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最後一個求職者面試結束後,面試官開始傷腦筋要錄取哪位,其中一位求職者表現的很不錯,三位面試官都很有共識的想要錄取她,但又考慮到她有多位親友已在公司內任職多年,所以這位求職者在這家應徵的公司中,已有某種程度的人脈及團體圈,主管疑慮新人到職後必定會融入那些團體,部門內的業務事項或狀況,是否一下子就被傳開來,變成公開的秘密。
職場小圈圈在職場上常常會看到,可能由單一部門或跨部門的員工組成,小圈圈多半會一起用餐、訂飲料、團購,岀遊或是組成LINE的群組...,成員間互相幫忙、協助、取暖及互通有無,或同仇敵愾一起討厭隔絕某些人,衍然是職場化的家人親友關係。
職場小圈圈好嗎?
以上述面試個案為例,考量求職者日後會是屬於某個小圈圈,反而讓面試官有所遲疑,就算是表現最好的並非就能被錄取;同樣的,當高層將要提拔某個職務或是分配重要職務時,若耳聞該人員屬於某個風評不佳的職場小圈圈時,或許這樣的機會因此擦身而過,職場小圈圈或許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卻有可能是關鍵性的最後一根稻草。
職場小圈圈一直存在 (圖片來源:Unsplash)
職場小圈圈,好或是不好?
優點:
1.有特定的訊息來源:職場小圈圈的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人脈,成員可以有較多的管道或資源,得到訊息或解決的方法。
2.可得到檯面下的消息:尤其是部門間的八卦小道消息,有時候檯面下的消息是最具爆炸性及決定性的資訊。
缺點:
1.訊息自動被屏障:雖然小圈圈可能得到某些程度較多的訊息,但當有不利於或不方便這個小圈圈知道的訊息時,這個小圈圈就被自動屏障掉這些訊息,小圈圈反而只能局限於某些層面的資訊。
2.被貼標籤:若是正向的小圈圈,對個人而言是加分與助力,反之,則容易被貼標籤,可能影響未來的職涯發展。
需要加入職場小圈圈嗎?
職場同儕或上下級的關係,有可能一夕之間有所變化,相對的小圈圈彼此的關係,可能因為職務角色或利益而產生變化,為了長遠的職涯發展,並非一定要為了"歸屬感",或害怕被孤立而刻意的親近或加入職場小圈圈,建議因應之道如下:
1.強化專業能力:
提升個人職務上專業度,創造自己被利用的價值,讓各路的小圈圈與你有黏又不會太黏的黏著度關係,讓他人主動靠近你,公務上需要你的協助,進而主動與你分享訊息,跟你建立公務上的小圈圈,提升為友好的關係,藉由公務上的連結而引伸為私人情誼,跳脫小圈圈的框架。運用自己的職務連結上下游成員,組成公務上的小圈圈,反而較有利於職涯上的發展。
2.建立公事公辦的態度:
若是已身在職場小圈圈中,與小圈圈以外的人員接觸時,更要適時的傳達公事公辦的個人風格,不會因為非同一個小圈圈而行事偏袒,讓他人覺得你是可溝通、可理解及可以被信任的人,或許與你分享更多的訊息,也不怕你會口風不緊洩露出去;更不怕萬一講了你所屬小圈圈成員不好的話會被出賣,因為他信任你,信任你的就事論事態度。
3.懂得察言觀色:
察言觀色並非腹黑,而是保護自己,萬一怎麼了,至少知道自己怎麼被黑掉的。當某些訊息不宜讓某個小圈圈知道時,絕對不能傳到這個小圈圈成員中,反之,當某些訊息需要散播出去時,職場小圈圈是個很有經濟效益的管道,只要跟其中一位傳達出去,剩下的也會自動的更新給小圈圈其他成員。
4.廣結善緣:
每個人都是工作導師,放開心胸及不設限的態度,去對待每個部門及每個人,或許不屬於某些小圈圈,至少對自己是友善,廣結善緣與人為善更勝於小圈圈。
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份,不要因為工作而懷疑人生。(圖片來源:Unsplash)
一天工作八小時,無疑是一天當中精神最佳的時段,而一年就花費了三分之一左右精華時間在工作上,工作的壓力與職務的承擔或許已經讓自己疲憊不堪,但是若還要耗費精神應付這些小圈圈的事情,只會讓自己更焦慮及身心俱疲。
我們無法掌握或塑造想要的職場環境,但可以打造自己的心理環境,明確的瞭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狀大自己的能量,提升被利用的價值,吸引他人自動與你連結,無關乎小圈圈,如此或許較為實際,個人也可以更為自在灑脫。
職場小圈圈應是借力使力的作用,而非職涯向前邁進的絆腳石。
🍀佳句
電視劇《麻醉風暴》—
「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溝通的問題」
「堅持走對的路,別人才會看得起你」
🍿若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按讚及留言
🔆文章來源:原創
圖片來源:個人拍攝、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