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品時光》在書與非書之間,終將有所解答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你也曾對於誠品的成功感到好奇嗎?人家都說經營書店會倒,但誠品不但沒有倒,反倒成為連鎖書店品牌,背後到底靠的是什麼?
我想最關鍵的因素,在於創辦人的核心理念。
你還記得你上一次走進誠品是因為什麼原因呢 ?
是尋找書籍、購買書籍或是閱讀書籍?
就我自身的經驗,大多時候會走進誠品是因為要打發時間,其次則是瀏覽近期發行的/熱門的書籍,這是誠品書店獨有的魅力,也是誠品在經營書店上的賣點。

「空間營造」- 自己想做的不只是一家書店,而是一處能讓身心安頓、心靈停泊的場所。

誠品書店和一般書店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提供的空間氛圍,我以自身經驗擷取出我覺得誠品書店在空間營造上的三大特點
  1. 開放性:開闊且開放式的空間,是我對誠品書店的印象,他們設立的地點大多都位於百貨商場,空間多半是能夠讓人隨意進出,這樣的設置同時也能保持人流的暢通性。
  2. 時間性:24小時不打烊,如同超商一般滿足各個行業、各式需求,誠品不只是將書店做為販售書籍的場所,而是將書店營造成一個心靈居所,只要你想,它隨時歡迎你的到來。(不過這點,我想只適用於先前的敦南誠品以及後續的信義誠品啦)
  3. 多元性:書店不只有賣書,也提供生活選品,讓每一個走進店內的人,都有機會接觸有質感但生活中曾未接觸的品牌,同時也營造出你來到這裡,就是一種具有品味的象徵。

「資訊流通」- 不該是社會階級,而是發揮每個人生命的精彩。

有了資訊,才能夠探索更深層的世界,但若你身處於資訊不流通的世界,你根本不會知道原來外頭的世界比你原先想像的還要大。
  1. 閱讀是基本人權:在誠品時光這本書裡頭有提到創辦人吳清友所提到的一個觀念,他認為閱讀是基本人權,而書店則是眾生平等的場所。身為一名在南部長大的孩子,在學習上除了學校以外,能夠得知其他資訊的管道真的少之又少,甚至就算有閱讀的慾望,也因為有限的金錢資源,而不能飽嚐各種文字養分,而誠品的出現提供了各種可能,開封式的書籍,得以讓人以試吃的方式接觸各式書籍,讓資訊和資源不再只是專屬,也讓資源不均的現象能夠有一些平衡。
  2. 熱門排行:我想有不少人和我一樣,去到誠品書店總是先從書店排行開始逛起,一來是因為熱門書籍總能反應當下那一陣子人們的需求、閱讀類型,而這件事其實是能夠做其他延伸討論的(但此篇先略過),二來若較不懂得選書的人,則是能夠透過排行去挑選書籍,不會挑書至少能夠跟上其他人的腳步倒也不會是件壞事,至少你的資訊不會落伍。
這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書店所該有的標配模式,卻是我在閱讀完誠品時光後,以吳清友的核心理念回推出來屬於誠品的價值與賣點,而這些只算是第一層次的理念轉換,真正能讓誠品長久經營的要點在於理念的二次轉換與資源的整合。

「核心理念」→「文化產業(內容產業)」

以文化延伸的活動:以核心理念延伸將人視為經營的重點,滿足顧客對於知識的渴望、生活的經營、美感的培養,規劃相關的藝文活動及展演,透過活動再次建立場域精神,層層堆疊出屬於誠品的「文化效應」,本質上和「複利效應」有異曲同工之妙。
誠品x誠品生活:過去在大學期間,課堂上的教授曾經說過誠品從來就不是靠賣書在盈利,那時候還不那麼清楚這話的意思,但在閱讀誠品時光的過程中,才知道單靠賣書和理念是真的無法賺錢的,誠品多半的日子,靠的都是商場持續性的資金導入,才得以去支撐書店的經營,但這樣的方式撐的了一時、撐不了一世,於是在吳旻潔接手後,她將資源盤點並進行整合和控管,並將這兩者明確分流成立「誠品生活」,讓文化價值與商業行為能夠並存與互相依附,達到1+1>2的效果。

最後回歸問題,誠品為什麼會成功?

