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生過什麼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言:

前幾天到員山圖書館借書。那麼多的書,如何挑選出自己想看的書?答案是:潛意識會決定。你自然而然會知道該借那本書,當然,有的書借回來後也不會看,但有的書則是一看就停不下手,<你發生過什麼事>屬於後者,不到一天就看完了。感觸良多。因為是新書,所以規定的還書日期是七天,我一直記得這事兒,因此時間到了就趕快去歸還,工作人員告知:過期了兩天。怎麼可能?是因為我發生過什麼事嗎?(沒事,開玩笑的。)

內容簡介

該書是媒體領袖歐普拉與創傷研究專家培理醫生共同著作,沒錯就是美國那個著名的媒體人歐普拉。該書的原名是:英語What Happened to You? Conversations on Trauma. Resilience. and Healing. 曾為【Amazon及紐約時報暢銷第1名!】中文譯名為《你發生過什麼事: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事實上,該書主要是歐普拉提問,然後培理醫生作答。提問或討論的主題就是書名的trauma, resilience, 和healing。我查了一下資料,這三字的意思分別是:.

trauma(創傷)

依美國心理學會的說法:創傷是對重大事故、例如童年疏忽,強姦、家暴、霸凌、虐待或自然災害等可怕事件的情緒反應。事件發生後,震驚和否認是典型的。長期反應包括不可預測的情緒發作、閃避、緊張等,甚至會出現頭痛或噁心等身體症狀。換言之,trauma是心理或情感上受到重大的創傷或震撼,通常會使得受創者因而出現因應困難的狀態。

resilience(心理彈性)

(英語:Psychological resilience)是指人們在心理或情感上受到創傷或震撼後,卻能在此種危機和混亂中保持冷靜,不受過去經驗所制約,在事件後繼續前進,不會因創傷而受到長期的負面影響

healing(康復或痊癒)

在此應係指self-healing。自我康復指的是患者恢復的過程,通常是憑借著直覺來加以引導和指導。其價值在能夠根據個人的獨特經驗和要求來進行個別化的修復過程,大多借助冥想等內省技巧,以幫助並加快該過程。

綜合起來:

你曾經遭遇過什麼重大事故,使得心理或情感上受到重大的創傷或震撼呢?雖然依照個人心理彈性的大小,有的人可能不受太大影響,或者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遺忘,有的人則可能因此始終受到該創傷的負面影響,以致信心不足,總是想討好別人,經常心不在焉,做事畏首畏尾,對別人的意見過於敏感,人際關係欠佳,時不時就感傷怨嘆,莫名其妙的發怒,看來委瑣卑屈…只有面對並接受自己的現況,在專業人士或信任的他人協助下,才能脫離創傷,回復正常。換句話說,不管你多大年紀,你對某件事或某個人的反應都是對的,都是為了保護自己而做出的自然反應;只是有的時候,時過境遷了,然而當時的反應仍存,(例如退伍老兵聽到鞭炮聲,以為是槍聲而不由自主的做出閃避,驚恐的反應)因而使得生活,身體,心理,或者待人接物等等都受到了負面的影響,依該書的說法,你是否:
◇總是討好別人
◇心不在焉
◇動不動就換工作
◇自毀人生
◇不善於經營關係

你發生過什麼事?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很可能受到過去經驗的制約了。那麼有心幫助你的人要問的可能不是:「你怎麼了?」或者「你有什麼問題?」而要問:「你曾經發生過什麼事?」因為「你有什麼問題?」的重點在問題;「你怎麼了?」的重點在感受,這都無法找到源頭,都流於頭痛醫頭的狀況。相反的,你要問的是「你曾經發生過什麼事?」因為,你很可能曾經發生過什麼事,使得你的反應看來怪異,但這個反應在當時沒錯-例如你總是想討好別人因為你在重男輕女,或者受到忽視的環境下長大…可是你現在已經長大了,當時的環境已經不復存在了,你已經可以獨立自主了,你已經不必再看人臉色了,只是你還是習以為常的"想討好別人"。除非別人點醒你,告訴你:你有這樣的行為;或者你自己自覺到自己有這樣的狀況,否則它還會繼續下去。我記得有次看到張德芬受訪的節目,有位觀眾提及自己對別人好,可是別人卻不見得對己好…張德芬的答復中有部分是:你一定是在家中不受到重視的小孩(意思如此)…
如果你遇事畏縮,朋友交不久,金錢留不住…或者有任何別人提及到的聽來或看來似乎不是正常的反應或行為的話,那麼你可能要回想一下:你曾經發生過什麼?該書著重提及幼年經驗。並認為童年經驗影響最為深遠,而受到童年事件不良影響的人數極為驚人…

