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都忘記了,我也會記得:讀《神父住海邊:裴德與AMIS的故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文首刊於開根好,特此致謝
王威智:《神父住海邊:裴德與AMIS的故事》。截自Readmoo讀墨
他是民族學家,也是傳教士。每走過一個地方,他一定要跟當地人學習,然後寫下來,用文字留下記錄。他延續了許多傳教士走過的路;在這條路上他認識了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每一個人。他,努力記得自己經歷過的這一切。他變成了AMIS中的一位長老,當年輕人忘記自己的族名、遺失自己家族的族譜時,就會來求助於他。
他,從法國,緬甸,最後來到花蓮。他是巴斯克人安德烈.巴雷(André Pierre Marcel Bareigts),是上天的信使,是後來的「裴德神父」。

民族學與多元性的保存

在我們的這個時代,好像是一個缺少「記憶」的時代。不要說是天主教、宗教,早已被很多人看作是被歷史淘汰的老古董。甚至是民族學家,當他們在追索一個族群的歷史、一種語言、一種文化的時候,也有很多人會質疑他們說:你又不是A族的人,研究A族的文化幹嘛?語言就只是用來溝通的,即使這個語言不再有人會講,走向消亡,又有什麼關係呢?研究這些有什麼用?試著去了解一個不是主流、而且或許會消失的語言文化,有什麼用?
可是,在我看來:如果沒辦法保住「多元性」,就不會有真正的尊重。裴德神父在故鄉、在緬甸、在花蓮所做的工作,就是以傾聽的行動,展現出真正的尊重。
這樣的尊重,難道我們這些在地人,和AMIS與其他族群,在同一個空間生長的人,反而無法展現嗎?即使我們無法每個人都去學習語言和研究文化,但至少:我們應當尊敬和援助這樣的用心。

文字的力量

當我在讀這本書時,讓我覺得很有趣的一件事是:「文字」在這一段歷史中的重要性。外來的傳教士,要進入花蓮向當地人傳福音。要怎麼做?首先就是編纂當地語言的辭典。「翻譯」成為一種連結,連結出身不同、語言不通的人;有一部分的人同時學會了兩種語言,成為兩族人之間的橋樑。先來的傳教士也透過這些文字(辭典、翻譯、資料),把他們的工作成果和教訓,傳遞給後來的傳教士知道。並且,AMIS的語言和文化,也同時在這個過程中,被保存了不少。
當一個民族慢慢消失的時候:譬如說,年輕人都外出找工作,小孩被送到都市去受教育,而耆老慢慢凋零之後;我們不禁會問:那麼,保留這些「文字」下來,有什麼意義?
但是,只要這個民族還在的一天,一切都還是未定數。我們可能會損失一部分、某些部分;但我們可能透過還記得的部分、還在生活中的部分,藉著文字的輔助,再一次把它想起來。文字不必是一個結果,也可以是一個開端、一個過程,幫助我們找回過去的東西和思想新的東西,在不確定的命運中,與我們並肩作戰。
或許,就是這樣倚賴文字、與文字共同奮鬥的關係,讓作者王威智,想要把神父的故事記錄下來,寫出我們手上的這本《神父在海邊》。神父和作家,在他們生命追求的路途上,好像是兩種完全不相干的身分。但是,我在猜想:當王威智在讀神父的記錄時,那份記錄中訴說了為了留下故事,他如何四處遊走,探聽,耐心的與一個一個鄰居打交道。與每一個人說話。也許,在這其中:王威智也部分的看到了他自己的影子,看見了那他已經成為、而依然嚮往的那個模樣。

