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有不同的角色轉換,一個人可以同時身為女兒、母親、妻子、工作者或主管等角色,每個角色自有它會展現的功能與價值,我們有機會在展現自己的功能與價值中感受到成就感與意義感,但也有可能我們深藏一些隱約不太敢碰觸的內在掙扎聲音:我需要做到這些,我才是有價值的,才是值得被愛的。
身為人的普遍依附需求
人會有一些基本的內在需求,像是渴望被重視、被喜歡、被肯定,這些需求常常是從關係中感受到需求是否有滿足,自己是否被愛、被重視。需求有滿足時,內心會感覺安全、有歸屬感。當需求沒有被滿足時,在關係裡就會有許多自我懷疑、自我否定,容易產生焦慮不安感。
我們也在扮演這些角色與人際互動中,開始會感受到自己在關係中的依附需求,這些依附需求滿足與否也會影響我們的自我價值感,也就是我們是否能夠好好接納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亦或是對自己不滿意、不喜歡自己、無法接納原本的自己,需要努力展現一些功能與貢獻,才會覺得自己是值得被愛的、可以被愛的。
我們在關係裡的焦慮來源
我需要很努力、多做什麼才能獲得愛嗎?還是我做我自己就可以很放鬆被愛?
原生家庭是我們建立依附關係的重要基礎,小時候與父母的互動;父母對我們的回應方式;我們本身的個性特質,像是比較敏感、緊張;在家中的排序等,都會影響我們在關係裡是否可以感覺安全、感覺被愛。
一直需要多幫忙、體貼父母一些、需要接受父母的任何情緒狀態,才會感受到父母比較會關注自己;在工作中要展現最好、完美的自己,要盡量照顧到他人,這樣的自己才是好的。腦海裡有個生存信念是「我需要多做一些,才會被別人重視與肯定」,這個「自己需要有功能」的信念深深影響他們的工作模式與人際互動。當沒有做到或被他人評價時,很容易產生羞愧感(自我責備的情緒)。
理解家庭對我們的影響,並非要大家轉頭去責怪自己的父母,畢竟父母也曾處在自己的家庭模式中,他們也可能深藏一些受傷、失落的情緒感受。
除了家庭經驗,有的人在學校遭遇過不良的人際經驗,像是霸凌、嘲笑、排擠等,也會影響後來在人際經驗中容易焦慮害怕自己不被喜歡與認同。
理解自己的人際模式與身心感受
回顧自己在家庭與職場的人際經驗,可能會感覺有類似的狀態、感受重複出現。可以感受一下這樣的互動方式裡,我感覺到什麼?有什麼畫面或想法一直出現?我在經歷什麼樣的掙扎與辛苦?
我們在原生家庭、人際經驗中的互動模式必然有它的功能,幫助你可以走到現在,這是很值得感謝的。
現在的自己,透過接觸與理解自己的模式與感受,開始療癒過去不安全感的自己,可以越來越放鬆對待自己、越來越活在當下。
即便我什麼都沒有做,我還是有價值的,是值得被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