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老師,不願意讓小孩自己去嘗試、犯錯、和選擇,而是為其制定一個計畫,要求孩子變成計畫中的樣子。這是非常錯誤的行為。我們可以注意以下這一點:在這裡,即使教育者的計畫,是根據他對小孩的觀察所制定的;並且在實施計畫之後,他願意根據孩子的反饋來調整計畫。但是,只要他優先重視的是計畫所帶來的「成果」,而不是願意接納孩子獨一無二的生命經歷;那麼在無形之中,他依然是減損和貶低了孩子的生命力與創造力。
圖片來自Unsplash,由Priscilla Du Preez提供,特此致謝
在「可計算性」思維的影響下,有些人對自己的孩子是如此;對其他人又何嘗不是呢?朋友、伴侶、甚至親人,有人按照著自己的需求,把生活中的人擺放在一個固定的、方便自己取用的位置。這樣的人,其實並沒有把「他人」看成是一個完整的人;只是從自己的需求出發,把他人視作是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可是,對於工具是不需要「溝通」的。於是我們看到在這個現代社會中,有這麼多的拒絕溝通與溝通失敗;並又因此衍生出諸多沉痛的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