歐普拉的遭遇

歐普拉提及她訪問過數萬曾經受過重大創傷者,並從他們的經歷中緩解相同境況者的苦痛和處境,甚至獲得康復或痊癒的可能做法。歐普拉本身也是情感創傷的受害者。她母親未婚生下她,在她需要照顧和愛護的幼年階段,疏忽她,幾乎是對她不聞不問,她是在外婆的打罵責備下長大的。因此對自己沒有信心,做事畏首畏尾,對人扭扭捏捏,換言之,她似乎一直深受童年經驗的負面影響。即令她訪問過數萬人,並在社會上取得崇高的地位和身份,但一直感覺到自己的欠缺和不完美。雖然從訪談中,她知道如何增強心理彈性及康復的可能途徑,但內心一直感覺母親欠她一個交待。可是你要如何讓母親承認這個狀況並表達歉意?因此和母親的關係一直是她心中的一道坎,這種情形一直到母親臨終前,她想到母親當年狀況,才獲得紓解。她問母親她未婚懷孕後,有沒有人叫她打掉這個孩子,母親回答:很多人,意思是母親挺過所有不贊成她留下孩子的壓力,勇敢的將孩子生了下來,但她本身也還是一個還沒長大的孩子,她根本就不知道如何養育和照顧孩子,在歐普拉看來,她是個不適任也不稱職的媽媽,但她卻已盡了自己的心力將自己的角色扮演好,只是所做所為不如人意而已。歐普拉了解此點後,終於能放下心結,感謝迄今仍未成熟的母親,母親也終於在了結心事之後離世。

過去的坎不清理,它永遠都在

一個大家認為功成名就的名人,訪問過數萬名傷痛者,也深知如何調適以回復正常,並且手中握有許多讓身心痊癒的實際做法及案例,然而仍然認為自己深受創傷所苦,且一直要到直面創傷,透過諒解和同理,並和無意中給予傷害者達成和解,並藉此自已達成和解,然後才能放下心結…這整個的過程真的是太過漫長,太過浩大,太過艱辛了。難怪她要和創傷研究專家共同探討此一系列的重大課題。

