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了氣卻無法開口指正犯錯者,是卡在哪個點?

2022/05/3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幾天去朋友家,發現樓梯間竟然有個捕鼠籠,而且還是裡面真的有捕到老鼠的那種,令人瞬間全身起寒毛。朋友氣憤地抱怨鄰居補到老鼠,不放自家陽台卻擱在樓梯間,真沒公德心,卻無計可施。當然,其實並非無計可施。上前去敲門,請鄰居把放在公共區的老鼠處理掉就好了。
這類事在生活中十分普遍,看電影時鄰座人一直交談,有人公然插隊在你前面等等。許多人明明受了氣,卻對上前指正感到遲疑、做不到。這樣的人經常本身是十分自律,但害怕衝突。
因為自律,所以發生狀況時,習慣會先檢討自己。要上前糾正犯錯的人,會先檢討自己是不是太計較、不近人情。借朋友錢的話,也會不好意思討債。這是過度自律了。害怕衝突,主要是怕影響與對方關係,或者怕對方的反應,是自己無法招架的。也就是怕自己上前指正,結果反而輸得更慘了!
根據學者的研究,一般處理衝突的方式,主要分成幾種模式:
1.退縮。2.妥協。3.攻擊。4.說服。5.問題解決式的討論。
你是屬於哪一種呢?
根據學者的說法,前四種都不完善。
退縮迴避無法解決問題,妥協意味要放棄自己某些堅持順應對方,攻擊則是犧牲對方,說服也是讓對方放棄需求。而問題解決式的討論,比較能以平等方式,謀取雙方最大利益。
害怕衝突的人,經常怕的就是自己必須妥協、攻擊、說服,卻又做不到、做不好!而「討論」確實是一條值得學習之道。為了討論,可做好幾個心理準備:
1.找出理直氣壯的點
這對經常退縮的人來說,特別需要。心中若沒有一個理由支撐,更會沒有力量去面對衝突。而理由最好是不可動搖的公眾標準,比較不怕對方狡辯。比如:為了公眾利益,或者為了自己某個強有力的需求(小孩要繳學費,需要調回借出的錢)。
2.以詢問代替指正
溝通時,雖心中難免覺得是對方的不是,但批判容易變成攻擊。攻擊則會引來反擊,就算本來對方是錯的,變成互相攻擊,也是失焦,不易解決問題。轉成問句,可以探探軍情,得知對方的態度與需求。
3.以開放態度看待結果
解決衝突並非輸贏之戰,有時目的達到的方式,跟預想的不同。但有改善就好,以開放心態接納它。若有必要,後續持續溝通。
老鼠籠事件,後來朋友鼓起勇氣去敲鄰居的門,說明老鼠籠放在走道上,恐有病菌滯留公區,問對方預計何時處理?對方不情願地說,「明天會處理。」(明顯是如果沒人問就會擺好幾天)第二天老鼠籠是處理掉了,但原地卻留下了老鼠屎。(攤手)
在邁向成熟大人的路上,我們都在面對類似這種老鼠籠的問題,這類問題考驗我們運用力量的分寸。經常用力過猛的,需要練習收斂。像朋友這種經常過度收手的,需要練習出力。這一次,朋友至少出手了,雖然老鼠屎最後還是朋友自己清掉了,但也不要糾結在為何不能連老鼠屎也逼對方清掉反過來責怪自己。老鼠籠的勝利,已經讓她感受到,出力的手感。順著這個手感繼續練習,每次都比上次更強壯一點,也是很棒的。
    半熟大人身心地圖/米娜
    半熟大人身心地圖/米娜
    職業生涯上,曾經做過記者/譯者/編者。走過20+ 30+ 40+...邁向成熟大人的路上,仍然是學習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