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禪 (5)

閱讀時間約 25 分鐘

五、將第八識斷一刀

1

* 袁宏道 (1568~1610),明時儒,字中郎;進士出身,歷官禮部主事、吏部驗封主事、稽勳郎中。

袁氏徙公安、屯田墾荒,產業逐漸膏腴。

高祖袁有倫、曾祖袁暎、祖袁大化、父袁士瑜、兄袁宗道、弟袁中道。

袁暎,為鄉里之頭人,曾率家僮、剿滅來犯之盜匪;如載:「嘗遊柞林、雙田之間,遇魁盜數十人,怒領家僮格鬥,立磔之。」(《余大家祔葬墓石記》)

袁氏、至袁大化一代,已是鄉里望族、富豪之家。

袁大化,為鄉里之善人,行善積德、樂善好施,然因賙貧賑乏、而致散財破家。據清咸豐間續修之《袁氏族譜》載:明嘉靖時,公安饑饉,袁大化以二千石糧、千兩銀賑濟災民,並焚燬借券,袁氏家道因而中落。年四十六卒。 (《余大家祔葬墓石記》)

袁士瑜,號七澤漁人,概取「雲夢七澤、武陵桃源,皆蘊於胸中」之意。

據載,其有《海蠡編》行世,內容大抵援佛法、以釋儒說,欲證佛儒二家、實同源而異派也。(《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百二十五,子部三十五,雜家類存目二)

雖頗好舉業,然終以秀才、為功名之極,後因子、而方請敕封為翰林院編修 (《余大家祔葬墓石記》)。據《同治公安縣誌》載:「(士瑜) 年十五、即冠童子試,為諸生、食廩糈,場屋屢躓,未嘗有沮色。⋯ 強仕諸年,家子謂:當頤養天和、含飴自娛,公拍案起舞,曰:『雲程頗裕,何甘兒曹先鞭黑頭?封公適足為家聲愧。』」

袁宗道 (1560~1600),字伯修,進士出身,歷官翰林院編修、右春坊右庶子兼翰林院侍讀。今人考證,謂:《海蠡編》乃袁宗道所撰;李贄《書伯修海蠡編》云:「予讀袁石浦《海蠡編》已奇矣,茲復會石浦於龍湖之上,所見又別,更當奇矣。」(《白蘇齋類集》卷之二十二,雜說類)

袁中道 (1570~1626),字小修,一字少修,進士出身,歷官國子監博士、南京禮部主事。

袁宏道頗厭仕進,嘗書信與友人抒其悒鬱,謂己之出仕、乃迫於其父而為者。

如萬曆三十四年、寄潘茂碩之信云:「今仁兄翩翩五馬,而弟猶故吾也⋯ 家大人迫弟甚,入秋當強顏一出;譬之猢猻入籠,豈堪跳擲?或者馴狎之久、頑性頓革,遂復見役於人,亦未可知?山居既久,與雲嵐熟、亦復可憎;人情遇時蔬鮮果、取之唯恐不及,迨其久,未有不厭者,此亦恆態也。」

同年、寄蘇惟霖之信云:「弟此一條懶筋真難拔,大人頻以為言。自思入仕十五年,絲毫無益於白髮,而又重其怒,真不成人也。」(《袁宏道集箋校》卷四十三)

袁宏道之學佛,原嚮禪宗、為李贄所動。

初,會試落第時,曾持己撰《金屑編》訪李贄,留三月餘,蒙其「印可」;如載:「時聞龍湖李子、冥會教外之旨,走西陵質之。李子大相契合,贈以詩,中有云:『誦君《金屑》句,執鞭亦忻慕,早得從君言,不當有《老苦》。』蓋龍湖以老年無朋,作書曰《老苦》故也;仍為之序、以傳。留三月餘,殷殷不舍,送之武昌而別。」(《珂雪齋集》卷十八,吏部驗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狀)

後,覺己之禪,徒騖空談、不切實際;如載:「(戊戌)⋯ 逾年,先生之學、復稍稍變,覺龍湖等所見、尚欠穩實;以為悟修、猶兩轂也,向者所見、偏重悟理,而盡廢修持、遣棄倫物,偭背繩墨、縱放習氣,亦是膏肓之病。」(《珂雪齋集》卷十八,吏部驗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狀)

然自省以後,卻非勵志實修禪觀,而乃迴心淨土、禮佛誦經、兼持禁戒,並博採經教、撰《西方合論》(蕅益智旭編入《淨土十要》)。

得年四十三。(《珂雪齋集》卷十八,吏部驗封司郎中中郎先生行狀)

