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者的修煉──正向思考﹝第三課:思想的方向性﹞

2022/09/1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你的思想,就像羅盤,具有導引性。
思想的方向性──負向
當你要指明方向的時候,你知道你可以用「東、西、南、北」,或是「左、右、上、下、前、後」等等概念,來代表某個東西的方位或方向。當然,在有些情況下,我們也可以用「3點鐘方向、12點鐘方向」等等相當口語化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意念。
同樣地,你要理解到,就像一個人有他獨特的脾氣和個性,大部分的思想或概念,也具有它自己的個性和脾氣,姑且把它叫做「思想的方向性」
比如說:
  • 我人微言輕──這個概念會指向你是個「不重要的人」,說話也沒有份量;
  • 我做不到──它指向你「缺乏能力」或「能力不足」,或許,在背後也暗示了「缺乏自信」;
  • 萬一失敗了,怎麼辦?──它指向了「失敗」,也暗示了對結局的無能為力;
  • 每個人都是命運的棋子──它指向個人對環境沒有主控權,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或擺佈;
上面這一類想法都具有一種特質,就是:它們都表達了「自我貶抑」、「自我否定」,還有「自我懷疑」──它們,就依附,或隱藏在這些想法的背後。
思想的方向性──正向

當然,有些人是這麼想的:
  • 大導演李安,還在念大學的時候,就說:「我就是懂得拍電影。」
  • 美國股神巴菲特,在念小學的時候,就跟同學說:「我會在35歲以前發財。」
  • 台灣旅館業教父,嚴長壽先生,在美國運通公司當傳達小弟的時候,就跟自己說:「我是一個重要的人物。」
  • 狂人作家、歷史學家和評論家,李敖先生說:「我是500年來,白話文寫得最好的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
上面這一些想法也具有一種特質,就是:它們都表達了「自我肯定」,也是一種「信心」,不論這個信心是指向個人、或指向能力,或指向未來的成就──這種「自我肯定」的信心,也依附在這些想法的背後。
正向與負向
理解「思想的方向性」,可以幫助我們做判斷,甚麼想法是「正面」的,甚麼想法又是「負面」的?
一般來說,任何一個想法,當它指向了「自我肯定」、「對未來的正面期望」、「肯定生命的價值和喜悅」等等,我們可以說它們具有「正向特質」,它們是「正面想法」。
那麼,如果任何一個想法,其內涵是指向「自我的否定、貶抑、懷疑」、「對未來的悲觀期望」、「相信生命是一連串的苦難」等等,我們可以說它們具有「負向特質」,它們是「負面想法」。
樂觀與悲觀
每個人,都擁有無數個形形色色、變動不居的想法,用來幫助我們做出決定或判斷。
我們對一個想法的相信、或不相信的程度,決定了它對我們的影響程度──請回想一下《張三和神明》這個故事,相信或不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確實影響了張三的行為,不是嗎?
現在,如果把一個想法或念頭比擬為一個人,那麼,它也有自己的力量。
單單只是一個念頭的力量,它對我們的影響或許還不夠大,畢竟「人單力薄」。但是,一組,或一整群相類似的概念聚集在一起,就好像「人多勢眾」一樣,會創造出一股精神性的氛圍,顯示出一個人「樂觀」或者「悲觀」的特質。
當一個人習慣用「負面想法」來建構思考模式時,確實容易變成一個悲觀的人,因為這種思考模式往往無法給帶來一個正向、樂觀、健康的畫面。
口才課裡的想法
身為一名口才訓練老師,我反反覆覆在課堂上注意到一個現象,就是那些來上課的學員,絕大部分都抱有一組類似的想法,它們包括了:
  ── 我不會說話、不敢說話、害怕說話;
  ── 我嘴巴很笨,不知道該說甚麼;
  ── 上了台,我腦子就一片空白;
  ── 我很緊張,沒辦法思考,怎麼辦?
  ── 我就是說不出話來;
  ── 萬一我講不好,怎麼辦?
  ── ……。
首先,依據思想的方向性,你應該能夠看出,這一些想法基本上屬於「負面想法」──它們不僅自我否定、貶抑、懷疑,更懷抱一種對未來的負面期待與恐懼。
如果你是一名研究生,準備上台做一場研究報告;如果你是社會職場人士,公司要你準備一份專案的簡報;如果因為某種因素,你需要在某種場合公開致詞……。想一想,當你用這些「負面想法」來思考時,你怎麼可能會有信心呢?你怎麼可能想像自己會有一場出色的演講或報告呢?
