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獲得與付出形成了經濟活動,那麼驅使經濟活動的,是想要與需要。然而獲得與付出,會因為立場的不同,而有截然不同的認知,想要與需要也是如此。
較需要的部分來看,顧客需要服務,商家需要賺錢;老闆需要讓商家存續以及自己的收入,員工則主要是需要自己的收入。
如果單單純純只看需要,其實一連串的交換,正常情況下大家可以各取所需。但是利之所驅,顧客想要獲得的高CP值的服務,商家想要獲得高業績;老闆想要商家存續更有保障,員工想要提高薪資或降低辛勞感。衝突,就很容易產生。
就營運風格來看,老闆與員工有越高的共識,那麼不論是更辛苦一點,或是更輕鬆一點,大家都能接受的話其實就沒什麼太大問題,只剩下與顧客的拉鋸戰。但是,當老闆與員工的共識還沒凝聚起來時,還不談對外,光是企業、公司內部就戰翻天了。
其實,從老闆的角度出發,很容易看到很多事情是需要的、理所當然的,像是員工自我提升、員工熱情投入、員工按時完成任務甚至更多等等。既然是需要的、理所當然的,就不會認為說這是想要的,所以當員工不能達成時,老闆會有這是員工問題的認知,但人才留不住將是更嚴峻的現實。
然而從員工的角度出發,自己是否要為了工作去提升能力、要為了工作投注多少熱情,其實都是想要的問題,而不見得是需要的;按時完成任務固然是基本的,但是否要超前進度,這也是想不想要的問題。當這些想要的問題,被視為基本的需要,一旦超出員工的承受程度,離開這家企業、公司就成了必然。
最能夠盡量達成雙方共識的方向,其實與教育有很緊密的關係。當人們越有能力去處理任務時(不論是老闆與員工),心力耗損就越少;而能力除了來自經驗累積,所受教育也至關緊要。所以求學階段,學的是脫離職場(甚至脫離生活)的學術理論時,那麼到了職場生涯自然就越辛苦;學的是能應用於職場的實用知識時,到了職場就越能乘風破浪。所以正如之前文章提到的,教育跟經濟從來就不是毫不相干的兩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