觀其佛學造詣,不過止於摭拾「萬法唯識」語言,殘抱第八阿賴耶藏識、以為佛法宗旨,援宋儒「吾心宇宙」、「萬物皆備於我」之說、以為天地之理。

如云:

「第六識、審而不恆:如平時、能分別,至熟睡時、則思,迷悶時、則思;

第八識、恆而不審:雖持一切種子,而自體瞢昧;

惟第七識、亦恆亦審,是為『自然』。

老氏之學、極玄妙處,唯止於七識。

儒家所云:『格、致、誠、正』,皆第六識也;至云:『道生大地』,亦是以第八識為『道』。⋯

問:『妙喜語錄云:將八識一刀兩斷。八識、如何斷得?』

答:『杲公以種種文字記憶、為第八識也。

記憶、是第六識;八識、乃持種,非記憶也。

八識如斷,則目前山、河、大地,一時俱毀矣。

儒者但知:我為我,不知:事事物物皆我;若我非事事物物,則我安在哉?

如因色、方有眼見;若無日、月、燈、山、河、大地等,則無眼見矣。

因聲、方有耳聞;若無大小音響,則無耳聞矣。

因記憶、一切方有心知;若將從前所記憶者一時拋棄,則無心知矣。』」

— 袁中郎全集卷之十九

(評曰:

將第七末那識比之老氏「自然」,謂:「老氏之學、極玄妙處,唯止於七識。」未嘗聞也。

《易經》云: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易經繫辭上,第十一章

《道德經》云: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易者,道也;太極者,一也;兩儀者,二也;四象者,三也;八卦者,四也。(以劃為兩半之次數N 言之,即:2^(N-1)。)

二者無殊。

既云:「道生大地,亦是以第八識為『道』」,則非獨儒家,而老氏之學、亦豈唯止於第七末那識乎?

究實而言,第八阿賴耶藏識、非是「道」也;第八阿賴耶藏識、乃是「無」(尺標之「一」),第九菴摩羅識、是為「虗」(尺標之「假〇」)。

袁宏道分隔六、八識,以第六意識獨為「記憶」、第八阿賴耶藏識獨為「持種」,謂:唯第六意識、方能「記憶」;第八阿賴耶藏識唯有「持種」、而無「記憶」之能。

然則,若無「持種」,焉能「記憶」乎?故須先有「持」,方能「憶」;「記憶」者、又名「憶持」,不能無第八阿賴耶藏識之助也。

後卻又云:「因記憶、一切方有心知;若將從前所記憶者一時拋棄,則無心知矣。」

眼見、耳聞、心知,故所謂「心知」、乃指第六意識。

其以「記憶」、為第六意識「心知」之因,無因、即無果,則似又以「記憶」為第八阿賴耶藏識之功能也。

觀其語言、前後顛倒,難可不謂是:先以儒之為是,而後強指他之為非者。

「將第八識斷一刀」者,其蓋是不知:此非是「將從前所記憶者一時拋棄,則無心知」之謂;而乃令第八阿賴耶藏識習氣之力不行,裂開惑識之網、解脫妄想之縛,超越微細藏識究竟邊際、殄滅無始虗妄根源之業壽種子,穿乎惑識尺矩、而至「虗空無垢大菩提心」之意也。

第八阿賴耶藏識未嘗毀;山、河、大地,亦無有因第八阿賴耶藏識而毀之理。

儒者之心學、理學,皆竊佛理,陽儒、陰佛,卻言:其道、吾儒本有之,何須毀棄人倫、而師於夷耶?以此貶低佛、道。此乃小人之行徑也,何得而稱君子乎?

學子士人、若所讀文章、皆由此等小人所撰,不知存疑、省察,欲得不隨之而為小人,亦難矣。)

2

* 大慧宗杲 (1089~1163),曾居妙喜庵,因稱「妙喜」。

嘗引洞山守初示眾語,謂:第八阿賴耶藏識,為「泥水」、「魔境界」、「惡水坑」、「無尾猢猻」、「鶻臭布衫」,非是活人眼目之「活句」。

如:

「洞山初和尚示眾云:『語中有語,名為死句;語中無語,名為活句。

諸禪德!作麼生是『活句』?到遮裏,實難得人。

若也不動一塵、不撥一境,見事便道,答話長老、下脚不得;東西南北、莫知多少。

要得去離『泥水』、活人眼目,舉唱宗風、激揚大事;不道全無,其奈還少。

只緣未達其源,落在第八『魔境界』中,識得箇不名、不物,無是、無非,頭頭物物、無不具足,道:『我得安樂田地』,更不求餘。

凡有扣擊問難,即便敲牀、豎拂,更不惜便施、便設、便行、便用,向『惡水坑』裏、頭出頭沒,弄箇『無尾猢猻』;到臘月三十日,鼓也打破、猢猻又走却了,手忙脚亂、一無所成,悔將何及?

