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課堂上,他跟同學們分享自己如何獨處。他可以一整天在家裡,一句話都不說,只是一個人做著自己的事。這樣的生活方式,讓他很自信地認為,自己是很能接受孤獨的。
接著,老師給大家出一道題目:「我要用手來跟摯愛說。。。」,要大家分組討論。
這道題目,讓他想起自己曾經有一個玩具小熊,算是他的摯愛吧。他會用手幫小熊拍屁屁,摸摸小熊的頭,讓它躺在手臂上搖啊搖。有時候,會模仿大人,用手大力打不聽話的小熊。有時候,會一面抓住小熊的手,一面握住鉛筆,一起努力寫功課。到了晚上,會親手幫小熊蓋好被子,睡在他的旁邊。
分享完之後,老師邀請同學們冥想,去感受自己的感受。在閉上眼睛的那一刻,他心裡湧現的第一個感受,是失落。眼淚好像等很久了想出來。他知道,這個感受是跟小熊有關的,也發現了被自己遺忘的孤獨。
與孤獨相遇
他開始回顧自己的童年。沒有人知道他內心的孤獨和渴望陪伴。在成長過程,不斷說服自己是喜歡一個人獨處的。對自己的孤獨感到麻木,也不承認自己多麼渴望被陪伴。
小時候的某一天,小熊突然不見了,他的反應卻很冷淡,好像沒事發生一樣。也許是因為習慣了「什麼事都放在心裡不講」,有任何的需求,他都選擇不去表達。又或者是因為不知道如何表達,即便想起小熊,也說不出自己的失落和難過。這些是他保護自己的方式吧,避免大人困擾,也避免自己被責罵、惹麻煩。
始終不曾努力把小熊找回來,他好像不再需要小熊了。被壓抑的失落和難過,使他覺察不到小熊對他有多重要。他失去的,不只是小熊。不知覺也失去了他需要的陪伴。在童年一個人的時光裡,小熊的陪伴特別珍貴。可是,這一切在忙碌的課業中,漸漸被遺忘。
小熊不只是玩具
每次遇到離別的情境,他就重複相同的模式,隱藏自己的不捨,靜靜地做事,好像不在乎的樣子,好像沒事發生那樣。有好幾次,他準備了卡片,想要送給離別的人,最後卻沒有勇氣送出去。就像當年那樣,沒有勇氣說要找小熊,最後只能自己消化失落和難過。
儘管如此,他還是逃不開內心的受傷:「每個人都拋下我,我不重要,一點都不重要,我只能是自己一個人」
這個傷口,讓他一直很想抓取別人的陪伴。比如:期待別人回應、期待別人的看見和關心、期待別人也會對他不捨。只是,他害怕承認自己渴望陪伴,不願意表達,只肯把這些期待都藏在心裡,獨自煎熬。
希望有一天,真的有勇氣為自己表達出來:
「我渴望你的陪伴。。。」
「你需要我如何陪伴你呢?」
「你在就可以了。。。」
就像小熊一樣,那個存在,那個安靜,那個什麼都沒做的,其實就是陪伴。不是去追求陪伴,而是去感受陪伴,因為陪伴其實一直都在。小熊不只是玩具,而是一段關係,讓他體驗和學習到陪伴,也為他的孤獨增添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