答案是:當然不可能。
因此,在課堂上,我總是告訴我的學員要這麼想:
  ── 上了台,我就知道要說甚麼;
  ── 只要我好好講,一定會進步;
  ── 我口才很好,站在台上,我就會說得很好;
  ── 我自然而然會說出我想要說的東西,而且會說得很好;
  ── 不論這一次我的表現怎麼樣,沒關係,我下次一定會說得更好;
  ── ……。
依據思想的方向性,你也應該能夠看出,這一些想法基本上屬於「正面想法」──它們自我肯定,相信努力會帶來成果,更指出結局是令人滿意的。
利用這種相對「正向」的思考模式,不僅會帶給你更多的自信和力量,也會為你帶來一個比較正向、樂觀、健康的整體畫面。
更重要的是,事實上,它們也會幫助你更快地達成目標:練好口才。
配不上,還是配得上?
  2012年,哈佛大學教授艾米‧卡迪﹝Amy Cuddy﹞,在網路上發表了一篇關於「肢體語言」的演講,在演講中,她分享了自己一段真實的經歷。
  19歲的時候,這個艾米‧卡迪教授發生了一場嚴重的車禍,導致頭部受傷、智力下降。當她回到大學時,她周圍的許多人對於她是否可以完成學業都不抱以希望。經過瘋狂的努力和奮鬥,她終於畢業了,付出的代價是:她比同期的學生多花了4年的時間。
  畢業後,她來到普林斯頓大學念研究所,第一年,她需要上台做一場演講。由於種種因素,她很害怕、恐懼,因為她覺得自己的程度,根本就「不配」來到普林斯頓大學念書。所以,她找上她的老師,跟她說:我不幹了!
  她的老師,拒絕她的說法。
  她的老師跟她說:妳不可以不幹,妳要留下來,妳要假裝自己是正牌的普林斯頓學生。妳要上台去演講,縱然妳會害怕、發抖,妳也要站在台上一直講、一直講、一直講……──艾米‧卡迪教授說,這就是她 5年研究生的日子。
  許多年以後,她來到哈佛大學教書,遇到了一個整個學期在課堂裡都沒有開口說過話的學生。這個學生來辦公室找她的時候,垂頭喪氣,跟她說:我不配在這裡!
  在那一瞬間,艾米‧卡迪教授她明白了這個學生的處境,因為她在這個學生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過去──那個「懷疑自己」、「不相信自己」的過去。
  在這個理解之下,艾米‧卡迪教授明白她必須幫助這個學生,因此,她鼓勵這個學生說:妳本來就應該在這裡──,從明天開始,妳要假裝自己充滿了力量,妳要走進教室、發表一篇最棒的演講……。後來,據艾米‧卡迪教授說,那個學生果然發表了一篇非常出色的演講
  最後,艾米‧卡迪教授下了結論,她說:
── 只要你假裝,然後,它就會變成真的!
健康的懷疑精神
每個人都應該要建立一個健康的懷疑精神,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風。
那麼,底下這兩句話:
  1. 只要你假裝,然後,它就會變成真的
  2. 樂觀的人,會更容易成功!
問問你自己,你相信這兩句話嗎?有多大程度的相信,或不相信?
不論你的答案是甚麼,思考看看,你的理由是甚麼?
你的功課
  1. 每個人都有目標,不論那目標是多麼微小,或多麼偉大不凡。
  問問你自己:
  ── 你配得上那個目標嗎?
  ── 你值得擁有偉大的成就嗎?
  ── 你相信自己,還是懷疑自己?
  看看你自己的答案,看看它們往哪個方向去?它們擁有「正面」的特質,還是擁有「負面」的特質?誠實地寫下來,你才能更了解你自己。
致敬
謹以此篇文章向艾米‧卡迪﹝Amy Cuddy﹞教授致敬,妳的勇氣、堅毅和奮鬥,改變了自己的人生;更由於妳的慷慨分享,妳不僅改變了妳學生的人生,也深深鼓舞了千千萬萬個在世界各地擁有相同處境的人們。祝願妳平安順心!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分享、追蹤、按讚,或贊助。感謝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會員
73內容數
單純地分享想法、體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