若是箇衲僧,乍可凍殺餓殺,終不著他『鶻臭布衫』。」

— 正法眼藏卷第一之下

*「將第八識斷一刀」,語出《正法眼藏》,今引大段於下:

「妙喜示眾云:

『古人道:

大智無分別,大用無理事;
如月印千江,似波隨眾水。

且那箇是無分別底大智?那箇是無理事底大用?

莫是問一答十、辯瀉懸河是大智麼?

莫是麤言及細語、皆歸第一義,掀倒繩床、喝散大眾、攔腮、贈掌、拂袖便行,擬議思量、劈口便𡎺之類,是大用麼?

若作遮般見解,莫道我是衲僧,便做他衲僧門下、提破草鞋、挈骨董袋底奴子,也未得在。

善知識實悟、實證,而大法不明,為人時,未免以自悟、自證處指似人,瞎却人眼;況無悟證、學語之流,瞎人眼、不在言也。

此事大難,沒量大人、到遮裏無插足處,你小根、無知、魔子輩,如何敢造次開大口?

你試靜處坐地、微細揣摩,你方寸裏、還實到不疑之地也未?若實未到,我却賞你放得過、把得定、不受人走作。

遮般底、喚作地獄滓,十方施主一粒米、一莖菜,將來供給你,只要你道業成就、同趣佛乘,求異世、他生福報;道業不明,如何消得?你諸人、決欲紹繼此箇門風,直須心境一如、方有少分相應。

你莫見我說恁麼事,便閉目藏睛、做死模樣,硬差排心與境一如。

遮箇,儘你伎倆,如何差排?你要得真箇心境一如麼?直須啐地折、嚗地斷,拈却髑髏裏、作妄想底,將第八識斷一刀,自然不著差排。

你不見巖頭和尚有言:纔有所重,便成窠臼。

你諸人一生在叢林、參尋此事,無所得者、不在言也;其間多有頭白、齒黃,坐在窠臼裏、一生出頭不得,都不知非。

向古人言句上得些滋味者,以奇言妙句為窠臼;

於經教中聲名、句義上得滋味者,以經教為窠臼;

於古人公案上得滋味者,以古人問答、代語、別語、抑揚語、褒貶語為窠臼;

於心性上得滋味者,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為窠臼;

於寂默無言、無說處得滋味者,以閉目藏眼、威音那畔,坐在黑山下、鬼窟裏不動為窠臼;

於日用動轉、施為處得滋味者,以揚眉瞬目、舉覺提撕為窠臼;

謂:法不在言語上、不在情識上、不在舉動施為處,錯認業識為佛性、於此得滋味者,以擊石火、閃電光為窠臼。

如上所說,皆於得滋味處、有所重,若無大丈夫氣槩、退步知非,即以所重處,便作奇特想、玄妙想、安隱想、究竟想、解脫想,作如是等想者,佛出世亦不奈何,教中謂之癡闇惑,何以故?為你癡故、執邪為正,為你闇故、墮在所重處、不能動轉。

若於心、無所起,於法、無所著,則無所重;無所重,則自然赤骨力地,無欲、無依、於法自在。

你即今便要恁麼相應,亦不難,但於心平等、無所染著。

如何是染著?作眾生想、佛想、世間想、出世間想、求出離想、求佛智想,皆名染著。

你但向欲起、未起時,猛著精彩,一躍跳出來,此心朗然獨脫;纔覺恁麼,便轉向上面去,自然頭頭上明、物物上顯。

得到恁麼田地,亦不得釆顧著;若釆顧著,則有所重;纔有所重,此心即滲漏矣,只名滲漏心、不名平等心。

謂平等者,善與惡等、背與向等、理與事等、凡與聖等、量與無量等、體與用等,遮箇道理、唯證者方知。

諸人若未證,直須證取,證得了,方得名為真出家兒;若心不證、向心外取證,此名出家外道,不堪為種草。

此心廣大,無分劑、無邊表,塵沙諸佛、成等正覺,山、河、大地、萬象森羅,皆不出此心。

此心、能與一切安名立字,一切與伊安名立字不得。故諸佛、諸祖不得已,隨你顛倒、著箇名字,喚作真如、佛性、菩提、涅槃,強立種種差別異號;為你眾生界中,見解偏枯、有種種差別,故立此差別名號,令汝於差別處、識取此無差別底心,非是此心有差別也。

