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4/8週六分享會:踏入家門的工作者——社區關訪員工作紀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by 專線志工「山椒魚」

raw-image

【前言】

專線每個月會舉辦一次週六分享會,邀請精神障礙領域中不同位置的人分享自身經驗,以期促進多方的交流與對話。四月分享會的主題是社區關懷訪視員(以下簡稱關訪員),邀請到曾任職關訪員四年餘的潘亭妤,與我們分享她在工作中的所見與反思。關訪員在精神領域是很特別的存在,大部分的服務資源都要求服務使用者(包括精障者和家屬)去一個特定的場所尋求協助,關訪員則是少數會直接踏入家門、進入當事人生活脈絡的的工作者,因此是精障者從醫療體系返回社區生活的過程中,重要的銜接橋樑和支持網絡。

可惜的是,相較於醫療體系,社區關懷訪視在台灣的能見度尚不高,即便有需求或正在使用這項服務的家庭,也未必了解自己能夠如何近用這些資源。若欲在這趟艱辛的旅途中支撐起精障者和家屬,需要的不只是個別工作者的熱忱,而更須友善的制度規劃作為基石。今年適逢社區關懷訪視服務開辦十周年,專線將舉辦一系列活動,從工作者、精障者、照顧者等多重位置的經驗對照,考察社區關懷訪視當前的運作情形與困境;除了這次的週六分享會之外,預計於十一月初舉辦一日的研討會,邀請關心精神障礙領域的朋友持續關注我們的消息。

【分享會內容節錄】

一、關訪員是誰

我做關訪員四年多,因為這工作的流動率很高,所以算是資深的了。當活泉邀請我來分享我做關訪員的經驗,我覺得很困難,因為我們的工作很多很雜,原因之一是要在社區和個案做很多事情。有些人在報名時詢問要如何和個案相處的問題,我覺得我很難回答,因為當事人和家屬才是專家。

一開始個案和家屬都會問我是誰,是社工嗎?另外,因為是公衛護士派案,所以他們會問我是護士嗎?根據官方文獻,社區關懷訪視開辦於2006年,是以個案管理為架構,服務社區中的疑似精神病患、精神病患、自殺高風險案主及其家屬,協助穩定回診服藥,以及建立支持網絡。我是台北市的關訪員,一開始只有做精神個案,後來因為精神和自殺關懷合併,因此還有做自殺關懷的個案。

我們覺得自己好像是護理人員,因為會和個案聊症狀、藥物和副作用、甚至陪他們回診;有時像是社工,因為會聊到社會福利;有時像是心理從業人員,因為會聊到情緒。後來發現我們好像什麼都做,一方面因為這樣沒有辦法做的比其他專業深入,但也因此,我們像是一本目錄,個案來找我們的時候,我們就跟他們一起去找資源,所以我自己也是做中學。

二、關訪員做什麼

我們常去幾個地方。第一個是衛生所,我們是派駐在衛生所,當個案不想出門或家屬想額外諮詢,通常會跟他們約在這裡,也有個好處是有身體症狀相關的問題可以找公衛護士諮詢。第二個是醫院,我會陪同個案回診,在個案住院時跟他們聊出院之後要怎麼做,也會和醫院社工和居家護理師談話。我們無法接觸到案主時會透過里辦公室,因為有很多是非自願性案主,但社區的人覺得他們需要接受訪視。我也會和個案一起參訪工作坊、社區復健中心、精障會所、康復之家、職業重建處等等,這樣跑對我自己的幫助是,我才會知道這些資源的實用性和可近性差異,才理解到不只是S. O. P.所說的。

最大的部份是在個案的家,關係夠的時候才會跑去其他地方,比如有時候會跟個案一起去騎腳踏車,雖然聽起來很無厘頭,但這時候其實可以跟他們聊更多。關係還沒建立時,有時候連家都進不去,這時候就常常只能到家門口,從一開始按門鈴沒人回應、家屬應門說「沒事,不用關心」、開始用對講機跟我講十五分鐘、快一年後跟我講三十分鐘,到最後才讓我進入家裡。

三、人生馬拉松

個案自己在跑人生馬拉松的時候,他若撐不下去,我們可以給他水、給他鼓勵,但我們沒辦法幫他。個案和家屬會陷入這個輪迴裡,旁邊的人可能都準備好了,但打開這扇門的鑰匙還是在個案身上;有時候是個時間點,但平常要有更多支持才會在那一刻有勇氣。像是一個很大的玻璃罩,需要大破壞才能拿到鑰匙,我們只能陪,至於多久則不是旁邊的人能決定的,但不論要多久,旁邊的人都在。這很像撞牆期,家屬在旁邊看了會疼;督導看起來,已經兩三年了個案都還在家,但後來他跟家人吵架時可能會打電話到我們辦公室。所以看似在原點,其實是有螺旋狀位移。