  • 他付出的「夠多」,如同在書中寫到的,人能擁有的就是自己的付出。
這份夠多,裡頭含括的不僅是金錢面的付出,而是他的根本理念是從利他角度出發去經營。
  • 吳旻潔的接手
不同於父親的不過問,吳旻潔將細節把關的更細更深,讓不必要的耗損降低,再透過整合轉型,將書店轉化為文化產業,並將誠品的商場獨立出誠品生活品牌,讓各自的品牌效益達到最大化。
  • 吳清友始終而一的理念
也許在誠品會被部分的人評論為商業化的文化品牌,但吳清友在早期是即便虧損也要堅持理念將書店經營下去,我想商業化是為了支撐品牌「活下去」必經的行為,也如同他自己曾經說過「沒有商業,誠品活不下去;沒有文化,誠品也不想活。」,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至今誠品不但沒有倒閉反而越做越大的原因吧!

結語

在閱讀完誠品時光後,我想關於一間企業是否能夠長久經營最重要的一點其實還是需要歸功於核心價值/核心目標,有目標才能知道要做什麼、也才能夠知道該如何做才不至於迷茫,並且長久經營下去,如同現在放眼望去的各大知名企業品牌一樣。在觀察這些品牌的理念時,我發現雖然他們各有自我的核心價值,但探究到最深層的目標,大多數的品牌其實在追求的都是「造福人類、幫助他人」,如同此書的主要人物吳清友一樣,而我們每一個人的人生亦是如此,即使你只是一個家庭中的父親,你依然是在扮演著幫助他人的腳色,這裡的他人可能是親人、是同事、是客戶,每一個人其實都比自己想像中的偉大,我想這本書帶給我的,已經超越我起初想知道的解答了。
當然,這是因為我過往的所見所聞,才以至於我在看這本書時會得這這樣的結論,也許不同人閱讀也會從中找到不同的答案,願你我都能在書與非書之間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解答。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2會員
123內容數
尋求安穩,夢想卻是環遊世界旅居的女子。至今遊歷 15 國,現居加拿大。連絡信箱:ms.renee.wu@gmail.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吳氏女子Renee 的其他內容
你也常受情緒所擾嗎?大多數的人對於情緒這個議題總是避而不談,職場上不可以展現情緒、社交場合總是需要戴上面具、甚至在家庭關係中也不可以過度展現自我,當這些情緒未能被好好抒發、聆聽時,往往容易將一個人推向負面的情況導致心理上的問題。
嗨!新年快樂! 想了很久關於一篇回顧自己一年的文章該如何起頭,最後選擇以最攏統的說聲新年快樂開始,這樣也許輕鬆一點,也許可以讓新的一年不再如此沈重,也許可以讓這一年都能以這樣的態度面對接下來的種種。 2022對我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年,也是我的自信大量流失的一段時光,從2021年末北上工
當交換學生值得嗎?與其困惑,不如成為那其中之一解惑,我是這麼想的。如果你也是,歡迎閱讀我的文章!
自由兩字,是許多人嚮往的生活狀態。
自覺無法活在當下的我,只能先按下暫停鍵了。
你也常受情緒所擾嗎?大多數的人對於情緒這個議題總是避而不談,職場上不可以展現情緒、社交場合總是需要戴上面具、甚至在家庭關係中也不可以過度展現自我,當這些情緒未能被好好抒發、聆聽時,往往容易將一個人推向負面的情況導致心理上的問題。
嗨!新年快樂! 想了很久關於一篇回顧自己一年的文章該如何起頭,最後選擇以最攏統的說聲新年快樂開始,這樣也許輕鬆一點,也許可以讓新的一年不再如此沈重,也許可以讓這一年都能以這樣的態度面對接下來的種種。 2022對我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年,也是我的自信大量流失的一段時光,從2021年末北上工
當交換學生值得嗎?與其困惑,不如成為那其中之一解惑,我是這麼想的。如果你也是,歡迎閱讀我的文章!
自由兩字,是許多人嚮往的生活狀態。