所以,僧問馬祖:如何是佛?祖曰:即心是佛。

你若實證、實悟,有何差別?你若不悟、求奇特解會,不實證、實悟,不信此心、決定是佛,只此即心是佛,便是差別因緣。

佛言:欲以譬喻而顯示。

終無有喻、能喻此,說箇廣大、已是限量他了也,況以限量心、欲入此廣大境界?縱然入得,如持蠡酌海,一蠡縱滿,能得幾何?

然只遮蠡中之水,未入蠡時、即是無限量底水,為你境界只如此、大生滿足想,故此無限量境界、亦隨你器量滿足;非是大海水、只有許多。

故佛有言:譬如大海、不讓小流,乃至蚊虻、及阿修羅,飲其水者,皆得充滿。

此水、喻心,蚊虻、阿修羅、喻大小差別;此心體上、本無若干差別,汝但不起諸見、識取此心,種種差別、亦自識得矣。

先聖尚不許執此心為實,心外、更有什麼實底物、為你作障難?

我今拖泥帶水,亦是不得已,為提獎嬌兒、撫憐愛子、老婆心切故,牽枝、引蔓。你莫記我說底,便以為是;今日恁麼說,明日又却不恁麼說;你纔恁麼,我却不恁麼;你不恁麼時,我却恁麼;你向那頭、尋我住處,只我亦自不知住處,佗人又如何尋得?

遮箇是活底門戶,死却見行、方可入作。

而今學人,將少分精進、禮佛、持誦、戒身口意,以為資糧、希求證取,有什麼交涉?大似癡人、埋頭向西走,欲取東邊物,轉走、轉背,轉急、轉遲。

此是無為、無漏、無功用大法門;若起纖毫取證心,則背馳矣。如何欲憑些小有為功行、便擬希求?

所以,古人見得太近故,云:我坐地、看你究取;又云:我立地、看你究取。即不曾教你起模畫樣、積功累德、希望成道;縱你希望得成,纔成即壞、徒自疲勞。

你莫見恁麼道了,便撥無因果、作地獄業:以平常無事,喚作無佛法知見;饑來喫飯、困來即眠,以此為無修證、以此為無功用。且莫錯會好。

荷擔此事,也須是箇渾剛打就、生鐵鑄成底漢始得;豈容你小根、小器、造次承當?』」

— 正法眼藏卷第三之下

(評曰:

妙喜謂:「要得真箇心境一如」,須是「啐地折、嚗地斷,拈却髑髏裏、作妄想底,將第八識斷一刀」方可,若到這步田地,自無需硬休、硬歇,亦毋庸閉眼藏睛、靜坐盤腿、守一默照、令妄念不生,既然身心一如、頭頭是道,「自然不著差排」。

所謂「啐地折、嚗地斷」,即殄滅虗妄之根源 — 無始無明,亦即,第九菴摩羅識。

所謂「拈却髑髏裏、作妄想底」,即令第八阿賴耶藏識習氣之力不行、穿越惑識尺矩、而至虗空無垢之大菩提心也。

《正法眼藏》出妙喜口述,由徒眾記寫而成,「斷一刀」者,隨興之描寫。

所謂「將第八識『斷一刀』」,即「將第八阿賴耶藏識『割開一道開口』,裂開惑識之網、解脫妄想之縛,超越微細藏識究竟邊際、殄滅無始虗妄根源之業壽種子,而出離五蘊闇蔽、照見五蘊皆空」之意。

故須「將第八識斷一刀」(割開一道、裂網而出),方能一躍跳出惑識之尺矩、解脫妄想之纏縛,而由實相般若光明之照澍,照見五蘊、六塵、十二處、十八界皆空,見得一切平常、無所染著。

妙喜云:「但向欲起、未起時,猛著精彩,一躍跳出來,此心朗然獨脫;纔覺恁麼,便轉向上面去,自然頭頭上明、物物上顯。」即此境界。

「此心」,謂:虗空無垢之大菩提心也。

「上面」者,即實相般若、法界體性智;以有「法界體性智」在「四識」之上,方能由上轉下、「轉四識成四智」也。

唯識所謂四識、又何嘗異於五蘊哉?故前五眼耳鼻舌身識、即受蘊;第六意識、即想蘊;第七末那識、即行蘊;第八阿賴耶藏識、即識蘊也。

五蘊既空,則四識、亦轉為四智。

「於心性上得滋味者,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為窠臼」;若不能「轉識成智」,則殘抱第八阿賴耶藏識,以為「三界唯心、萬法唯識」,但滯窠臼爾。

「此心廣大,無分劑、無邊表,塵沙諸佛、成等正覺,山、河、大地、萬象森羅,皆不出此心」,又豈是「錯認業識為佛性、於此得滋味」者,所可彷彿模棱耶?

