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8教學記錄:彈性課程之三,府城經典融入簡報與表達能力。

2023/02/25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的粉絲專頁https://reurl.cc/kqgLdb 歡迎按讚加入追蹤
在完成前一次的「鯤喜灣風情畫」課程後,雖然有配合閱讀、寫摘要、畫海報,但我覺得整體時間規劃中,欠缺學生「分享與表達」這個部分。
因為那個學期跑完全部流程,畫完海報之後,剛好遇到隔天教育局要針對「彈性課程」訪視,當時的教學組長跟我提到這件事情,我立刻義不容辭地告訴她,學生下午完成海報後,我拍完照立刻請學生送去會議室,讓她可以將海報張貼起來,也連同一整疊學習單一並附上,好讓他們可以順利完成訪視。
也因為這樣,學生最後也沒有時間進行上台報告,成為那堂課程的小小缺憾。也因為這樣,我在下一個學期的彈性課程中,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把「分享表達」這個部分放入。
那時候「鯤喜灣風情畫」要進行一年,既然上學期選了「美食」來當題材,下學期就要挑其他題材來設計,我在「廟宇文化」和「景點」之間搖擺不定,因為手邊可以利用的資料太少。這時有一個同科的老師已經設計好,也已經安排好如何課堂進行,我立刻去向他請教。
我到現在依然感謝那個老師提供的建議,雖然當時他的設計,印出來只有一面A4紙張,但是我在這個基礎之下,已經設計出一套可以通用的課堂流程。
那個時候,那位老師選定「二仁溪」當主軸,將學生分成六組,依照「水文」、「活動」、「整治」、「污染」、「歷史」、「聚落」的主題,來進行搜集資料和報告。用這樣的方式來度過這一個學期。在那一張A4表單中,包含了分組名單、報告順序及日期、報告模式,以及評分方式。
於是我就按照這位老師設計的方法,將學生分了組別、借電腦教室、帶學生去查網路資料、讓學生自行製作word和ppt,最後上台報告。但是在這過程中,就會發現很多細節需要注意及修正,因為有很多令我傻眼的事情。
那就是,我們自以為學生3C產品的使用應該不是問題,但實際操作後,就會發現,到處都是問題。上完第一屆之後,我便決定將學生完全視為「3C白紙」,從頭開始教學,因此每一屆的課程設計,都是根據上一屆的經驗修正,才能讓課程進行越來越順利。
經歷了「二仁溪」報告後,我們領域之後修正彈性課程,將國一課程訂為「校園」和「社區」,國二課程訂為「台南經典古蹟」和「台南經典美食」。
我在國一的「社區」課程也是採用分組形式,將學生分組報告「美食」、「二仁溪」、「廟宇文化」、「觀光景點」、「社區歷史」五組,在課程進行過程中,我越來越清楚我想要給學生的是什麼核心概念。即便我的課程設計似乎和上傳給委員審查的版本不太一樣,但我一點也不介意。因為課程設計是死的,但是教學活動的對象是學生,必須要按照學生的狀況去做調整。
因為我很確定,我這堂彈性課程的核心目標,就是要讓學生「上台講話」,因為我認為現在的學生缺少這樣的訓練,雖然我也不是這方面的專家,無法很精準到位的訓練他們,但是規劃課程讓學生有機會上台,至少也傳達了這個能力的重要性。能夠「正確表達想法」的人,才能讓別人看見自己!
原本我也是採小組報告,但是我發現小組報告雖然強調團體合作,但總是會有「豬隊友」,導致很多學生會混水摸魚,以致於報告就會變成組內一兩位同學的工作。再加上我覺得,未來的社會,即便是打團體戰,每一個人都有單獨表達的時候。如果一開始就讓每個學生有獨立完成的經驗,無論未來是個人報告還是小組報告,對學生而言都是比較有利。
學生其實還有很長的學習時間,我的設定是由基本先開始,不需要太過於進階的教學,如果我們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蒐集資料」、「完成簡報」、「上台報告」,那我們在開始的步驟就要相當明確,手把手地教學,確保每一個學生都學會!
接下來就來跟大家分享,在經過這兩三年的修正之後,我目前進行彈性課程的流程規劃,只要按照這種模式,老師們可以自由更換各種主題。

(1)課程安排,前置作業。

第一,我一定借電腦教室。

雖然現在強調「生生有平板」,鼓勵大家使用平板融入教學,但是在製作簡報方面,還是建議用電腦製作。現在依然有家裡沒電腦的學生,有些學生可能沒碰過鍵盤滑鼠,我們習以為常的打字輸入和滑鼠左右鍵切換,對一些學生而言,還是很陌生。之前有寫過一篇文章【生生有平板,但不要忽略基本的電腦文書能力。】,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連結

第二,建立共用的雲端資料夾。

一開始我會請學生帶隨身碟,或請學生將找到的資料存在word檔案再寄mail給自己,但是自從有了「雲端硬碟」後,文件和簡報都可以直接線上製作,也不用擔心存擋的問題。因此我都會製作固定簡報模版,並且編上號碼,學生只要找到自己號碼的簡報,就可以開始製作,未來要打包成果,也是一鍵完成,快速方便!

