧。
就像阿姜曼尊者說的:「湯匙在湯裡再怎麼攪拌,也不可能知道湯的味道。只有用舌頭去親嚐,才能知道。」對於語言文字的知識,如果沒有去實踐,就永遠不會嘗到法味。
怎樣實踐呢?就是把學到的法義,拿來對治自己的煩惱、習氣。例如《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一句非常有力量的法語,修行人若能對其善加運用,就是手持一把能斬斷煩惱的利劍。
但是很多人學了《金剛經》之後,雖然也能背誦這句口訣,卻並沒有拿它來照破自己的煩惱。結果煩惱還是煩惱,法語還是法語,二者像平行線一樣沒有交集。這樣的學佛,就可惜了。
如果我們起煩惱時,即刻憶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什麼是「夢」、「幻」、「泡」、「影」?一一靜下心來思惟、感受,然後用這些道理,去照破自己的煩惱、以及讓自己起煩惱的境界。
比如有人罵了我們一句話,若按我們過去的習慣,會很生氣,「他不應該罵我」、「他怎麼怎麼的不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煩惱中,認為這些煩惱都是對的、應該起的,而緊抓不放。此時,就完全被自己的心所欺騙了,這是一般世間人的習慣。
而一個修行人不會這樣,他第一念可能也會生氣,畢竟這是多生多劫累積的習氣,這很正常。
但第二念時,他就會下意識地轉變自己的想法。他會思考:「《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一切就像夢中的境界一樣。若夢中有人罵我,夢醒時我就會發現,是誰在罵我呢?罵我的人不可得;夢境中那個被罵的「我」也不可得。那誰在挨駡呢?都是夢境嘛!哪有一個獨立不變,不假借因緣就獨存「我」的存在呢?
而現實中,我的身和心,都只是業力所顯現的幻影,這當中只有如幻的作用,而「我」的概念,就像龜毛兔角一樣不可得。就像在黑暗當中看到枯樹的猙獰,以為是鬼。這當中枯樹有它暫時的作用,但是「鬼」的概念是自己加上去,完全不可得的。
既然被罵的「我」不可得,那為誰生氣呢?」當這樣轉念時候,就超越煩惱了。
進一步說,我們不能等到煩惱生起時,才去憶念佛菩薩的法語。因為煩惱來時,我們往往就一心沉浸在煩惱中:「他不應該怎麼樣、這境界太可愛了……」那時就很難再想起《金剛經》說過了些甚麼。
所以我們應該在煩惱還沒有生起前,就常起觀照來破壞煩惱的種子。常常靜坐思惟這些法語,僅僅思惟道理還不夠,這還只是哲學層面上的思考,更要主動以此理去觀察、照破自己的煩惱。
比如有的人脾氣特別大,或常常為了某些事情而生氣。就要在平時打坐時,寂靜心中去思考「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等道理,產生直觀「如夢如幻」的感受。然後或者以理論分析,或者安住在覺受中,去照破這念瞋心,以及容易讓自己生氣的境界,都是「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從而破壞對它們有真實性的執著。
正因為我們認為煩惱心、煩惱境都是那麼地真實,才會執著它而痛苦不已。當我們發現,它們皆如夢幻泡影、不真實,慢慢地就能放下執著。
就像《心經》中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我們用智慧去照破煩惱,把一切執著都空掉時,當下就能從執的痛苦中解脫出來,而得到自在。同時那些煩惱的種子,也就不斷不斷被破壞了。這就是坐中修的功夫。
我們除了要在平時靜坐中,不斷訓練用佛法照破煩惱的功夫;當久久純熟,觀修中生起相應的覺受之後,當再面對境界時,煩惱一起,就要把靜坐中數數思惟的法義拿出來,比如憶念「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因為之前在靜坐中,對這句話已經生起覺受,此時煩惱一動,馬上提起這句法語,就能帶動起相應的覺受,而能煩惱轉心。
反復不斷地這樣操作,則煩惱一層層地剝落,自性本具的智慧就層層開啟,而能漸漸體會佛法的法味。
語言文字的經典都只是標月指,我們要循著指頭所指的方向去見月——也就是看這念心,然後調伏煩惱、開顯自性本具的功德。常用經典中的法語來調伏煩惱,久而久之,對於經典的道理,才能真正地了解,真正地開智慧,而不是只一昧的研究學問,應知。
廣學多聞,並努力實踐,不但能夠「增長智慧」成就自利的功德,還能漸漸生起利他的功德,也就是「成就辯才」。
佛教中的很多大德,像六祖慧能大師臺灣廣欽老和尚,他們都是沒有讀過書,但他們都辯才無礙。如果你問他們經典裡的一句話怎麼解釋,他們不識字,但是你念給他們聽,就能很圓滿的解釋,就像《六祖壇經》中所記載。
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的巧妙辯才呢?因為都已經看到了回家的路,真的見月了,所以不管是什麼經典,他都一樣能夠會歸自性
所以真正的辯才,從開智慧而來;成就辯才,才能真正教化一切眾生,使他們都得到大安樂,「悉以大樂」。
這是第五:「多聞智慧覺」。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鋼骨佛心
鋼骨佛心
苦志勞筋骨,大任乃克將。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