東方玄學,概而言之,皆唯心論爾。信得各各識心之外、有一虗空無垢之大菩提心者,不道全無,其奈還少。

虗空無垢之大菩提心、譬如大海,「萬法唯識」之小心、喻如蠡。「只遮蠡中之水,未入蠡時、即是無限量底水」,為「錯認業識為佛性」者,「境界只如此,大生滿足想,故此無限量境界、亦隨你器量滿足;非是大海水、只有許多。」

「蠡」、即瓢也。唯以一瓢之海水、比之大海全海之水,只認得一瓢,以為:此即是大海;不知:大海已將各各一瓢、皆囊括於其內矣。

妄言「三界唯心,萬法唯識」者,一如井蛙窺天、不知天之廣大也。

「將第八識斷一刀」,一躍跳出惑識之網、解脫妄想之纏縛,此時,第八阿賴耶藏識未嘗毀,而山、河、大地,亦無有因第八阿賴耶藏識而毀之理。

山、河、大地,猶是山、河、大地,但其「心」、已轉上面去也,朗然獨脫,見山、河、大地、森羅萬象,無一不是此「大心」中物。

奉「三界唯心、萬法唯識」為圭臬之各各「小識」,焉能以心境之一如、匯得萬物為我哉?)

3

* 妙喜謂:第八阿賴耶藏識,乃「生死魔根」,應須「一刀斫斷」、而「除滅」者;生死魔、既無根源可棲泊,則「思量分別底、渾是般若妙智」,更毋庸斷念、滅智、灰身寂滅,懼生死魔之作亂矣。

如書云:

「學世間法,全仗口議、心思;學出世間法,用口議、心思,則遠矣。

佛不云乎:『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永嘉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茲心意識。』蓋心、意、識,乃思量分別之窟宅也。

決欲荷擔此段大事因緣,請猛著精彩,把這箇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生死魔根』、『一刀斫斷』,便是徹頭時節。

正當恁麼時,方用得口議、心思著。

何以故?第八識既『除』,則生死魔無處捿泊;生死魔無捿泊處,則『思量分別底、渾是般若妙智』,更無毫髮許、為我作障。

所以道:『觀法先後,以智分別,是非審定,不違法印。』得到這箇田地了,儘作聰明、儘說道理,皆是大寂滅、大究竟、大解脫境界,更非他物。故盤山云:『全心即佛,全佛即人』是也。

未得如是,直須行、住、坐、臥,勿令心、意、識得其便,久久純熟,自然不著用力排遣矣。

思之。」

—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第二十,法語,示廓然居士 (謝機宜)

* 妙喜謂:學世間法,全仗口議、心思;學出世間法,又何嘗不用口議、心思耶?學道,須是「將這思量世間塵勞底心、回在思量不及處」,看個「無」字,此「無」、即第八阿賴耶藏識之名號也;令第八阿賴耶藏識習氣之力「相次不行」,則道業漸漸熟、世情漸漸生矣。

如書云:

「但向日用應緣處、時時覷捕:『我這箇能與人決斷是非、曲直底,承誰恩力?畢竟從甚麼處流出?』覷捕來、覷捕去,平昔生處路頭、自熟,生處既熟,則熟處却生矣。

那箇是熟處?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無明業識、思量計較、心識晝夜熠熠如野馬無暫停息底是。

這一絡索、使得人流浪生死、使得人做不好事;這一絡索既生,則菩提、涅槃、真如、佛性,便現前矣。

當現前時、亦無現前之量,故古德契證了、便解道:『應眼時、若千日,萬象不能逃影質;應耳時、若幽谷,大小音聲無不足。』如此等事、不假他求、不借他力,自然向應緣處、活鱍鱍地。

未得如此,且『將這思量世間塵勞底心、回在思量不及處』;試思量看,那箇是思量不及處?

