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離線練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離線練習」新生活運動不是要你與世隔絕,而是不讓社群網路消耗心靈,從心連結真正重要的人、重要的事。

●智慧型手機是「21世紀的基礎建設」、「深具影響力的武器」、「美夢成真的工具」,也是你與世人、社會產生連結的「好夥伴」。

然而,這個好夥伴也同時為我們帶來後遺症:例如「手機成癮症」、「連結疲乏症」。

無時無刻,我們的心神因為與人產生連結而耗弱,因為龐大的資訊襲來而疲乏,卻不由自主地頻頻滑手機。

最近,終於有人對「手機成癮症」敲響警鐘,可我認為,這個聲音,相對於人們切實的苦惱、潛在的需求而言,實在太小了。

況且,世人普遍將「連結」視為美談,宣稱資訊都在安全網的保護中,那麼,談論如何取捨SNS、資訊、人際關係的機會就更少了。


●我原本是個沒沒無聞的上班族,離職後才一年半時間,就在數家雜誌及網站上連載,也經常上電視節目當評論員,接受媒體採訪,進行名人對談、演講等活動。

不隸屬任何組織,以個人技能為營業武器,這種稱為「自由工作者」的新工作型態,如今已廣為人知。

隨著免費Wi-Fi普及,日本各地皆有共同工作空間,許多企業也導入「居家辦公」、「遠距上班」系統,於是,在咖啡館打開筆電工作的「數位遊民」身影,已是日常風景。

不知我是否成為助長這種變化的一份子,總之,當時的我,可說是一名「SNS傳教士」,不斷向年輕世代宣揚新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並鼓勵他們善用社群網路資源。

可是,之後的數年間,我的心情及想法起了莫大變化。2017年,我開始與網路保持距離,翌年,我完全退出SNS,極力不碰手機,並限制上網時間。

之所以這麼做,是出於3個理由。

1.自由時間變少了。

我用電腦或手機上網的時間,每天平均達5至6小時。即便不上網,我依然心繫大家對貼文的反應及留言,以至無論工作或生活,皆無法「活在當下」。而且,我把貼文當成工作,導致沒有危機感地讓SNS完全占據我的生活。

2.無法自在貼文

隨著追蹤數增加、知名度提高後,我無法再像從前那樣自在貼文了。即便我已經謹言慎行,但一個不小心,依然有可能遭到批評,甚至被網友群起砲轟。原本最喜歡的SNS變成一種麻煩,於是越來越不想碰,懷疑自己究竟所為何來。

3.不適應「虛擬世界」

這點,不僅體現在我的個人發言,也包括別人的發言。不得罪人的場面話、無傷大雅的小謊言、讓自己顯得更完美的做法…我對這種「大人的世故」感到厭煩。不但覺得在網路上難以建立「真實的關係」,也找不到為此注入龐大心力的意義。


●放下手機的6大好處:

1.時間變多了

花在SNS、上網的時間,我個人是每天減少5、6小時,一般人平均是二至五小時,而多出來的時間,全都是自由時間。

2.內心從容有餘

終於得以回歸「我是我,別人是別人」這個極其理所當然的現實世界,用自己的方式過生活。

3.朋友名單去蕪存菁

我意識到,我的人際關係其實很多是可有可無的。離開SNS後,留下來的名單,都是我在現實生活中想見面、想聯繫的人。

4.重新調整「認同需求」

大家真正渴望的,是獲得心愛的人的認同,或是透過工作、作品的表現,贏得別人的認同才對。

5. 直覺敏銳,靈光乍現

現代人常為大量的資訊爆腦漿,為麻煩的人際關係狂燒腦。SNS、各種資訊、人際關係,以及隨之引發的負面情緒,都是我們的三千煩惱。只要減少這類煩惱,我們自能心平氣和,思路冷靜,進而擁有敏銳的直覺,時而靈光乍現。

6.活力充沛,幹勁十足

時間更自由、內心更寬裕後,便能擺脫各種煩惱帶來的精疲力盡,身心開始充滿力量。


●在與SNS保持距離之前,我最不適應的,不是動不動就砲火四射的Twitter,而是Facebook。純粹是我個人的感想,我覺得比起匿名而愛說什麼就說什麼的Twitter,採實名制而看似有秩序的Facebook反而容易誤導人。怎麼會這樣?想來想去,我想出了一種可能。Twitter是匿名的,不論好壞,大家寫的都是「真心話」。而採實名制的Facebook就不是這樣了。即便心裡碎碎唸,還是只會寫些「場面話」,或是隨便按讚了事。

「受邀參加一個廣發邀請的活動」、「結婚紀念日、孩子慶生的報告」、「認真打拼的幹勁」,面對這類貼文,你會不會在內心嘀咕:「這個人拼發文拼過頭了吧!」、「愛現表示內心太空虛!」、「吹牛!』?但你不會真的赤裸裸地留言。我覺得,Facebook中充斥著這種表裡不一的假象。


