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en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
在書店的心理學區,這幾年總能看到許多關於「正念」的書籍,而閱讀這本由正念減壓的推動者卡巴金親自所寫的書,雖然頁數不多,內容也看似由隨意的散文所組成,但在其中感受到簡單的正念概念卻知易行難,大師真誠親切地描述在日常生活中所運用的情境,尤其是身為父母也要一邊禪修,抱著孩子一起觀呼吸的畫面,拉近了正念與我的距離。
源自於佛教的正念禪法,卻是不分宗教都可使用的一種簡單概念:「時時保持覺知當下的身心現象。」當下,是唯一可以活著、感受、成長和改變的時刻,這也是個和真實的自己連線的方式,停留在此時此刻的經驗中,充分感受,完整地看到這份體驗,無論是對內在或是外在世界的進一步認識。這樣充分認識後,我們才能接受生命當下的真相,從中學習、開步向前。
禪修能幫助我們從慣性、無知無覺中醒來,從而觸及生活裡所有自覺以及不自覺的所有可能性。
藉由觀看、覺察自己的念頭,學習從念頭的急流中脫身,坐在岸邊傾聽,用這急流的能量指引我們,而非壓制我們,培育置身此時此刻的能力,擁抱這一刻的圓滿,領會這一刻會有引發下一刻的潛力,單純的觀看不加批判,然後我們從中採取行動、立場與嘗試,這樣的境界像是流動,被正念的河床擁著,不間歇、不費力地由這一刻流至下一刻。
那麼如何練習呢?有許多方法可以做小小的嘗試。
- 「停」:在生活中找到中斷點,停下來觀看自己的呼吸,可能只是五分鐘都好,而我發現,就算只有五分鐘,念頭也常常會從呼吸飄到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這時只要在意識到時,輕輕地拉回念頭,無須責怪與評斷自己。
- 「當下即是」、「覺知出入息」:不求不想,無所作為,就算靜止的五分鐘都沒有分心,也無須認為自己都練習好了,只是如實的體驗當下的自己。
- 「放下」:當心中想要抓住甚麼時,立即放下。像是在岸邊觀看,念頭的河流流動。
- 除了專注的「定」之外,也對所有現象持開放的心,感到好奇、試著去探索。
而如何將正念運用在溝通情境上呢?一樣是關注當下,用發自內心的好奇與關心,來與眼前的人溝通。話語說不停或是過於安靜的人,這可能都源自於自身對於對話的焦慮,深處自覺需要被他人接納、被看見,於是話語說不停,或是對安靜的人來說,在插話的空檔中擠出聲音前,話語就被這樣的需求淹沒了。
這對於在團體中常常保持安靜的我是種省思,我也試著在對話中覺察自己的想法、情緒,開放觀察著自己、以及自己與他人之間對話關係的流動,就從讓自己感覺能夠舒服對話的人開始練習起吧!
另外,還在幼兒園中班的孩子也找到了自己能夠運用的方式。有天放學回來,孩子跟我分享同學教他的靜坐動作,用在情緒暴走的時候,搭配深呼吸,很能讓他平靜下來。這對我來說是個很驚喜的發現,一直以來我們嘗試了許多種方法,而這個孩子自己發現的方式,意外地帶來不錯的效果,孩子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正念」這樣覺知於當下的簡單概念,卻是我十多年來反覆練習,但卻也時常忘記用在生活中。知道只是停留在知道,還是得要努力不斷地修習,也同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