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者Q&A〉為何生病的家人穩定服藥,狀況卻不穩定?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內容來源: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接線小組家屬夥伴

整理:陳建豪


或許我們會疑惑,明明家人就有穩定服藥了,為什麼狀況卻不穩定?還是非常起伏?

有些方向可以幫助我們思考這個情況:

第一,怎樣叫做穩定服藥?

有些家屬會認為,雖然當事人可能會挑藥吃或自行減量,但只要肯每天吃藥就算穩定服藥;

或是有些藥要三餐吃或早晚吃,但當事人只要有吃,就算一天只吃一次,也算穩定服藥。

當然也有些人認為,一定要完全照醫生所說的,一天三餐吃以及全部吃完,才是穩定服藥。

所以光是從對「穩定服藥」的想像上,就會反應出落差。

第二,最近生活是否有重大改變?

有時候即使藥物有穩定的吃了,但是環境或生活的壓力變化了,

當壓力變得更大,當然原先的藥物劑量因此無法幫上忙。

所謂的變動,可能從搬家、分手、被同事或老闆罵、朋友間的衝突等等都是。

因此要思考的,是不是最近發生了什麼事,增加了當事人的心理負荷程度,

因此原本的藥物劑量不夠調控升高的情緒或緊繃的身心。

第三,飲食習慣如何?

有時候藥物無法發揮成效,可能跟飲食習慣有關。

喝酒、喝咖啡、喝茶配藥吃,或是吃寒性或燥熱食物,

有可能增強了藥物的副作用,或是減低了藥物的療效。

以上這些都有可能造成穩定服藥,但家人卻不穩定的情況,我們可以先自我檢核,

然後在陪伴家人回診時,跟醫生討論。

───

〈照顧者Q & A〉照顧者專欄,不定期刊載

由在生活中嘗試與實踐照顧經驗的家屬們

討論並交流在陪伴中遇上的大小困擾及疑難雜症

藉由共同商議及經驗分享,整理出照顧者視角的照顧問答集

───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

▹服務對象:精神疾病經驗者的家人或朋友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13:30–20:30