第三,根據班上人數去規劃「小子題」。

例如像「台南經典古蹟」和「台南經典美食」,一個班有25個學生,我就會擬定25個美食名稱或經典古蹟,用抽籤的方式決定報告的同學和日期,公開抽籤最公平!而且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學習,上課期間互相學習,降低打混摸魚的學生人數。

(2)蒐集資料,製作簡報。

第一,明訂製作報告的規矩。

我會先將一整個學期的進度表列出來,一方面是方便副班長寫教室日誌,一方面是讓學生知道時間安排。我通常帶學生去電腦教室三次,也就是說他們只有三節課去完成簡報,如果沒有完成,就要回家自行完成,這樣也可以減少學生在課堂上浪費時間。

第二,細部規劃每個子題要報告的項目。

因為時間有限,也防止學生天馬行空地亂做,我都會先去設定一些報告項目,以防止之前慘痛的經驗再次上演。舉「台南美食」來說,我就會希望學生找這道美食的「店家」、「歷史故事」、「部落客介紹」、「照片」、「影片」等,因為有明確地規範,學生比較有目標地去搜尋資料,也許會比較沒有創意,但是因為我很清楚我的課程核心,有規範才能聚焦。

第三,手把手地教學指導。

雖然學生生活在數位時代,但他們很多都只會滑一滑手機和平板,並不代表他們會基本的文書能力。因此我都會從頭開始教,將教學步驟細緻化,像是如何輸入關鍵字搜尋資料、如何將資料貼到簡報上、如何新增與刪減簡報頁數、如何註明資料來源出處、如何進行字體大小與自行更換、如何進行簡報的排版、如何截圖並貼到簡報、如何插入照片與影片。這些看似簡單,但是一定有學生不會,還是從頭教會比較保險。

(3)報告錄影,相互回饋。

第一,明確說明上台報告的進行方式。

我通常安排一節課5位學生報告,一個學生報告時間約5分鐘,為了確保課堂報告的流暢度,學生在報告之前,我會安排一節課進行說明,並請學生將報告的步驟記錄下來,大致如此:挪桌椅、架設攝影器材、發課堂學習講義寫回饋、班長打開雲端簡報、報告同學先測試簡報和影片聲音是否正常、報告開場詞、報告過程不看稿、報告時請看鏡頭及老師提示卡、報告結束語。

第二,報告者寫檢討,聆聽者寫回饋。

因為我會將整個學期的資料裝訂成冊,所以檢討與回饋單也會附在後方,第一格固定是「自己的報告檢討」,所以我會先請學生優先填上自己負責的項目,往後就是一邊聽同學報告,一邊勾選和寫字。表單會有台風、口條、簡報、互動、整體的「星級評分」,以及優點、缺點的文字敘述,當節課完成。

第三,錄影資料上傳雲端,讓同學檢視自己的成長。

用錄影的方式,不僅讓學生知道老師很重視,還可以留下紀錄。當學生面對鏡頭講話,就會比較專注,眼神比較不會亂飄。而在場的聆聽者也會安靜,避免收音被干擾,也可以讓報告者專心報告。這些影片可以讓學生留存,之後老師如果要檢討回饋,也可以從中擷取需要片段當教材。
從一開始的排斥,到現在的接受,從開始的陌生,到現在的駕輕就熟,也許在很多人眼中感覺好像沒什麼,但我光是要帶學生去電腦教室,一開始也是心驚膽顫,不僅要熟練教師電腦的監控廣播,還要注意學生的教室規矩,這個小細節的注意事項我就列了4、5點,更不要說其他流程,都是那些傻眼又慘痛的經驗累積而成的。
不過整體來說,彈性課程可以很多元,老師們可以跳脫學科考試的束縛,用比較輕鬆但不隨便的態度去面對,只要教學者心中有一個核心目標,希望學生在這堂課「至少」學到什麼能力,以這樣為目標去設計課程,這樣就夠了。
寫這個系列的文章,除了紀錄自己的「彈性課程進化史」,也希望傳遞給大家一個觀念,當我們害怕或抗拒去改變時,有時候只是會讓自己越煩躁。在每天抱怨學生程度差,或是教育當局那些奇怪政策時,不如改變自己的心態,不用改變太多,只要稍作調整,其實會看到學生不同的面相,也會驚覺到,原來自己還有很多可能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徐曉梅
徐曉梅
現職國中國文老師。期許自己用寫作記錄生活,用寫作反省生活,用寫作創造生活。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