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洛夫給經理人的第一課(High Output Management)
副標:從煮蛋、賣咖啡的早餐店談高效能管理之道
安德魯、葛洛夫著。遠流文化出版。
作者前言的一段話:
Let chaos reign, then rein in chaos.
混沌,失序。早在1995年作者就看見了,時序轉到2021年,變化來的更快,更難以預測。身處這樣環境的我們,更加難以有甚麼準則可以依循,不過事情雖然糟糕,但還是有一些古早的智慧傳承留存,經得起時代的考驗,這本書我覺得目前大概有80%以上仍然非常受用!
作者三個概念:產出導向管理。團隊意識。人。
從早餐店到英特爾,大道至簡就是這樣開始。
生產的定義:必須以預定的時間,可接受的品質以及可能的最低成本,依據顧客需求製造及運送產品。
從有限資源的組合,最大化產出,最小化資源,達成可能最佳解。大概從工業時代一路就在解這樣的最適化,然後越來越多的變數,想辦法控制更多,卻也有更多不可控。既然不可控,就透過管理。而一個經理人的產出應當如何衡量,作者也直接點出,經理的人產出=他直接管轄的部門產出+他間接影響所及的部門產出。透過管理活動以及時間,去產出最大的槓桿效果。
管理槓桿怎麼操作:1.找出限制步驟。2.類似的工作集中一起做。3.管好行事曆。4.建立指標。5.存貨法。6.標準化。
基本上網路世代前四點我認為仍然非常具有參考學習價值,五六點就看產業了。
關於無可避免的開會與決策,第五章的第一段話很好:我們希望決策是由離問題最近。爾且最了解問題的人來制定。
也就是常見的讓聽得見砲聲的人決定,回到商業現場,過於龐大的組織往往流於決策與彈性的速度過慢,相較之下網路購物的線上環境就顯得瞬息萬變,適當的授權,建立決策,追蹤與改善流程,絕對比單純只是為了快速決策來的好!
第七章的第一段話常是許多曾經聽過的創業老闆分享:有時會希望時光倒轉,回到草創之初,自己操作生產,記得每一個員工的名字,他的小孩姓名,甚至現在是幾歲了。
快速增長無可避免的就是組織擴大,就算如何想當隱形冠軍,在許多的製造業或零售業無可避免的就是組織必須長大才能有規模。既然賽道選擇與此,那就得找個彎道可以加速,直線也能加速的辦法。組織的增生與管理從來也就是門大學問,組織最後除了雖著需求彈性調整,作者認為有三個長官:自由市場考量,契約義務,文化價值觀。很多經理人會認為文化價值觀應該就是一種最好的控制模式,但真正的經理人必須學會在不同的組織與環境,調配三種模式,才能真正地達到最適配選擇。
最後章節談論了人,這一段如果我們跟netflix相比,就會發現有很大的差異性。這段我覺得可以拿兩本書來看,一個就是很傳統的PP制度極致的發揮,相信只要願意改善,能夠有一種能力與意願的差異,然後也留了一個退路是讓不適任主管能夠回歸適合的位置(避免彼得原理的產生)。相較netflix強調找出最頂尖的人才,追求卓越,不適合的主動告知,非常大的差異性,可以做個比較來看。
第13章討論到績效的部分,有一段很適合學習,如何告訴績效表現不佳的人。談好的都很容易,把不好的好好談就不容易,面對績效表現不佳的人,可能面臨的情緒轉變:忽視,否認,責怪別人,擔起責任,找出對策。如何透過好的對談,協助對方能夠一路走下去找到適合的對策與辦法。剔除不適合的人,再拿大把鈔票找一個更優秀的,終究不會是我們的常態,往往難能可貴的是怎麼把一手牌打出最佳組合。資源足夠的時候,再想辦法擴充牌組,只是這年代,資源足夠就有很多辦法與模式,但把一手爛牌打好,其實就是考驗經理人能力的關鍵。
We're a broken people living under loaded gun.
腦中響起這句聯合公園的歌詞,在這樣的環境之中,我們應當如何去應對,往往沒有標準答案,可能連參考答案都不太有。不過中心思想是可以有的,有一個自己相信的信念,做好當下應該做的事。
就用這句冰雪奇緣2的台詞作為結尾吧:When one can see no future, all one can do is the next right thing.
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