▹電話專線:02-2230-883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精神疾病相關資源入門提及了這篇文章,趕快過去看看吧!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3會員
194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4/06/04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起開始舉辦精神疾病手足聚會,每梯次的聚會我們會邀請每個成員輪流分享自己與生病手足的故事,或是請他們提出想在聚會討論的議題,在聚會結束前會安排幾次的主題討論,以成員想談的主題為主。 今年的成員最關切的題目是:如何增加生病手足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2024/06/04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起開始舉辦精神疾病手足聚會,每梯次的聚會我們會邀請每個成員輪流分享自己與生病手足的故事,或是請他們提出想在聚會討論的議題,在聚會結束前會安排幾次的主題討論,以成員想談的主題為主。 今年的成員最關切的題目是:如何增加生病手足的人際互動。   
Thumbnail
2024/05/22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康復之家」這個資源。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 上篇,我們彙整了尋找與選擇康家可以注意的事情,下篇我們會繼續討論入住前的心態調適與關係準備。
Thumbnail
2024/05/22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康復之家」這個資源。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 上篇,我們彙整了尋找與選擇康家可以注意的事情,下篇我們會繼續討論入住前的心態調適與關係準備。
Thumbnail
2024/05/07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因此,我們與接線志工們一起整理彼此的經驗知識,書寫成兩篇文章,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Thumbnail
2024/05/07
在照顧精神疾病家人的路上,很多家屬都會考慮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但是,該如何決定要不要入住康復之家?如何尋找和選擇康復之家?入住前要做什麼準備?諸多來電中,我們聽見了家屬焦慮。因此,我們與接線志工們一起整理彼此的經驗知識,書寫成兩篇文章,期待提供讀者一些參考方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提供一條簡單公式、一套盤點思路,幫助你快速算出去日本自助旅遊需要準備多少日幣現金!
Thumbnail
根據統計,台灣有近六成的老年人會同時罹患三種以上慢性疾病,因此醫生用藥種類繁多的機率提高,也漸漸讓成年子女對於高齡父母「吃藥」這件事,變成一種「有按時服藥的日常習慣」,而容易忽視他們是否有「重複用藥」的問題。
Thumbnail
根據統計,台灣有近六成的老年人會同時罹患三種以上慢性疾病,因此醫生用藥種類繁多的機率提高,也漸漸讓成年子女對於高齡父母「吃藥」這件事,變成一種「有按時服藥的日常習慣」,而容易忽視他們是否有「重複用藥」的問題。
Thumbnail
首先 先說,我會將這系列的主題做完 有時候,傳道授業,是最能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但效果往往不高,因為多數時候,在今天的資訊環境中,基於平台的運營效益,亦或是人性,真正有質量的內容,往往會被一些不是那麼重要的內容所淹沒 也因此,我並不打算,再透過以往的方式,單純以理念,文字去傳播信念與知識,就
Thumbnail
首先 先說,我會將這系列的主題做完 有時候,傳道授業,是最能幫助人們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但效果往往不高,因為多數時候,在今天的資訊環境中,基於平台的運營效益,亦或是人性,真正有質量的內容,往往會被一些不是那麼重要的內容所淹沒 也因此,我並不打算,再透過以往的方式,單純以理念,文字去傳播信念與知識,就
Thumbnail
自從專線開線以來,一直陸續有精障者家屬來電,詢問說為什麼藥物對自己的小孩或是手足沒有效果?關於這個問題並沒有簡單的標準答案,更何況精神疾病的樣態變化萬千,很難一言以蔽之。這篇文從憂鬱症和強迫症的角度切入,希望提供一些方向做參考。
Thumbnail
自從專線開線以來,一直陸續有精障者家屬來電,詢問說為什麼藥物對自己的小孩或是手足沒有效果?關於這個問題並沒有簡單的標準答案,更何況精神疾病的樣態變化萬千,很難一言以蔽之。這篇文從憂鬱症和強迫症的角度切入,希望提供一些方向做參考。
Thumbnail
精神疾病是內傷,經歷疾病是不容易的事,亦會勾動過去人際相處的經驗,那些引發出來愧疚、悲傷、或者憤怒的感受,如何包紮「內傷」,至今我們都在學習及練習。面對外傷,找出原因,將阻礙移除、做出治療決定。面對內傷,更接近是使得孤立、絕望感的聲音得以調音調頻的過程。
Thumbnail
精神疾病是內傷,經歷疾病是不容易的事,亦會勾動過去人際相處的經驗,那些引發出來愧疚、悲傷、或者憤怒的感受,如何包紮「內傷」,至今我們都在學習及練習。面對外傷,找出原因,將阻礙移除、做出治療決定。面對內傷,更接近是使得孤立、絕望感的聲音得以調音調頻的過程。
Thumbnail
在接線小組的夥伴討論中,我們身為家屬,可以理解此時最在乎的是「如何解決不吃藥、不就醫的『問題』」,但很多時候,或許我們可以選擇退後一步,回到自己與生病家人的「互動關係」思考。 什麼是互動關係?互動關係重要嗎?以下我們將以三種互動關係做討論:照顧者與當事人、照顧者與其他家人、照顧者與自己。
Thumbnail
在接線小組的夥伴討論中,我們身為家屬,可以理解此時最在乎的是「如何解決不吃藥、不就醫的『問題』」,但很多時候,或許我們可以選擇退後一步,回到自己與生病家人的「互動關係」思考。 什麼是互動關係?互動關係重要嗎?以下我們將以三種互動關係做討論:照顧者與當事人、照顧者與其他家人、照顧者與自己。
Thumbnail
或許我們會疑惑,明明家人就有穩定服藥了,為什麼狀況卻不穩定?還是非常起伏? 第一,怎樣叫做穩定服藥? 第二,最近生活是否有重大改變? 第三,飲食習慣如何?
Thumbnail
或許我們會疑惑,明明家人就有穩定服藥了,為什麼狀況卻不穩定?還是非常起伏? 第一,怎樣叫做穩定服藥? 第二,最近生活是否有重大改變? 第三,飲食習慣如何?
Thumbnail
在多年照顧患者的經驗中,體會到家屬所面臨的難題是: 1、 缺乏支持系統。有情緒時找不到紓解的出口,壓抑情緒導致成為病號。 2、 知識不足導致面對問題時没有察覺能力、處理能力、應對能力。 3、 精障者經過醫療協助後,呈現了多種狀況,需要多元性資源的注入
Thumbnail
在多年照顧患者的經驗中,體會到家屬所面臨的難題是: 1、 缺乏支持系統。有情緒時找不到紓解的出口,壓抑情緒導致成為病號。 2、 知識不足導致面對問題時没有察覺能力、處理能力、應對能力。 3、 精障者經過醫療協助後,呈現了多種狀況,需要多元性資源的注入
Thumbnail
最近內心總是有個疑惑,自己吃了快兩年的藥,感覺上有好多了,藥量卻沒有減少許多,每天服用幾十顆藥物多少還是疲乏,所以漸漸地開始懶惰,偶爾會忘記吃,後來發現少吃幾次情緒也是挺穩定的,就越來越不在意,甚至有過擅自停藥的念頭。
Thumbnail
最近內心總是有個疑惑,自己吃了快兩年的藥,感覺上有好多了,藥量卻沒有減少許多,每天服用幾十顆藥物多少還是疲乏,所以漸漸地開始懶惰,偶爾會忘記吃,後來發現少吃幾次情緒也是挺穩定的,就越來越不在意,甚至有過擅自停藥的念頭。
Thumbnail
     第一次來做諮商/ 心理治療的來訪者,常常提出這個問題。他們跟你我都一樣,每天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沒錯,事情是會有一些不如意,但從來沒想到過,自己會失去控制,會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更多人,是等到壓力與情緒影響生活,直到 #失眠問題、#沒有食慾和 #失去工作動力 時,才會發覺自己好像快要撐
Thumbnail
     第一次來做諮商/ 心理治療的來訪者,常常提出這個問題。他們跟你我都一樣,每天為了生活而努力工作。沒錯,事情是會有一些不如意,但從來沒想到過,自己會失去控制,會沒有辦法處理自己的情緒。更多人,是等到壓力與情緒影響生活,直到 #失眠問題、#沒有食慾和 #失去工作動力 時,才會發覺自己好像快要撐
Thumbnail
「這個病人等等交給我。」倒是直接衛教病人聽得進去嗎?病人說沒問題,真的是沒問題嗎?這可不行,畢竟我的人生夢想,是讓民眾願意問問題。至今,林先生都有持續回來拿藥,也會特別來我的班,問我問題。
Thumbnail
「這個病人等等交給我。」倒是直接衛教病人聽得進去嗎?病人說沒問題,真的是沒問題嗎?這可不行,畢竟我的人生夢想,是讓民眾願意問問題。至今,林先生都有持續回來拿藥,也會特別來我的班,問我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