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跨域踐行者 王中砥
身為一位企業培訓師與心理諮詢師,常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王老師,為什麼工作這麼難找,被拒絕了很多次,都找不到我要的?」「到底要去哪裡找到我要的工作?」「老師,找工作有什麼方法才不會被拒絕?」………
我在臉書上回應了這樣的一句話:「如果你要出門會有兩種可能:一是你知道要去哪裡,只需要選擇抵達目的地的交通工具;一是你不知道要去何方,要先走出去,尋找一個你想停留下來的地方!」這就是尋職的兩種可能,也是所有人與職涯未來接軌的兩種可能性,一是「預見」,另外就是「遇見」。「預見」者,有清楚的目標,只要做好準備,充實你的「裝備」,這叫「生涯規劃」;「遇見」者,就試著去遭遇,發現你的可能,做好留下來的準備,被老闆「看見」,這叫「生涯發展」。
求職在這個世紀裡,已經成了跨世代的問題。共享經濟所產生的新興商業模式,零工經濟所帶來異於往常的就業方式,在在都不再是以往我們熟悉了一個時代的「職業觀念」與「就業思維」所能啟動的。如果無法改變我們習以為常的「大腦APP」,做適時的更新與升級,我們很難與新型態的就業市場接軌。 誠如我經常在課堂上的比喻:我們都有手機,都有下載無數個APP,它們經常在更新與升級,而我們大腦的運作程式,是否也經常在更新與升級呢?答案通常是否定的!尤其是面對求職這件事,經常是以過去的「求職觀念」,去面對現在「多變的職業環境」,結果就是「格格不入」而已!
面對高齡化這人口逆流的時代潮流,清楚的預示了未來中高齡、銀髮族將成為就業市場的「原住民」,年輕世代反倒成了「新住民」!在這年齡混居的大職場裡,不再以年齡劃分優劣勢,只有以「競爭力」導向的勝利組與失敗組的『M』型兩端,你能處在哪一端,就看你的競爭力達到哪個程度。
針對銀髮族群的求職建議,首先有幾個問題要釐清:
一、你不再是找一個「你要」的工作,一般而言「你要」帶著對工作型態的設定,有著個人主觀偏好的「模式」,但有時工作機會是「被動式」,往往是被選擇的機會大於你能選擇。
二、你是哪種類型的求職者?
1、被退休者:你尚未屆齡退休,而是「被退休」提早離開熟悉的職業環境。那麼工作對你而言是一種「必要」,你必須重新找到工作來銜接已中段的收入,那麼「收入」是你的優先選擇,至於什麼樣的工作型態(工時條件、薪資福利、工作地點等…)不該是你的選項。求職是個是非題,要或不要的擇一,不是喜不喜歡的擇一。
2、難退休者:你無法侈言退休。一般而言這類型的求職者多為家中經濟支柱,或是相對較為弱勢的群體。工作收入是生活下去十分重要的依據,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也就沒有生存的能力。那麼工作就成了非常「重要」的生存條件,不能有太長時間的收入空檔。因此,「工作」是唯一的目標,不能允許過多的主觀偏好。對於這樣類型的求職者,『多職化』是個不錯的方向。也就是把找一份正職工作的時間,切割成不同的時段,每個工作時段的工作性質或許不同(也可說是多份兼職),但可以同時擁有多筆的時薪收入。二十餘年前筆者就有過相類似的經驗,四份工作同時進行,雖然辛苦,但可降低求職門檻,會比找一份正職工作容易許多,收入卻不比一份正職來的少。這也就是「零工經濟」的雛型。
3、已退休者:你已經走完了你的職業生涯。這種類型的求職者,多在一個職業領域或企業體任職多年,長久經營於職場且兢兢業業,習慣了上班、下班,工作、休假的生活模式。退休後雖無經濟壓力可頤養終老,卻無法適應退休後的空閒與角色扮演,那麼工作對其而言就是一種「需要」。對於這樣的求職者而言,收入不再是唯一、職務高低也不會是選項,工作型態更可以多樣。除了工作的選擇以外,可投入探索更多的自我可能性,透過學習、社群參與、社會參與(志工),以及技藝的培養來成長與活化生活。
追求卓越,也許不是對每個人都有意義。但「重要感」與「歸屬感」從來都是人人想擁有的基本需求。這或許可以看出「職場」對於人類的重要性。從工作中所產生的自我重要感與對企業體所產生的集體認同度,都來自於這兩個價值。不論職業的大環境如何改變,人的這兩項需要卻從未改變。而需求源自於心態,從不執拗於方法。心態對了,方法可以千萬;心態不對,千萬方法也於你無關。抵達目的地的「工具」,就是你的能力;想停留在「何方」,取決於你的「動力」與「努力」。
最後,期許所有的銀髮夥伴們,用五E的APP,去啟動你無可限量的職涯。
一、多元接觸(Excellence)
二、廣泛探索(Exploration)
三、自我期許(Expectation)
四、紮實執行(Execution)
五、累積經驗(Experience)
船停在碼頭是安全的,但那不是造船的意義。出發,從來都不嫌晚;它無需你走的很遠,至少你要努力找到一個值得停留下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