結語

我們的所有針某件事或某個人,或某個境遇的反應都是正常的,都是對的,都是我們認為最有利的。只是在別人眼中或許看來怪異,或者不解,或者難接受,那麼你很有可能曾經遭遇過什麼事,以致對之的反應制約了你的正常反應了。
你,快樂嗎?恭喜你,你應該沒什麼問題。
你,有什麼不為人知的心事嗎?如果有,那麼不妨問問自己:
  • 「我,曾經發生過什麼事?」
  • 另一做法是:
  「想想看:五歲,或者十歲的你,是個什麼樣的小孩?是快樂奔跑呢?還是暗中哭泣?也許從想像的畫面中,可以更清楚看出:你發生過什麼事?」
你也許會問:那,如果我真的發生過什麼事,使得我迄今受到影響,要怎麼辦?
源頭找到了,問題大概也解決了一大半,你可以看看該書,也可以看看博客來針對該書所做介紹的內容中找到相關書籍或資料,甚至諮商人員來輔導或協助。(裡面留佩萱的文章就很值得一讀。)
我們都受傷過,遭遇什麼或者曾經遭遇什麼,我們或許控制不了;但如何回應,則選擇權在我們手中,你說是嗎?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看小鳥齊排電線,似映對著天空的五線譜,不亦快哉。(註:前曾提及,但未附照片,特補上。) 比對<山映斜陽>,不亦快哉。 此時不宜高歌,不宜揣想…,只宜靜默,只宜放空…只覺歲月靜好…
打球歸來,洗完澡,躺在冷氣下,不亦快哉。 難打的球竟然殺進,而且還如是漂亮,不亦快哉。 聽友人講面對蟑螂家人如何反應的趣事,不亦快哉。 飢腸轆轆之際,忽聞菜香撲鼻,不亦快哉。 久未吃美食,竟然得去飯店自助餐大快朵頤,不亦快哉。 晚上騎車出去吹風,不亦快哉。 看湖中倒影,不亦快哉。
萬物靜觀皆自得 看小外孫蹣跚學步,歪歪扭扭,卻拒絕扶持,義無反顧,不亦快哉。 聽小外孫格格歡笑,清脆爽亮,絕無雜質,不亦快哉。 網傳宜蘭人的特徵中有一稱<咕咕>者,前日無意間,竟得再聞此兩字,不亦快哉。 農田收割,騎經其間,青草味撲鼻,嗯,同兒時舊味,不亦快哉 聞野薑花香,不亦快哉。
前言 提到<煩惱>就不能不想到無門慧開那首著名的禪詩: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相信大家對此詩應該都不陌生,因為:有道理,而且淺顯易懂。一般的解讀也是照著字面意義。 例如 往好處看,不是鄉愿或善惡不明 此詩分兩層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前言 上次上傳的數處小水池,各具特色,坐下來,看著湖中倒映的濫天,白雲及青山,綠樹,心也為之安寧,只覺歲月靜好。想起了歐陽修的<綠水逶迤>,原文是(僅列出半首):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綠水逶迤>何意? 走,去取證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 前言 為何煩惱或發火 要不要發火是自己的事 誰該改變?誰該承擔改變之責? 習慣能改變嗎? 不亦快哉或者感恩日記也是累積來的 結語 其實孔夫子早就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管你好或不好,我都可以從你身上學到東西;管你好或不好,我都感恩有你。
看小鳥齊排電線,似映對著天空的五線譜,不亦快哉。(註:前曾提及,但未附照片,特補上。) 比對<山映斜陽>,不亦快哉。 此時不宜高歌,不宜揣想…,只宜靜默,只宜放空…只覺歲月靜好…
打球歸來,洗完澡,躺在冷氣下,不亦快哉。 難打的球竟然殺進,而且還如是漂亮,不亦快哉。 聽友人講面對蟑螂家人如何反應的趣事,不亦快哉。 飢腸轆轆之際,忽聞菜香撲鼻,不亦快哉。 久未吃美食,竟然得去飯店自助餐大快朵頤,不亦快哉。 晚上騎車出去吹風,不亦快哉。 看湖中倒影,不亦快哉。
萬物靜觀皆自得 看小外孫蹣跚學步,歪歪扭扭,卻拒絕扶持,義無反顧,不亦快哉。 聽小外孫格格歡笑,清脆爽亮,絕無雜質,不亦快哉。 網傳宜蘭人的特徵中有一稱<咕咕>者,前日無意間,竟得再聞此兩字,不亦快哉。 農田收割,騎經其間,青草味撲鼻,嗯,同兒時舊味,不亦快哉 聞野薑花香,不亦快哉。
前言 提到<煩惱>就不能不想到無門慧開那首著名的禪詩: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相信大家對此詩應該都不陌生,因為:有道理,而且淺顯易懂。一般的解讀也是照著字面意義。 例如 往好處看,不是鄉愿或善惡不明 此詩分兩層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前言 上次上傳的數處小水池,各具特色,坐下來,看著湖中倒映的濫天,白雲及青山,綠樹,心也為之安寧,只覺歲月靜好。想起了歐陽修的<綠水逶迤>,原文是(僅列出半首):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綠水逶迤>何意? 走,去取證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 前言 為何煩惱或發火 要不要發火是自己的事 誰該改變?誰該承擔改變之責? 習慣能改變嗎? 不亦快哉或者感恩日記也是累積來的 結語 其實孔夫子早就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管你好或不好,我都可以從你身上學到東西;管你好或不好,我都感恩有你。