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只這一字,儘爾有甚麼伎倆,請安排看、請計較看。

思量、計較、安排無處可以頓放,只覺得肚裏悶、心頭煩惱時,正是好底時節,第八識『相次不行』矣。

覺得如此時,莫要放却,只就這『無』字上提撕;提撕來、提撕去,生處自熱、熱處自生矣。」

— 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第三十,書,答榮侍郎 (茂實)

* 妙喜謂:第八阿賴耶藏識、乃當人投生來世今生之中陰身業識種子;欲理會生死大事,且「只就這裡看」,看至第八阿賴耶藏識「剝」地一破,裂開惑識之網、解脫妄想之縛,一躍跳出惑識尺矩之外、到虗空無垢大菩提心中,便了卻生死大事。

如普說云:

「居士所以要專意理會這一件事,且如何理會?便從脚跟下、仔細推窮:『自家、生從何處來?只今受富貴、能區別是非底,未來方家託生時、在甚處安頓?百年後,今夜在此說法、聽法底一段歷歷孤明,却向甚麼處去?』

往往聰明靈利者,被人問著、懵然不知,便引『未知生,焉知死』、莊子、孟子之類,來作證;殊不知,這裏不容如此。

譬如隔窻看馬騎、眨眼便過去;又如烈焰中、不容蚊蚋所泊。惟有這些子,師家為你、著力不得,要你自點頭。

尋常九經、十七史裏面,興亡治亂、或邪或正,舉著便知,纔問著:『生從何處來?死從何處去?』『只今底,為是有?為是無?』總不知好濟事。

既不知,『只就這裏看』。

儘思量,思量來、思量去,心思路絕,四方無路可入、無門可出;到此、馳求心歇,忽然『剝』地一破,『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總不著問人。」

—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卷第三,方敷文請普說

* 妙喜謂:修道,須是「滅卻」第八阿賴耶藏識,使這「猢猻子」「死絕氣息了」,然後透出第八阿賴耶藏識、「死了卻活」,依舊見山是山、河是河、大地是大地。

如普說云:

「山僧祖師翁端和尚有箇頌子,分明嚼飯餧小兒,云:『終始覓心不可得,寥寥不見少林人,』謂:二祖覓心、既不可得,到這裏,亦不見達磨、亦不見安心者、亦不見有受安心者,直得自己方寸、空勞勞地,便悟得一切法空。

以要言之:當此時,第八識已滅、『猢猻子』已『死絕氣息了』,然後『却活』,故云:『滿庭舊雪重知冷,鼻孔依前搭上唇。』便是『死了、却活』底道理。

妙喜後來又假出一條筋,亦有一頌:『覓心無處更何安,嚼碎通紅鐵一團,蹤使眼開張意氣,爭如不受老胡瞞。』這箇、須是有鼻孔者,一透透得,便可罷參;須是嚼得通紅一團鐵、百雜碎、始得。

既然如是,喚作『無悟』得麼?



有箇話頭,諸人但去看這箇話頭,便是釋迦老子、達磨大師、德山、臨濟來,也只是這箇話。

僧問趙州:『狗子還有佛性也無?』州云:『無。』

下面更有一絡索:僧又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因甚麼狗子却無?』州云:『為伊有業識在。』

後來,真淨和尚恐人颺在無事界裏,遂去鼓面打一撮,頌曰:『言有業識在,誰云意不深,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此頌極妙,當時泰佛性亦曾及此、甚賞音之;蓋明眼尊宿、好本多同。

諸人但只看箇『無』字,行、住、坐、臥不要放捨,提撕來、提撕去,驀然失脚踏著、不是差事。

且道:踏著時如何?良久,云:『鼻孔依前搭上唇。』」

—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卷第三,行者德新請普說

* 妙喜謂:第八阿賴耶藏識、乃是「生死根株」,須將其「斷一刀」,使生死魔、無根源可棲泊,方出得生死;或坐、或立,皆無礙修道,務要「死卻猢猻子」,「到飽足處,自不著問人」。

如普說云:

「『學道如鑽火,逢煙且莫休,直待金星現,歸家始到頭。』此是古人據實而論。

學世間工巧伎藝,若無發明處,則不能取之、左右逢其源;況學出世間法,如何不要悟門?若無悟門,縱說到盡未來際,正所謂:『終日數他寶,自無半錢分。』

須要如人喫飯,到飽足處,自不著問人。

古人不得已,道:『我坐地待汝究取。』又道:『我立地待汝究取。』且道:究取箇甚麼?