我會有這樣的感觸是因為,起初不理解個案為什麼不去試我給他的資源,後來才發現是因為我不了解他,他也說不清楚。我們是一起找出路,所以過程會有前進和後退。當個案說他無法去,我自己也很沮喪,我才發現我有的情緒個案也有。有時候會覺得是因為自己不夠好,所以個案才沒有進步,就會更用力、想更多方式,但這是工作者自己的盼望,所以會導致關係卡更緊,但沒有效果。理解到個案的改變是那麼困難之後,自己才能慢下來跟上他們的步伐,才能試著包容更多沒有道理的複雜狀況。看懂他的沮喪之後我才能釋懷,而且覺得我們是一起的,並不是「我有什麼,我丟給她」;改變了角度之後,才清楚自己不是那麼沒用,才能慢下來,跟個案和家屬在同一個頻道上。

家屬其實最辛苦,看個案每天待在家裡,不知道要帶他去哪邊,會有期待,所以會著急,家屬也有自己的情緒。對於家屬而言,一定要先跟個案建立關係,但關係愈近容易糾結,常常把彼此綁的太緊了,這時候也可以找關訪員或機構,與個案培養關係。個案、家屬、和關訪員三者最難的是面對各自的失落,給彼此前進和後退的空間。坦白說很難,這條路不是一條線。

四、關訪員的困境

在提關訪員的困境時,一定要提公衛護士的困境,因為兩者是綁在一起的。公衛護士除了精障,還要負責癌症篩檢、登革熱噴消、子宮頸癌篩檢等等。我的公衛護士跟我說,如果可以,他很想專心做精神障礙的個案,她知道這需要花很多力氣,但以現況而言他真的沒辦法。現況是工作績效掛帥,列管個案多但人力少,每個公衛護士一年至少要面訪四千五百次,抹片要投遞幾管還有比賽。

另一方面,由於關訪員是一年一聘,加上我們的薪水是「永遠的33908」,有人會把這個工作視為跳板,所以流動率很高。流動率高的後果,會讓個案覺得好不容易建立的關係怎麼不見了,因此對之後的關訪員難以信任,無法更深入。在追求效率下,訪視只是數據而不是關係,建立關係已不再重要;說實話,我去按電鈴而被拒訪在帳面上算是一次,但花四小時和個案去機構參訪也只算一次。

精神障礙和自殺關懷合併之後也產生一些問題。因為這兩者是完全不同節奏的--自殺是短期危機處理,而且原因有太多,可能是經濟、久病厭世;但精障要非常慢。在精自合併下,我覺得自己沒有轉換的空間,連溫機的時間都沒有,因為自殺是非常緊急的,導致我後來做精障的節奏有被影響,沒有辦法慢慢做。我會離職是因為在精自合併下有對自己的生氣。在合併之前,每個個案可以一週訪視一次,但合併後沒辦法。因為精障一個月有25案,自殺關懷有20案,但後者通常會超過,所以通常一個月手上就有60案。

五、我是社區養大的

raw-image

回顧我自己與個案互動的經驗,我發現自己是從社區開始,被社區孕育出來的。我非常喜歡「社區關懷訪視員」這個名稱:我們不是為了評估,有時候就是坐著聊天,跟個案聊他去紋眉,單純關懷;沒有要帶什麼資源、帶他去哪裡,就是關懷。所以我覺得,這個名稱很具體講出我們在做的事--很沒有結構,關懷也不是單向,個案和家屬也會關懷我。我這四年來自社區,社區養大了我。