傳說、神話的新篇章

本書的原名取作《以文字安頓——裴德神父與AIMS(阿美/朋友)的神話》。這個「神話」一詞,引領我們去發現在本書的結尾(〈MALO’〉),王威智蒐集了一些描述,讓我們看到、思想到:彷彿,裴德神父已經走進了AIMS的傳統裡,成為AIMS的傳說中,一個新而延續的篇章。
裴德神父的AIMS名字,取作MALO’,意思是「坐下」。裴德說:
我就坐在這裡,不走了。
是的,他從此就留在花蓮、留在台灣;成為我們每一個人的鄰居。而在《神父在海邊》的最後四行,王威智帶著我們,去懷想神父在世時溫柔而自信的神采。有一次,當一個訪客詢問和AMIS文化相關的問題時,裴德神父講了很多:從部落的傳統是如何運作;部落之間互相聯繫與溝通的方式;以及在AMIS的傳統中,有哪些部分已經被教會採納和延續。最後,裴德神父對我們驕傲、歡喜的說:
我參與了這一切。
圖片來自Unsplash,由Dariusz Sankowski提供,特此致謝
2023/01/02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avatar-img
68會員
143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傅元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閱讀」不是把自己帶離這個世界,而是把某些還未理解的事物,帶入自己的視界。
我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經歷,和自己與周遭其他人、生命、物質的一切聯繫,來部分的領略時間的內容。
亞里斯多德思想很能夠吸引當時的人、也許還有今天的我們的一點:是他對「可感世界」的重視,並且從可感世界出發來探究所有的問題。「可感世界」就是這個我們用感官去看到、聽到、摸到的這個世界。
在困難的處境中,有時「原則」之間也會互相衝突。那我們要怎麼決定呢?
我們在等待前方漫長的時間長河,會再讓我們的生命重疊在一起。
「美,讓我們在無法明瞭、無法掌控,在失去與痛苦之中,仍然試圖去接納存在的奧秘。」(憑記憶引用,Charles Pépin著.周明佳譯:《美的救贖》)
「閱讀」不是把自己帶離這個世界,而是把某些還未理解的事物,帶入自己的視界。
我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自己的經歷,和自己與周遭其他人、生命、物質的一切聯繫,來部分的領略時間的內容。
亞里斯多德思想很能夠吸引當時的人、也許還有今天的我們的一點:是他對「可感世界」的重視,並且從可感世界出發來探究所有的問題。「可感世界」就是這個我們用感官去看到、聽到、摸到的這個世界。
在困難的處境中,有時「原則」之間也會互相衝突。那我們要怎麼決定呢?
我們在等待前方漫長的時間長河,會再讓我們的生命重疊在一起。
「美,讓我們在無法明瞭、無法掌控,在失去與痛苦之中,仍然試圖去接納存在的奧秘。」(憑記憶引用,Charles Pépin著.周明佳譯:《美的救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們不只是「找到佚失的計畫」將它撿起來做,而是當我們看見人的歷史、身體的歷史與物質的歷史時,我們發現我們處於的是受壓迫者的歷史。在神學世俗化的過程中,受壓迫者從猶太人、古代奴隸擴展或轉化為了無產階級。但敵人一直還在,人始終在受苦,所以馬克思主義者高喊解放、所以班雅明必須認真考慮救贖問題。
  在這種具延續性與普世性的期待視域裡面,我們不再只是尼采筆下「通往超人的繩子」,每一個時代的人都走在時代的最前沿,去努力持著那些世界或神或人類整體至今開顯給我們的意義與回憶,將手中的人類整體計劃朝目標繼續推進一點點。
Thumbnail
每一個人生命的旅程中,都有一份使命,無論大小,它總是激勵著我們向前邁進。在我身旁,是一位很會唱梵唄的見睹師父,來自阿美族部落的出家人,是我所見過的第一位原住民僧侶。他曾在中台禪寺的盛大法會中擔任「維那領眾」,以梵唱的聲音傳達願望。 去年,他發行了個人首張佛曲專輯《我願》,將梵唄以不同的音樂風格呈現
  「在奧許維茲之後,寫抒情詩是野蠻的」,阿多諾的這段話說明了後面世代的現代人的責任。我們需要去處理那些沒被完成的事情。世界裡發生的苦難需要在世界裡被解答、被承擔、被償還、被平反。我們需要去把那岔出去的道路塗銷掉、去把走錯路的罰單繳清。然後我們才能回去,才能重新去推進。