便是要理會:這箇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正是『生死根株』,須是把這第八識『斷一刀』,『猢猻子若不死』,則無由出生死,一向迷己逐物、枉受輪迴,不能得到諸佛菩薩、廣大寂滅境界。」

—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卷第三,尼慈明大師請普說

* 妙喜謂:第八阿賴耶藏識、即「見聞覺知」,然而,「法離見聞覺知」;欲出離生死,須是先將第八阿賴耶藏識「斷一刀」、「死一死了」,然後「絕後再甦」,則見聞覺知、渾是般若之妙用。

如普說云:

「此一段大事因緣,在聖、不增一絲毫,在凡、不減一絲毫,謂之:一味清淨、平等法門,人人本有之事。

淨名居士云:『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這幾句言語,與世、出世間、一切有情,作箇入道底榜樣。

又道:『見聞覺知是法,法離見聞覺知。』若離了見聞覺知,始可言:懸崖撒手、自肯承當,『絕後再甦』、欺君不得,

決要出離生死,須是把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第八識『斷一刀』、『死一死了』,然後『却活』。

若一死不再活,墮在荒草裏、為人不得;何況不求妙悟,只要硬休、硬歇,便當本分事耶?

直使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方契得古人道:『神光不昧、萬古徽猷,入此門來、莫存知解。』

古來本分參學之士,無許多惡知惡見,純把『生死』二字貼在鼻尖上;遇著本分宗師,與他眉毛廝結理會、教分曉去。」

—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卷第三,剖大師請普說

* 妙喜謂:修道,只要當人將第八識「斷一刀」,自然得大自在。

如普說云:

「既生不知來處,便是生大;百年後、不知去處,便是死大。

無常迅速、生死事大、己事未明,這箇、便喚作己事。

九經、十七史,是別人家裏事,問著無有不知;自家屋裏事、却道:不知好濟事。

這箇道理、唯證乃知,難可測,只要當人把這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第八識『斷一刀』了,自然得大自在。

往往一生造業底人,只逐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癡狂外邊走;被人問著、却去裏面思量,要答他、總不是也。

你若『念念在般若上留心』,縱今生未得,前程亦得受用。」

— 大慧普覺禪師普說卷第三,程總幹請普說

(評曰:

修道,若將第八阿賴耶藏識「斷一刀」、超越微細藏識究竟邊際、殄滅無始虗妄根源之業壽種子,便能得大自在;此是修道之極也,無需再修。

未能如此,則須「念念在般若上留心」;「念念在般若上留心」、即是行般若波羅蜜多也。

若念念於第八阿賴耶藏識之「無」字上留心、以期裂開惑識之網、解脫妄想之縛、出離五蘊闇蔽、照見五蘊皆空者,縱使今生未得自在、未能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所修善根種子亦不亡,於死生之際、定得受用。

念念於第八阿賴耶藏識之「無」字上留心、與念念繫心於佛號,二者不同:若念念向第八阿賴耶藏識參究,則念念累積參究之力、即同步步向前而行也;然,若念念繫心於佛號,卻無向第八阿賴耶藏識參究之力,則雖念念在茲、卻同立於原地而不動,僅忖曏者所呼之車、云何久而未至也。

