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那過度的「應該」‥

2023/01/10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您是否曾有這種經驗,明明身體疲倦累了,卻覺得自己不能休息,「應該」要完成某件事之後,然後才能真的放鬆;或是,我「應該」這樣表現,才不會被人說三道四。這種「應該」發生在許多情境中,出現在扮演的角色裏,比如,我「應該」賺足夠的錢供我的一家人使用,才是有用的爸爸;我「應該」趕快回家準備飯菜及照顧孩子,才是個好媽媽;我應該在把這件事忙完前,都不能安排休閒,才是負責任的表現;我「應該」把學生的作業改完才回家,我才是個有效率的老師‥。在「應該」中,有社會默會的指引」(指的是社會對所扮演角色有期待的樣子,大家都知道,不用說出來),有文化的期待(指的是我們文化對所扮演角色所刻劃的樣態),也有對自我的要求(自己對自己想像的理想樣子)‥,在「應該」中,框限出個人「該有的樣子」,就某個角度來說,它讓個人在社會情境中有行為的指引,但也造成個人無形的壓力。
「我不應該去找女兒的,這樣會打擾她的家庭﹗我好沒用,心情不好,就想找女兒聊聊﹗我應該專注在工作,都不要去想‥,可是,好難‥」,一位60多歲憂鬱症的患者對我敘說,她已經離婚多年,她的女兒、她的兒子長大後已經各自嫁娶,有自己的婚姻家庭。原本她認為她應該要過著「愜意自在的單身生活」,卻發現自己沒了活力‥。我問她「女兒有覺得妳打擾她嗎?」,患者說「沒有﹗她還叫我要常常來,甚至住一陣子都沒關係﹗但我就是覺那樣是不應該的‥」。
在臨床的觀察上,大量的「應該」已被証實為精神官能症的病因之一,當個人認為自己的言行舉止,必須符合某種特定的樣態才是有價值的,就形成「理想我」,一種個人內心的自己樣子的理想狀態,而會對「真實我」(一種表現出內在外在的真實樣子)給與低評價,當「理想我」與「真實我」差距過大時,心裏就愈難受,負面情緒累積增加,甚至很快形成「討厭自己」的狀況,而當一個人討厭自己時,就容易往憂鬱、自傷的道路發展。而當自己都要表現理想的樣子時,內心深處會覺自己戴上「面具」,時有害怕別人發現真實我的焦慮,也會造成自己的內在壓力,沒有傾聽自己的心身所發出的訊號。
因此,若您的孩子對您說「我考不好﹗我很差勁﹗」,千萬不要對他說「知道就好﹗」,因為他會把你的期待收進大腦中,強化他內在的「理想我」。此時,不妨先拉他到你身旁坐著,接應他自責的情緒,溫和地對孩子說「考不好是常有的事﹗和你差不差勁沒有任何關係」,然後瞭解孩子的對自己的期待,如果他要往這個期待走,身為父母的您可以如何引導他,或提供什麼資源,最後讓他感覺到,不管如何,父母都接受他的樣任何態。
以上同樣的程序,也可運用在自己身上,當無法達成自己預想時,雖會一時地心情不佳,但不會因此而批評自己,您會適度地休息、想想,看看是不是自己設定的期待太高了,是不是一定得這樣做才行,然後在內心裏擁抱自己一下﹗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158會員
263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