●以下這類應用程式,應可列入你與資訊斷捨離的下手目標。

1.一年以上沒用、沒看的。

2.對現在的你沒用的(即便過去有用)。

3.使用後會讓你產生不安、焦慮等負面情緒的。

只要花一點點時間,你就能做到這些事:

-刪除手機上這些好久沒用的應用程式。

-取消訂閱網購後自動寄來的商品電子報。

-取消追蹤已不感興趣的人(企業、商品)

-退出超過一年沒活動的LINE群組。

-針對那些看了會不安、不悅的友人或工作對象的貼文,全部設定為「隱藏」

-轉台,不看那些讓人不安、生氣的電視節目。


●不與人連結的7個練習,保護自己的方法:

1.不對別人抱持期待

2.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3.不要干涉別人的日常生活

4.嘗試接受非朋友的邀請

5.人人皆有價值

6.你真的想跟那個人共處嗎?

7.不妨逃離「逃不開的人」


●不與常識連結的7個練習,做自己的方法:

1.下決心不八卦、不看網路評論

2.傾聽自己,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3.不要被刻版印象誤導

4.用新時代的年齡一是來生活

5.「平凡」與否,我說了算

6.「停滯期」並不可怕

7.我們可以解脫過去,重獲自由


●與真正重要的人事物連結的6種練習,事半功倍的方法:

1.回憶兒時「喜歡的事物」

2.保養身體可以培養自信心

3.相信的力量使人強大

4.與「心靈伴侶」的邂逅

5.意外之人打開的意外之門

6.原諒不完美的自己


~安藤美冬(Ando Mifuyu)/日本作家、評論家
~《離線練習》
~《つながらない練習》

#離線練習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離線練習》】↓↓
https://joymall.co/2_Uap