【聽眾回饋】

我覺得妳很投入在這份工作中,所以有很深的看見。我是新北市的關訪員,我自己有歸納這份工作一些很特別的部分,有些部分跟你說的類似。第一是「社關工作日常化」,比如跟個案談眉毛、看電視,就是陪伴,不需要講太多話。第二是「互為主體性」,一開始個案會覺得我們是政府派來的,會說「你們要問什麼趕快問一問」、「可以走了」;但當我們鍥而不捨的硬要去,他會覺得很奇怪,家屬也是,至少願意慢慢讓我們在電話中聊久一點。從覺得我們只是政府單方面派來,到覺得我們是來關心他們的,後來變成鄰居甚至朋友般噓寒問暖,不像醫院那樣建制化,醫病之間是主體和客體的關係,關訪員和家庭則是互為主體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4會員
195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2/20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2025/02/20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2025/01/23
敲敲話入家服務工作團隊從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以「開放式對話」——這個借鑑芬蘭的工作方法,開啟了在台灣的自主學習與實踐,這場活動的演講者葉雅欣是團隊中的資深成員。
Thumbnail
2025/01/23
敲敲話入家服務工作團隊從2016年成立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以「開放式對話」——這個借鑑芬蘭的工作方法,開啟了在台灣的自主學習與實踐,這場活動的演講者葉雅欣是團隊中的資深成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歡迎光臨「遊睦市中心」。我們是一個努力了三年卻還沒有任何有影響力行動的社會議題關注團隊。因為現實的無奈,讓創辦人決定放棄堅持這麼久的事情。並且想在最後,記錄下從決定放棄,到放棄後,生活及工作上的轉變。歡迎點進來,聽聽我的「放棄日記」。
Thumbnail
歡迎光臨「遊睦市中心」。我們是一個努力了三年卻還沒有任何有影響力行動的社會議題關注團隊。因為現實的無奈,讓創辦人決定放棄堅持這麼久的事情。並且想在最後,記錄下從決定放棄,到放棄後,生活及工作上的轉變。歡迎點進來,聽聽我的「放棄日記」。
Thumbnail
  整體而言,在社區諮商所實習有二大實習主軸,首先是直接服務(個別諮商、團體諮商),再者是行政工作,而在社區機構實習的時數,大多會超過在學校或醫院的時數,主要差異在於行政部分。
Thumbnail
  整體而言,在社區諮商所實習有二大實習主軸,首先是直接服務(個別諮商、團體諮商),再者是行政工作,而在社區機構實習的時數,大多會超過在學校或醫院的時數,主要差異在於行政部分。
Thumbnail
1.社區關訪員協助的對象是誰? 2.社區關訪員工作內容為何? 3.如何申請社區關訪員這樣的服務? 4.如何與社關合作? 5.什麼時候會結案?
Thumbnail
1.社區關訪員協助的對象是誰? 2.社區關訪員工作內容為何? 3.如何申請社區關訪員這樣的服務? 4.如何與社關合作? 5.什麼時候會結案?
Thumbnail
如果有任何觀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您剛好服務的工作場域是位居「北部」(雙北),服務精神困擾/精神疾病的醫院科室、日夜間精神復健機構、會所、協會、當事人或家屬權益團體,想要多了解這個工作方法,歡迎可以用電話或是電子信箱跟我聯繫。
Thumbnail
如果有任何觀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您剛好服務的工作場域是位居「北部」(雙北),服務精神困擾/精神疾病的醫院科室、日夜間精神復健機構、會所、協會、當事人或家屬權益團體,想要多了解這個工作方法,歡迎可以用電話或是電子信箱跟我聯繫。
Thumbnail
本次分享會的主題是社區關懷訪視員(以下簡稱關訪員),邀請到曾任職關訪員四年餘的潘亭妤,與我們分享她在工作中的所見與反思。
Thumbnail
本次分享會的主題是社區關懷訪視員(以下簡稱關訪員),邀請到曾任職關訪員四年餘的潘亭妤,與我們分享她在工作中的所見與反思。
Thumbnail
要讓大家更認識專線的專線介紹文第二彈出爐啦!!這次要跟各位分享的是 專線的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也歡迎大家回應唷:)
Thumbnail
要讓大家更認識專線的專線介紹文第二彈出爐啦!!這次要跟各位分享的是 專線的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也歡迎大家回應唷:)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Thumbnail
半年前離開校園,以新人之姿進入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的我,開始社工生涯的第一份工作。 但後來想想,正是擁有新鮮與好奇眼光的現在,身為一個剛畢業的社工系學生,初入實務界的此刻,是值得被記錄的吧,也許青澀或不成熟,不過誰的今生不是第一次。
Thumbnail
半年前離開校園,以新人之姿進入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的我,開始社工生涯的第一份工作。 但後來想想,正是擁有新鮮與好奇眼光的現在,身為一個剛畢業的社工系學生,初入實務界的此刻,是值得被記錄的吧,也許青澀或不成熟,不過誰的今生不是第一次。
Thumbnail
《本文轉自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受訪者為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社工 郭可盼》 除了一句『辛苦了』,這個社會還能為照顧者做什麼?精神疾病議題持續延燒,除了看見病友本身狀態及處境,照顧者也須一定的支持。然而,如何支持?政府資源如何進入?成了另一個挑戰。
Thumbnail
《本文轉自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受訪者為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社工 郭可盼》 除了一句『辛苦了』,這個社會還能為照顧者做什麼?精神疾病議題持續延燒,除了看見病友本身狀態及處境,照顧者也須一定的支持。然而,如何支持?政府資源如何進入?成了另一個挑戰。
Thumbnail
猶記得同學分享其參與行動研究年會的收穫:「能力不是透過專業與知識長出來的,是來自承擔,在在意的過程中不斷生產知識,能力在其中長出來的。」學習以「人」工作,才能貼近“人”,彼此學習並理解到各自為人,均並不完美,可以一同向前,拿起各自的責任。
Thumbnail
猶記得同學分享其參與行動研究年會的收穫:「能力不是透過專業與知識長出來的,是來自承擔,在在意的過程中不斷生產知識,能力在其中長出來的。」學習以「人」工作,才能貼近“人”,彼此學習並理解到各自為人,均並不完美,可以一同向前,拿起各自的責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