自覺無法活在當下的我,只能先按下暫停鍵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個E化年代;閱讀對於現代人變得越來越不實際。書店經營變的很困難,如果和每天都樣來一杯餐飲結合那麼書店就變成複合店。在日本發源引進台灣成功打造連鎖書店TSUTAYA BOOKSTORE就是個最佳例子。其實台灣本土也有類似經營模式書店那就是益品書屋(英文名稱:   EP BOOK)。 益品書屋相
姚念廣慷慨的分享了他對誠品書店的愛,以及誠品書店對本土作家的重要性。姚念廣提到了他最新的著作《爬上巨大蛋糕的波兒》,並分享了購書資訊。最後,姚念廣簡述了他自己的背景及網站資訊。這篇文章熱情洋溢,充滿了對閱讀和寫作的熱愛。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本篇獻給陪伴近18年的信義誠品: 信義誠品,幸運有你🤍
Thumbnail
《書店的逆襲》三大重點: 以不同的方式整理書架,可以激發更多靈感 有事沒事多去實體書店,從中了解大眾潮流 書店的未來是複合式書店 全書分為五章,從實體書店的力量開始,帶進書店和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時候,開始談愛書人如何買書和囤書的好處。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異業結合,在商業中是非常常見的。為了就是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除了自己苦幹打響自己的品牌,也需可以試試利益交換,相輔相成的合作模式;想想你的事業可否找尋其他異業結盟的機會去創造更多火花,帶給客戶更多價值。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這個E化年代;閱讀對於現代人變得越來越不實際。書店經營變的很困難,如果和每天都樣來一杯餐飲結合那麼書店就變成複合店。在日本發源引進台灣成功打造連鎖書店TSUTAYA BOOKSTORE就是個最佳例子。其實台灣本土也有類似經營模式書店那就是益品書屋(英文名稱:   EP BOOK)。 益品書屋相
姚念廣慷慨的分享了他對誠品書店的愛,以及誠品書店對本土作家的重要性。姚念廣提到了他最新的著作《爬上巨大蛋糕的波兒》,並分享了購書資訊。最後,姚念廣簡述了他自己的背景及網站資訊。這篇文章熱情洋溢,充滿了對閱讀和寫作的熱愛。
Thumbnail
  在這樣的設計下,書店成了「推書者們」的畫廊,顧客的核心體驗也轉化成了欣賞,購買則是可能的附加價值。由於已經從另一個方向取得收益,店家不必費過多的心力來處理「如何讓顧客買書」這道當代難題,進門的讀者也可以以更恬淡、無壓力的方式去與對方想要陳列出來的想法相碰撞。
對於書籍愛好者來說, 每個書店都是通往新世界的門戶。 書店不僅是購書的地點, 它們是知識和文化探索的樞紐。 在台北的書店裡,我不僅購買了書籍, 更從中學習到了文化的深度和多樣性。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書店的關閉,也讓人感到文化的流逝。 讓我們一起看看我在這份體
Thumbnail
本篇獻給陪伴近18年的信義誠品: 信義誠品,幸運有你🤍
Thumbnail
《書店的逆襲》三大重點: 以不同的方式整理書架,可以激發更多靈感 有事沒事多去實體書店,從中了解大眾潮流 書店的未來是複合式書店 全書分為五章,從實體書店的力量開始,帶進書店和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在這個時候,開始談愛書人如何買書和囤書的好處。
Thumbnail
喜歡逛實體書店通常不是因為真的已經確定要買什麼書,而且去「#遇見書」。從書店人員會把哪些書放在一起、每隔一段時間有設置什麼議題的書展區,除了可以看看關聯書單,拓展自己的視野(突破同溫層),也可以瞭解這家書店的「個性」,個性跟自己合不合拍,這也是有些人常常會說喜歡A書店甚於B書店的原因之一。
Thumbnail
異業結合,在商業中是非常常見的。為了就是一加一大於二的效益,除了自己苦幹打響自己的品牌,也需可以試試利益交換,相輔相成的合作模式;想想你的事業可否找尋其他異業結盟的機會去創造更多火花,帶給客戶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