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繁花盛開

當下,繁花盛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Whenever You Go, There You Are.

圖片及本文筆記部份引用自原文書籍

在書店的心理學區,這幾年總能看到許多關於「正念」的書籍,而閱讀這本由正念減壓的推動者卡巴金親自所寫的書,雖然頁數不多,內容也看似由隨意的散文所組成,但在其中感受到簡單的正念概念卻知易行難,大師真誠親切地描述在日常生活中所運用的情境,尤其是身為父母也要一邊禪修,抱著孩子一起觀呼吸的畫面,拉近了正念與我的距離。

源自於佛教的正念禪法,卻是不分宗教都可使用的一種簡單概念:「時時保持覺知當下的身心現象。」當下,是唯一可以活著、感受、成長和改變的時刻,這也是個和真實的自己連線的方式,停留在此時此刻的經驗中,充分感受,完整地看到這份體驗,無論是對內在或是外在世界的進一步認識。這樣充分認識後,我們才能接受生命當下的真相,從中學習、開步向前。

禪修能幫助我們從慣性、無知無覺中醒來,從而觸及生活裡所有自覺以及不自覺的所有可能性。

藉由觀看、覺察自己的念頭,學習從念頭的急流中脫身,坐在岸邊傾聽,用這急流的能量指引我們,而非壓制我們,培育置身此時此刻的能力,擁抱這一刻的圓滿,領會這一刻會有引發下一刻的潛力,單純的觀看不加批判,然後我們從中採取行動、立場與嘗試,這樣的境界像是流動,被正念的河床擁著,不間歇、不費力地由這一刻流至下一刻。

那麼如何練習呢?有許多方法可以做小小的嘗試。

  • 」:在生活中找到中斷點,停下來觀看自己的呼吸,可能只是五分鐘都好,而我發現,就算只有五分鐘,念頭也常常會從呼吸飄到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這時只要在意識到時,輕輕地拉回念頭,無須責怪與評斷自己。
  • 當下即是」、「覺知出入息」:不求不想,無所作為,就算靜止的五分鐘都沒有分心,也無須認為自己都練習好了,只是如實的體驗當下的自己。
  • 放下」:當心中想要抓住甚麼時,立即放下。像是在岸邊觀看,念頭的河流流動。
  • 除了專注的「定」之外,也對所有現象持開放的心,感到好奇、試著去探索。

而如何將正念運用在溝通情境上呢?一樣是關注當下,用發自內心的好奇與關心,來與眼前的人溝通。話語說不停或是過於安靜的人,這可能都源自於自身對於對話的焦慮,深處自覺需要被他人接納、被看見,於是話語說不停,或是對安靜的人來說,在插話的空檔中擠出聲音前,話語就被這樣的需求淹沒了。

這對於在團體中常常保持安靜的我是種省思,我也試著在對話中覺察自己的想法、情緒,開放觀察著自己、以及自己與他人之間對話關係的流動,就從讓自己感覺能夠舒服對話的人開始練習起吧!

另外,還在幼兒園中班的孩子也找到了自己能夠運用的方式。有天放學回來,孩子跟我分享同學教他的靜坐動作,用在情緒暴走的時候,搭配深呼吸,很能讓他平靜下來。這對我來說是個很驚喜的發現,一直以來我們嘗試了許多種方法,而這個孩子自己發現的方式,意外地帶來不錯的效果,孩子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正念」這樣覺知於當下的簡單概念,卻是我十多年來反覆練習,但卻也時常忘記用在生活中。知道只是停留在知道,還是得要努力不斷地修習,也同步運用在日常生活中。

avatar-img
Eileen Lee的沙龍
4會員
30內容數
Eileen的閱讀隨筆(閱讀。生活。寫作。親子。) 10+的工程師生涯、2個男孩的媽。 喜愛的旅遊方式是隨意散步、騎腳踏車時觀察城市與路人。熱愛閱讀與思考,一直都很老派只愛紙本書,包包裡總要放本書隨時都可以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Eileen L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先寫下不完美的初稿吧!」 書裡的字句提醒我,已好一陣子沒有整理文章,因著想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反而一篇一篇的拖延。躺在筆記本裡的完美字句,不如就現在的狀態能寫下的內容先發表吧。這是在「脆弱的力量」裡讓我又再次地聯想到上一本看的「跨能致勝」、以及好幾年前看過的「成長心態」,都有著同一個概念:
從《抉擇》看回了《意義的呼喚》,兩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時落入集中營的俘虜,卻都在離開集中營後再次重生。透過自傳式的經歷書寫,不論是像小說般《抉擇》、還是片段式的自我介紹《意義的呼喚》,除了心理學家的身分,也都還展現對生命的熱愛在專業之外的領域:芭蕾舞、攀岩。 Edith於青春少女時期在集中營中面對門格
同樣是出自於UCLA的精神醫學臨床教授Daniel Siegel的系列書籍,上一篇「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當中較多關於父母自身的覺察,而這次的兩本書籍則是從腦發展講起,條列了幫助孩子發展的原則,當中輔佐了許多教養情境的漫畫,讓人更容易了解實際上面臨教養難題的時候,父母能夠怎麼做。 這兩本也有中
「先寫下不完美的初稿吧!」 書裡的字句提醒我,已好一陣子沒有整理文章,因著想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反而一篇一篇的拖延。躺在筆記本裡的完美字句,不如就現在的狀態能寫下的內容先發表吧。這是在「脆弱的力量」裡讓我又再次地聯想到上一本看的「跨能致勝」、以及好幾年前看過的「成長心態」,都有著同一個概念:
從《抉擇》看回了《意義的呼喚》,兩個在人生的不同階段時落入集中營的俘虜,卻都在離開集中營後再次重生。透過自傳式的經歷書寫,不論是像小說般《抉擇》、還是片段式的自我介紹《意義的呼喚》,除了心理學家的身分,也都還展現對生命的熱愛在專業之外的領域:芭蕾舞、攀岩。 Edith於青春少女時期在集中營中面對門格
同樣是出自於UCLA的精神醫學臨床教授Daniel Siegel的系列書籍,上一篇「不是孩子不乖 是父母不懂」,當中較多關於父母自身的覺察,而這次的兩本書籍則是從腦發展講起,條列了幫助孩子發展的原則,當中輔佐了許多教養情境的漫畫,讓人更容易了解實際上面臨教養難題的時候,父母能夠怎麼做。 這兩本也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