故不可以為:般若、即佛也,而念念在般若上留心、即同念佛也。

譬人登山,有無步步朝向山頂前行,方是判準。

逆而言之,念念繫心於佛號,臨死生之際、乃至十念、發願欲往生彼國者,佛即來迎,更況念念於於般若上留心者,而懼佛之不來迎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森愛耦諧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金剛經詞語置換 (總結)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道、禪 (1)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道、禪 (2)
閱讀時間約 19 分鐘
道、禪 (3)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道、禪 (4)
閱讀時間約 22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5/23(四)觀察波段高點是否走橫盤 波段到極限昨天說這次突破後會迎來一波波段,但由于一天就乖離五日均線 今天如果開高拉出到 700~800以上,勢必會有拉回 目前觀察,台指與五日均線乖離350~400點時候,最容易開高走低 所以五日線21409我們就以 大概21750~800做極限測試 這裡也說明「短空」還並非長空,我認為還要持續盤整到
Thumbnail
avatar
哈老濕的期貨教學
2024-05-23
【5月上雙週報】從總經到產業:中國拋售 NAND、CPI 如預期回落、紡織供應鏈追蹤本專欄將提供給您最新的市場資訊、產業研究、交易心法、潛力股介紹,以上內容並非個股分析,還請各位依據自身狀況作出交易決策。歡迎訂閱支持我,獲得相關內容,也祝您的投資之路順遂! 每年 $990 訂閱方案👉 https://reurl.cc/VNYVxZ 每月 $99 訂閱方案👉https://reu
Thumbnail
avatar
摩股史塔克
2024-05-15
《海盜戰記》(3):春節無聊嗎?5 張圖力推維京強檔動畫!講座開頭提維京人,拜託不要在那邊北海小英雄了,明明有《海盜戰記》殼蟻看!不是第一次推,過去介紹過最強維京帝王肯努特,以及北歐神話版弟子規。本次認真聊聊為什麼值得推!完全不涉及劇透,請安心服用;因為,光是片頭畫面就足夠精彩了。
Thumbnail
avatar
異教人.ᚢᛁᛏᛁᚢᛅᛣ
2024-02-09
機智律師生活-5|買到漏水屋,可以請求精神賠償? 「當我們在房仲簽約中心簽下買賣契約時,以為己經搞定房事,沒想到這是一連串的惡夢。」客戶李先生在事務所娓娓道來,今年初他把投資的小套房出售,買方自簽約後,尚未交屋之前,開始挑剔房子漏水。  因為房屋長期出租,李先生自己也沒住過,對屋況不熟悉,「但既然漏水,就請房仲介紹師傅,把房屋修繕。」李先生說
Thumbnail
avatar
雋凡Joy&Fun
2023-11-23
(師大飲料)三十茶 台北師大店~連續5週買一送一!烏龍凍冬韻青茶、Q彈可口混珠~10款飲料喝到爆!三十茶菜單#師大飲料 #三十茶 整個九月的週日、一、二、三連續4天,指定品項買一送一,等於打了5折!中午12:00跟下午17:30開賣,每人限購一組,數量有限,想喝的朋友手腳要快~ 花一杯的飲料錢,就可以喝到兩杯飲料,去的時候邊逛夜市邊喝一杯,回家追劇再喝另一杯~ 💭店家資訊 thirtea三十茶
Thumbnail
avatar
周傑特
2023-09-04
道館日誌5:社群日漫遊石丸子社群日 今天是石丸子社群日,可以說是能看見最多寶可夢GO玩家的時間了。已經連續好幾次的活動都是陰天、雨天,這次晴朗的天氣讓大家興致高昂。 很多人都有兩、三支手機一次玩好幾個帳號,對我而言真是難以想像,我光是一個帳號就自顧不暇了,能夠一次處理這麼多帳號也太厲害了吧? 比起平常的竹南運動公園,這次
Thumbnail
avatar
生活追跡者阿然
2022-09-18
防身小道具5選:迷你吊飾警報器、防狼噴霧等,小巧精緻讓你輕鬆帶著走!不放心小朋友暑假自己單獨出門遊玩嗎?還是需要夜間出門工作,或是家中有長輩獨居呢?現在的防身小道具都做得很精緻小巧,使用起來快速又方便,如果覺得出門不安全,或是家中有長輩獨居等情況,也可以為自己或家人準備一個防身小道具,以備不時之需。一起來看看5款價格優惠又方便攜帶的防身小道具吧!
Thumbnail
avatar
YuJ
2022-08-14
5道題測出你的內心性格據直覺選擇答案第一題 請選一個顏色 A.紅色 B.藍色 C.黃色 D.白色 第二題 你的食指比較長還是無名指比較長? A.食指比較長 B.無名指比較長 第三題 路上有個老人擁有預知能力,並可以告知你一些事情,你希望... A.讓他告訴你未來一年間發生的事 B.讓他告訴你明天發生的事 C.讓他什麼都不要說
Thumbnail
avatar
李添丁
2022-06-20
5道題測出你的內心性格,根據直覺選擇答案第一題 請選一個顏色 A.紅色 B.藍色 C.黃色 D.白色 第二題 你的食指比較長還是無名指比較長? A.食指比較長 B.無名指比較長 第三題 路上有個老人擁有預知能力,並可以告知你一些事情,你希望... A.讓他告訴你未來一年間發生的事 B.讓他告訴你明天發生的事 C.讓他什麼都不要說 第四題
Thumbnail
avatar
李添丁
2022-06-15
2022/5/5 反彈力道不足今日指數一開盤就在10日均線之上,顯示出多方想要攻擊的氣勢,可惜開高盤後繼續往上攻擊一下之後就後繼無力,如溜滑梯般地緩緩往下,尾盤收小紅十字線。目前雖然有站上10日均線,但不夠強勢,後面要續漲的話就看所繪的紅色壓力線是否可突破,保守的做法可以等回測16600左右不破再進場。 期指、股票今日無進出
Thumbnail
avatar
牛仔
2022-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