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5節慶特文:通用的心理治療學

2023/05/1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本文為515臨床心理師節特文
本文有點難度,供心理師及對心理學有興趣的人參考閱讀
當我們在觀察一個人出現心理症狀(symptoms )時,比如一直處在谷底的憂鬱心情、一直擔心自己身患絕症而焦慮不已,或恐慌來襲⋯等等,我們心中會很快地聯結到心理疾病,諸如憂鬱症、焦慮症、恐慌症⋯甚至是較嚴重的精神病(psychosis),比如會聽到不存在的聲音或看到不存在的人,像所謂的思覺失調症或醫學上所謂的譫妄狀態(delirium)。
醫學上的眼光來說,症狀發生後通常是「對症下藥」,比如一直有憂鬱心情的話,醫師會開給你抗憂鬱藥物;焦躁不安的話,請你服用抗焦慮劑⋯。這個邏輯並没有不好,但總覺得常是治標優先、治本再說。據我的觀察,如果一個人成長的健康,有不錯的根本,那麼他被症狀侵襲的可能性就少很多;類似植物被照顧好,就容易抵抗病蟲害;或是班級導師把班級氣氛都帶領的很好,自然學生互相打架霸凌的機會就少,那些針對同學打架防治的規則,效用就不大。這有點像中醫概念所說的,把整體根本重要的東西照顧好,那就免於症狀出現的機率。
諸位讀者大概可以猜出我的主張,我認為把人的心理根本照顧好,那浮現出的症狀會逐漸減輕、甚至到後來消除掉。把心理根本加強了,沒有絕對必要要針對症狀防治或治療,除非案主已非常困擾於症狀,那針對症狀的投藥或方法,才是需要的。
在精神病的領域我不敢這麼揣測,它可能本質不同。但是在輕微一點的症狀(如暫時性的譫妄或暫時的妄想或暫時性的各種幻覺),我認為這是因為心理的根本遭到破壞,換言之,就是心理根本能量在低下的狀態。
那我們要問:什麼是心理根本能量?我的觀察至少有四個部分:
第一,與生命來源的和諧與緊密相連,換言之,認可自己親生父母,接受他們,並且歸屬於他們,把他們放在心中,然後父母兩人同等重要。縱使他們在教養你時很不OK,關於這一點,可以參考「『黑暗榮耀』中的母性與母親」一文尋求解法。這個面向衍生出去就是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
第二,安居於世。就是個人擁有一個可以舒適的安頓之所,通常稱之為「家」的地方,至少符合馬斯洛心理需求階層理論最底下兩需求,並可以參考「 臨床心理筆記:你「安居於世」了嗎?-談家屋的心理意涵」一文。
第三、身體鬆緊平衡,經常深呼吸,並適當保養身體。比如三餐正常、作息規律常態、適當地(工作、)運動與休息⋯。這點大部份一般人都知道很多,也很努力於此,結構性的環境,如軍隊、監獄、安老所⋯等,都能提供。
第四、面對生命的態度,要能夠同意且接受生命中的各項遭遇。不管我們遭遇好的事或壞的事,它們都是同等價值,我們都同意我們可以遇到這些事情,而且能接受它。
能做到上述四點,並不容易,尤其是第一及第四點,很多人過不去,在必要時,可以尋求心理諮商協助。但能做到上述四點之後,可以不太去在意心理症狀的多樣性及症狀的特殊發生學是如何,如果可以從這些面向持續努力,我認為可以提供一個人自我的正向能量的增長,然後逐漸減緩症狀的發生,讓個人更清楚地覺察與掌握人生。
點擊有劃底線的字即可連結
158會員
263內容數
歡迎來到「穗波心理師」沙龍。這是一個「生活、家庭、愛與人生」的領域,關注親情、愛情、婚姻、家庭及人生議題,先祝福大家都能遇見幸福、圓滿伴侶關係及維繫家庭。 我是執業臨床心理師,歡迎對上述議題留言,讓我可以用心理學的概念與你討論,或提出建議。也可以在下方留言你介紹自己,讓我有機會更認識你、一起交流成長,人生路上不寂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