【金石堂購買《離線練習》】↓↓
https://easyfun.biz/2wd16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偶希都理
372會員
2.5K內容數
【偶希都理/廖慧淑(Su)】 旅人/譯者/獨身主義者,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日文翻譯口譯、寫作,個人旅遊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造訪過40國n座城市,期望持續增加。 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的其他內容
2025/04/17
★對自己失去信心、莫名感到壓力、煩惱如何與周圍的人相處時, 這會是你想要打開閱讀的書。
Thumbnail
2025/04/17
★對自己失去信心、莫名感到壓力、煩惱如何與周圍的人相處時, 這會是你想要打開閱讀的書。
Thumbnail
2025/04/11
★快樂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其次都是其次!
Thumbnail
2025/04/11
★快樂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其次都是其次!
Thumbnail
2025/04/07
★《原子時間》續作! 一個小動作,改變人生質感。
Thumbnail
2025/04/07
★《原子時間》續作! 一個小動作,改變人生質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天下雜誌的編輯顧問黃哲斌這幾年在雜誌上的專欄,常常以觀察當下的媒體現況與分析將來的媒體趨勢為主題。 最近一篇寫到「網路社群與現實混成一團,讓人愈來愈厭倦,有少年約定聚會時放下手機,甚至改用不能上網的翻蓋式手機」他認為下一個如同臉書般的盛世恐怕很難再有。 社群媒體剛出現時,承諾一個「更開放、更連結
Thumbnail
天下雜誌的編輯顧問黃哲斌這幾年在雜誌上的專欄,常常以觀察當下的媒體現況與分析將來的媒體趨勢為主題。 最近一篇寫到「網路社群與現實混成一團,讓人愈來愈厭倦,有少年約定聚會時放下手機,甚至改用不能上網的翻蓋式手機」他認為下一個如同臉書般的盛世恐怕很難再有。 社群媒體剛出現時,承諾一個「更開放、更連結
Thumbnail
【離線練習】 每個月關掉手機一次,就能改變人生 ◎ 安藤美冬 #書摘 這是一個過度連結的時代。離線練習,絕非要你與世隔絕。而是希望你所連結的,都是真正重要的人、重要的事。 當社群網路的信奉者、得利者與重度使用者,用兩年的時間完全脫離社群網路平台,作者安藤美冬找回內心的自由
Thumbnail
【離線練習】 每個月關掉手機一次,就能改變人生 ◎ 安藤美冬 #書摘 這是一個過度連結的時代。離線練習,絕非要你與世隔絕。而是希望你所連結的,都是真正重要的人、重要的事。 當社群網路的信奉者、得利者與重度使用者,用兩年的時間完全脫離社群網路平台,作者安藤美冬找回內心的自由
Thumbnail
是否有算過每天花多久時間在社群軟體上?扣除工作或學習等必要使用3C的時間,空閒的時間中有多少又是花在手機或電視、電腦上呢? 在這資訊量爆炸的年代,你我在不知不覺間,就像是在呼吸的同時也吸進了不少空污。高度頻繁被3C生活綁架的我們,或許可以試著「離線練習」重新為自己被過量資訊充斥的人生進行排毒。
Thumbnail
是否有算過每天花多久時間在社群軟體上?扣除工作或學習等必要使用3C的時間,空閒的時間中有多少又是花在手機或電視、電腦上呢? 在這資訊量爆炸的年代,你我在不知不覺間,就像是在呼吸的同時也吸進了不少空污。高度頻繁被3C生活綁架的我們,或許可以試著「離線練習」重新為自己被過量資訊充斥的人生進行排毒。
Thumbnail
因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獨處已變成一種技能。現在的科技生活,早已讓人不必說話,也能進行交流。把這種情況想得浪漫點的話,網路上的文字交流,彷彿是某種心電感應。但使用社群,倒也不見得等於在進行社交。現今人們使用手機最常見的狀態,莫過於一直在網路上,接近無意識地漫遊。
Thumbnail
因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獨處已變成一種技能。現在的科技生活,早已讓人不必說話,也能進行交流。把這種情況想得浪漫點的話,網路上的文字交流,彷彿是某種心電感應。但使用社群,倒也不見得等於在進行社交。現今人們使用手機最常見的狀態,莫過於一直在網路上,接近無意識地漫遊。
Thumbnail
「發現自己常常容易被手機通知聲打斷手邊工作,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機來滑,就算沒有訊息,也會想要打開看一下……」 「自己在FB、Instagram上發文,如果沒有人按讚,會感到難過失落,或是Line被已讀不回的時候,一直盯著手機看,直到對方回覆才安心……」
Thumbnail
「發現自己常常容易被手機通知聲打斷手邊工作,不由自主地拿出手機來滑,就算沒有訊息,也會想要打開看一下……」 「自己在FB、Instagram上發文,如果沒有人按讚,會感到難過失落,或是Line被已讀不回的時候,一直盯著手機看,直到對方回覆才安心……」
Thumbnail
幾個月前開始用手機。 或者精確一點講,開始用手機上網,之前不是沒有手機,而是手機只是用來當作公共電話,除非迷路或跟人邀約碰面那剎那才開手機,而且我的手機是不能上網的。 所有人都很訝異,行程那麼滿的我,怎麼可能沒用手機?但是十多年來也就這麼過了,為什麼無法繼續堅持下去呢?
Thumbnail
幾個月前開始用手機。 或者精確一點講,開始用手機上網,之前不是沒有手機,而是手機只是用來當作公共電話,除非迷路或跟人邀約碰面那剎那才開手機,而且我的手機是不能上網的。 所有人都很訝異,行程那麼滿的我,怎麼可能沒用手機?但是十多年來也就這麼過了,為什麼無法繼續堅持下去呢?
Thumbnail
吃飯、睡覺、上廁所都抱着手機 隨時查看所有訊息,朋友動態 當手機長時間沒有響,便會懷疑自己手機是不是壞了 你開始檢查自己的手機,擔心會錯過消息 突然一下訊息通知聆聲,你知道手機沒有壞 不安的心終於.........
Thumbnail
吃飯、睡覺、上廁所都抱着手機 隨時查看所有訊息,朋友動態 當手機長時間沒有響,便會懷疑自己手機是不是壞了 你開始檢查自己的手機,擔心會錯過消息 突然一下訊息通知聆聲,你知道手機沒有壞 不安的心終於.........
Thumbnail
隨著數位時代的到來,網路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激進地抵制網路的使用外,我們也可以認真理性地思考應該如何面對這科技發展下產生的工具。 透過檢視我們每個人使用網路的習慣與行為,自我覺察,是改變行為的開始。 屏蔽那些讓你分心的網站,取消訊息的提醒功能,以及培養在固定的時間收信與
Thumbnail
隨著數位時代的到來,網路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激進地抵制網路的使用外,我們也可以認真理性地思考應該如何面對這科技發展下產生的工具。 透過檢視我們每個人使用網路的習慣與行為,自我覺察,是改變行為的開始。 屏蔽那些讓你分心的網站,取消訊息的提醒功能,以及培養在固定的時間收信與
Thumbnail
身處這個數位資訊爆發的時代,練習簡單生活的課題之一,於我而言,最有挑戰性的就是整理與捨棄我「不需要」、「不想要」或「看了心情不會變好」的數位資訊,比起看得見的文件,我覺得清掃自己的電腦硬碟,以及停止收看對自身無益的資訊內容,更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我告訴自己:「必須拿回接收資訊的主導權」......
Thumbnail
身處這個數位資訊爆發的時代,練習簡單生活的課題之一,於我而言,最有挑戰性的就是整理與捨棄我「不需要」、「不想要」或「看了心情不會變好」的數位資訊,比起看得見的文件,我覺得清掃自己的電腦硬碟,以及停止收看對自身無益的資訊內容,更是需要靜下心來思考,我告訴自己:「必須拿回接收資訊的主導權」......
Thumbnail
所謂戒除手機癮,就是戒除手機癮背後的根源:對別人、資訊太過依賴;對自己過分缺乏自信。最直接、直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往往讓人更忽略甚至對抗內心的需要。需要回應自己的內在聲音,才也有機會一併解決眼前所知的問題。
Thumbnail
所謂戒除手機癮,就是戒除手機癮背後的根源:對別人、資訊太過依賴;對自己過分缺乏自信。最直接、直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往往讓人更忽略甚至對抗內心的需要。需要回應自己的內在聲音,才也有機會一併解決眼前所知的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