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發生過什麼事: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 What Happened to You?:Conversations on Trauma, Resilience, and Healing》 ✍️作者:歐普拉.溫弗蕾 , 布魯斯•D•培理 譯者: 康學慧 語言:繁體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我會好嗎?」這是經歷外遇後常在我腦中的自我對話。 《從外遇洞察人心》這是一本寫給外遇受傷者、外遇者、第三者、想了解外遇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自我療癒的書。 翻開需要勇氣,像揭開自己的傷口,看看傷口的復原狀況。 男女對外遇的見解不同,這本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本好書《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可以讓我們去思考童年時期的經驗對我們有什麼關鍵的影響。尤其自身也是一位青少年工作者,接觸許多在大家眼中所謂的問題青少年?非行青少年?這也是一本不管對家長、學校老師、或是專業工作者,都能從中獲得一些觀點。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有別於《你發生了什麼事》談的是「具體創傷經驗對當下身心理的影響」,這本書更著墨於「世代、家族的創傷如何被遺傳」,這些「被消音」的經驗如何對個人造成難以言說的不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你發生過什麼事:關於創傷如何影響大腦與行為,以及我們能如何療癒自己 What Happened to You?:Conversations on Trauma, Resilience, and Healing》 ✍️作者:歐普拉.溫弗蕾 , 布魯斯•D•培理 譯者: 康學慧 語言:繁體
Thumbnail
在人生低谷中尋求幫助是重要的,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的初次諮商經驗,面對原生家庭、創傷事件等問題,作者經由諮商學會正視內心情緒,慢慢走出低潮,這是一個充滿感恩和成長的經歷。
Thumbnail
「我會好嗎?」這是經歷外遇後常在我腦中的自我對話。 《從外遇洞察人心》這是一本寫給外遇受傷者、外遇者、第三者、想了解外遇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自我療癒的書。 翻開需要勇氣,像揭開自己的傷口,看看傷口的復原狀況。 男女對外遇的見解不同,這本書可以增加對彼此的理解與尊重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創傷與身體的關係,並分享了作者自己的創傷故事。文章中強調了身體在創傷發生時所扮演的角色,並提出將害怕轉個彎以協助身體放鬆的觀點。文章帶有個人故事的溫暖情感,並說明如何正確回應自己的身體感受。
Thumbnail
今天要分享的是一本好書《遍體鱗傷長大的孩子,會自己恢復正常嗎?》書中的每一個故事都可以讓我們去思考童年時期的經驗對我們有什麼關鍵的影響。尤其自身也是一位青少年工作者,接觸許多在大家眼中所謂的問題青少年?非行青少年?這也是一本不管對家長、學校老師、或是專業工作者,都能從中獲得一些觀點。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無法進入寬恕的狀態,因為傷口太深、太痛。文章探討了遭受指責、憤怒、受傷情緒等問題,並提出了與自己、與他人和解的方式,並提倡坦誠表達感受。此外,文章也提到創傷的治療需要時間,應以冷靜的方式面對激動的情緒。最終呼籲讀者用時間和坦誠共勉,淡化情緒的創傷痕蹟。
Thumbnail
之前心理師有跟我討論到「醫療創傷」及「再度受創」的事情,而我對創傷一直都抱著「喔…有那麼嚴重嗎?」的想法,醫生和心理師都認為我這種,明明是跟自身相關的事情態度卻很無關緊要的反應,是受創後的症狀徵兆之一。 而這次的突發意外讓我體會到,或許醫生及心理師說的是對的,我就把這三天的心境感受依序地記錄下來吧。
Thumbnail
有別於《你發生了什麼事》談的是「具體創傷經驗對當下身心理的影響」,這本書更著墨於「世代、家族的創傷如何被遺傳」,這些「被消音」的經驗如何對個人造成難以言說的不適。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心理創傷及潛抑作用的影響。當內在的心理創傷累積越多,會使處理和整合創傷性記憶和情感更加困難。這被潛抑的內容暫時性的潛伏,隨時可能重新浮現,影響我們的判斷、行為和情緒。
Thumbnail
即使我們表面看似正常,心裡的創傷仍可能繼續導致情感痛苦和困擾。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心理與身體的挫傷經驗;而有沒有可能,兩者間有著類似的修復機制?這篇文章將探討心理與身體創傷的連結,以及如何思考「傷」;期待我們所處的世界,有更多溫暖的接觸與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