  當然,我們不能消抹掉歷史,不能消抹掉那些確實發生過、甚至仍在發生的苦痛。但我們可以不去把它納入所謂的歷史進程當中。我們需要嚴格地去指出,那些事情不是我們通往更好世界的必經之路。沒有人應該要為了更好的世界被以那樣的方式犧牲。大屠殺不可能--或者說不可以在歷史裡面得到證成/稱義。
Thumbnail
摘自賽斯資料(賽斯書)《靈魂永生》 “神明”的歷史代表人意識之旅程 外在的宗教劇是不斷在開展的內在精神性實相之不完美的代表。 這些各種不同的人格,在宗教歷史裡的神明與先知----他們吸收了居住在某一段時間的人們所拋出的集體的“內心投射”。這種宗教劇貫注並指揮內在實相中必須以物質來代表的那些面,
Thumbnail
閱讀打開眼界,這本書對我而言便是如此。 作者丹尼爾.艾弗列特是一位美國語言學家,他一開始進入皮拉哈部落是為了傳教佈道,翻譯《聖經》,試圖改變皮拉哈人的信仰文化,而最後改變的卻是他自己的信仰。 本書的前半部分,便是敘寫他於皮拉哈部落的生活,後半部分則寫皮拉哈語對於語言學有何影響。 皮拉哈人的價值
「三姓公廟」,從一個小小的陰廟,到全臺唯一二二八紀念廟,乃至於今日的三聖公廟,關於受難者的記憶日益模糊難辨,凸顯了紀念即遺忘的危機;而《沒有過去的受難者》,則是呈現著紀錄如何抗拒遺忘的過程,它讓受難者的身影在公共領域中變得可見。
Thumbnail
「語言是人類理性的一種形式,內含其邏輯,對此人們卻渾然不知」 —— 李維史陀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我們不只是「找到佚失的計畫」將它撿起來做,而是當我們看見人的歷史、身體的歷史與物質的歷史時,我們發現我們處於的是受壓迫者的歷史。在神學世俗化的過程中,受壓迫者從猶太人、古代奴隸擴展或轉化為了無產階級。但敵人一直還在,人始終在受苦,所以馬克思主義者高喊解放、所以班雅明必須認真考慮救贖問題。
  在這種具延續性與普世性的期待視域裡面,我們不再只是尼采筆下「通往超人的繩子」,每一個時代的人都走在時代的最前沿,去努力持著那些世界或神或人類整體至今開顯給我們的意義與回憶,將手中的人類整體計劃朝目標繼續推進一點點。
Thumbnail
每一個人生命的旅程中,都有一份使命,無論大小,它總是激勵著我們向前邁進。在我身旁,是一位很會唱梵唄的見睹師父,來自阿美族部落的出家人,是我所見過的第一位原住民僧侶。他曾在中台禪寺的盛大法會中擔任「維那領眾」,以梵唱的聲音傳達願望。 去年,他發行了個人首張佛曲專輯《我願》,將梵唄以不同的音樂風格呈現
  「在奧許維茲之後,寫抒情詩是野蠻的」,阿多諾的這段話說明了後面世代的現代人的責任。我們需要去處理那些沒被完成的事情。世界裡發生的苦難需要在世界裡被解答、被承擔、被償還、被平反。我們需要去把那岔出去的道路塗銷掉、去把走錯路的罰單繳清。然後我們才能回去,才能重新去推進。
  當然,我們不能消抹掉歷史,不能消抹掉那些確實發生過、甚至仍在發生的苦痛。但我們可以不去把它納入所謂的歷史進程當中。我們需要嚴格地去指出,那些事情不是我們通往更好世界的必經之路。沒有人應該要為了更好的世界被以那樣的方式犧牲。大屠殺不可能--或者說不可以在歷史裡面得到證成/稱義。
Thumbnail
摘自賽斯資料(賽斯書)《靈魂永生》 “神明”的歷史代表人意識之旅程 外在的宗教劇是不斷在開展的內在精神性實相之不完美的代表。 這些各種不同的人格,在宗教歷史裡的神明與先知----他們吸收了居住在某一段時間的人們所拋出的集體的“內心投射”。這種宗教劇貫注並指揮內在實相中必須以物質來代表的那些面,
Thumbnail
閱讀打開眼界,這本書對我而言便是如此。 作者丹尼爾.艾弗列特是一位美國語言學家,他一開始進入皮拉哈部落是為了傳教佈道,翻譯《聖經》,試圖改變皮拉哈人的信仰文化,而最後改變的卻是他自己的信仰。 本書的前半部分,便是敘寫他於皮拉哈部落的生活,後半部分則寫皮拉哈語對於語言學有何影響。 皮拉哈人的價值
「三姓公廟」,從一個小小的陰廟,到全臺唯一二二八紀念廟,乃至於今日的三聖公廟,關於受難者的記憶日益模糊難辨,凸顯了紀念即遺忘的危機;而《沒有過去的受難者》,則是呈現著紀錄如何抗拒遺忘的過程,它讓受難者的身影在公共領域中變得可見。
Thumbnail
「語言是人類理性的一種形式,內含其邏輯,對此人們卻渾然不知」 —— 李維史陀
Thumbnail
人,存乎這個世界不過也是一名過客;當人身這個臭皮囊一旦在軀體抽離之時,還有什麼事物能一併帶走?財富?名譽?靈魂?掌聲…?前些日我到竹東拜訪了一位「阿廖」先生,他以一位客家人的身分畢生鑽研於原住民文化,最近他正著手撰寫泰雅族的族史。因為他的執著,幾十年來投入山區奉獻,曾經連續十天埋沒於山林,背包裡只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