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閱讀文字
英國作家高登(Rumer Godden):「當你學會閱讀時,你等於重生一次,你再也不會感到寂寞了。」
語文不只是寫,它還包括了閱讀和理解。
閱讀有時候是無目的,有時則是必需要的,學齡前期的孩子,是二者的綜合,
一是老師、爸媽要求,二是自己想要,
希望他們能從陪伴到獨立。
為什麼蒲公英家藝術幼兒園的小朋友,
可以在語文閱讀方面比一般傳統園所的孩子能力更強也更穩定?
甚至在國小三四年級以上更是突出,我想就是透過這樣的學習語文的歷程運作上來的。
要達成這樣的能力必須有一段以下這樣的學習歷程,
它無法速成、它必須父母也重新學習一種概念,然後等候與陪伴!
以下分享,希望爸爸媽媽們都能因此而獲益。
用文字來說明是這樣子的:
它其實就是一個全語文的學習精神。
文字符號的學習其實是透過早期經驗,什麼是早期經驗呢?
就是與孩子相處的主要照顧者與主要生活環境,等到孩子進入幼兒園時,
他的早期經驗加入了老師、加入了課程(蒲公英的方案課程)的給予,
這個給予還包括了,生活週遭的人的給予、和環境的給予,就像進到蒲公英的校園環境裡,
你會看到許許多多情境的文字,這些文字就是情境的給予,
不要小看這些文字,有時環境就變成了老師。
接著這些給予會在學習氛圍裡面形成一種暗示,暗示什麼?
暗示了孩子可以跟隨、孩子可以模仿、孩子的模仿學習會變成一種主動學習的動機。
這些動機是學習者自己給的,不是老師統一出來的,這有甚麼差別?
我想差別在於所形成的記憶吧,透過主動模仿或學習而來的,孩子容易一再去使用它,
形成語言歷程中的一種〝冒險嘗試〞,當孩子願意去玩去冒去冒險嘗試,甚至去探索與實驗...
那麼長期記憶的區塊就會因此而更穩固,
反之由老師統一的教學則較容易變成片段,也無法形成系統的學習結構,
這對孩子來說,老師教過就記起來,老師沒繼續延伸或使用,孩子就容易忘掉,
這就是只能到短期記憶的區塊了。這也是為什麼蒲公英的孩子在環境中閱讀文字與經驗圖表中
容易引發出更深的討論的原因,而更因為如此,孩子實驗文字的機率就高出很多,
不怕錯,大量使用則是特色之一。
再加上蒲公英的閱讀機制創造,孩子因為使用文字的普遍,所以閱讀變成一是一種習慣,
習慣假使沒有被更動,未來許多能力都將因為持續的閱讀,而吸取到更多的知識和能力的運用。
這也是為甚麼當年級愈高,孩子能力的展就更加豐富的原因。
而閱讀在蒲公英它是必須透過兩種機制,一個是自己主動,一個是被動聆聽。
自己主動的部分,他們常常自己讀故事書、自己更是會去找認識的字來運用,
進而尋找資料、解決問題也求得知識;而被動聆聽這個部份其實也很重要。
學習聽指令、每天聽老師說故事、念通知單,學習著老師使用文字,寫經驗圖表...這些都是
每天要不間斷的,當然家長也是回到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之後學會了閱讀,就形成了〝主動學習〞。
這太重要了,孩子若是懂得主動學習,對父母來說就可以放下一百萬顆吊著的心,
你不用時時刻刻擔心,會不會給他不夠?或太多?
如果不夠,會主動學習的孩子,他會自己去求得,自己學習〝聽、說、讀、寫、用〞。
會主動學習的孩子他會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買東西啦、寫紙條啦、閱讀書報啦、.寫信、寫卡片....
都能自己運用。而這些關乎學習過程中的感覺(包括專心度)和成就的累積(成就感),
這會影響日後的學習態度,到底是要有興趣的繼續下去?還是選擇放棄....
我想,這麼一大段的學習歷程如此的複雜,家長們能體會嗎?能跟著孩子的步調來給予嗎?
這也關乎著後面學習的結果。
蒲公英的孩子得要這麼學習,來到蒲公英學習的家長真的必須跟著一同學習,
陪伴著孩子的步調,用著欣賞的眼光看著孩子一點一滴累積的能力,
光是用簿本要孩子寫才能安慰到自己這樣的要求其實是不對的。
看看孩子們指著自己認識的字,其實腦子裡的運作可是活絡與複雜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