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 林胤宏
里昂輕軌T1線顧名思義就是里昂的第一條輕軌路線,不過其實嚴格說,里昂早在19世紀末期就有路面電車系統了,只是在60年代因應小汽車的蓬勃發展被拆光光,到了20世紀末期,隨著永續環境的議題,讓法國開始了輕軌的復興運動。里昂於是在2001年重新啟用了他們失去已久的路面電車系統。
T1線全長9.4km,設有23個車站,跑完單趟大約要37分鐘,所以平均營運速度是15.35km/h,在平面輕軌系統當中,算是中上的營運速度(目前最高紀錄保持人是Bordeaux的21km/h),捷運由於是專有路權,所以可以達到40km/h。
里昂所有的輕軌都使用相同的蠶寶寶列車,總共有47列Alstom Citadis 302系列,寬2.4m、長32.43m。尖峰時間的行駛班距是3分50秒,離峰時間班距是7分鐘。
這一段其實是後來延長的路段,不過由於位在路線起點附近,就從這邊開始介紹。
這樣的道路配置,是最典型的輕軌道路斷面。輕軌設置在道路中央,車站則採用側式月台,在沒有車站的路段,原本側式月台的空間就退縮成為轉向車道,以及行人穿越馬路的庇護空間,或是作為植栽以及架空線電桿的設立空間。
輕軌兩側就是一般的車道,然後再往外依序是停車與設施帶、腳踏車道、人行道,透過合理的空間分配,把道路的功能適當地分給大眾運輸、車輛、腳踏車與行人。馬路不是只有給車走的。
這個軌道往前延伸,會從一個高架橋下穿越。行駛在這個高架橋的,是長途鐵路(包含高速鐵路)的軌道,由於這邊是車站,軌道數量大幅增加,高架橋的寬度也大幅增長。
輕軌就從這邊鑽進去高架橋下,然後在長途鐵路車站的正下方設置轉乘車站。不過這邊由於平常很少人經過,所以夜間成為流浪漢與醉漢的棲身之所,走進來時尿騷味超重的。
這個就是輕軌的車站,輕軌的旅客在這邊下車之後,可以從電梯或樓梯往上到長途鐵路的車站,畫面的遠端則是捷運的車站,輕軌與捷運由於收費方式不同,所以在月台中間,透過透明的玻璃與進出站閘門予以區隔。
除了走在大馬路、走在隧道內(其實只是高架橋下)之外,輕軌還可以走在小巷子裡頭。由於剩下的路寬不足,巷道必須採用單行道的方式,這樣的輕軌是不是相當方便呢?
輕軌就這樣直接開到你家巷子裡頭,會不會吵呢?其實近幾年軌道以及車輛工程的技術進步,已經大幅了降低輕軌在彎道時候產生的唧唧嘎嘎聲,我拜訪這城市的時候,就是住在照片裡頭左手邊第一棟的旅館,我覺得夜裡最吵的不是輕軌,而是經過的摩托車。
走在巷子裡頭的輕軌,速度必須降到10km/h,所以根本不會有什麼「呼嘯而過」的危險感覺,所以你看行人都這樣大剌剌的穿越甚至走在輕軌軌道上,輕軌真的已經成為附近居民生活的一部份了。
不過呢,要對付這些無視於輕軌存在的行人,輕軌列車駕駛必須不斷地噹噹噹趕走這些檔路的人,其實是蠻吵的。
這條路原本是通到家樂福地下停車場的道路,輕軌就「順便」地下穿越了這個購物中心,這種像蟲一樣強烈的環境適應能力,是粗枝大葉的捷運所比不上的。
鑽上來之後,是一條大馬路,馬路的兩邊分別是里昂最大的賣場,以及里昂另一個非常重要的長途火車車站。
這個轉運空間法國人是怎麼規劃的呢?首先先蓋一條隧道,把馬路上原本的通過性車流引導到地下隧道,地面的空間呢,就作為大眾運輸的轉運設施,在馬路的空間上,匯集了輕軌、公車、電力公車,還有計程車的排班,這些大眾運輸的月台,就像火車站的月台一樣一個一個區隔開來,轉乘的旅客,下了車,跨過馬路,就可以到另外一個系統或路線的月台候車(如照片中阿伯的示範),這樣的轉乘是不是相當便利呢?
如果再繼續往照片的右手邊走,就會到那個長途火車站,那邊可以轉乘高速鐵路、長途火車、區域列車,還可以轉乘之前介紹的輕軌T3線。
各位有沒有注意到,這邊沒有所謂的停車彎,讓小汽車上下客或停在那邊等著接人,那開小汽車來人怎麼辦?請開到地下停車場接送。
台灣的所有火車站,即使有大量公車路線匯集,你從剪票口出來之後,第一個看到的運輸工具是什麼呢?
這個就是電力公車停靠的樣子,里昂也有悠久的電力公車營運歷史,他們不但沒有把這樣的系統視為過時的產物,還將既有車輛與設施加以改善,讓他成為介於輕軌與公車運量空檔的補充運具。
除了馬路、地下道、轉運站,輕軌還開進了大學校園,會不會造成大學生的生命危險跟破壞校園景觀?這樣的規劃與設計手法,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