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慣性動作》

2023/05/24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寫於2021.5.24
前幾週我很開心去上了一個故事工作坊的種子教師培訓,在課堂中我很容易進入以前沒有的狀態,因為有很多拋掉腦袋跟著身體工作的練習機會,身體隨著音樂的感覺走,情感很自然的投入,忘記時間、忘記旁邊有很多人,我很少這樣,所以那兩天的課真的讓我很難忘。
其中老師出的一個功課很有意思,是要我們觀察人的「慣性動作」,然後把它展演出來,我在下課之後找了一點時間看看在衛武營外面的人們,其中一對老伴讓我站遠遠地看了許久,老爺爺就在旁邊看風景,駝背的老奶奶手往後撐著椅子,腳開開的,不規律地踢著水泥做的長凳,那個畫面我看了在心中微笑,聽著她隨性踢椅子的節奏聲,幾乎能瓦解老奶奶的外表,坐在椅子上的其實是個充滿童心的小女孩。
回到家我觀察孩子和鄒尼,我知道鄒尼有什麼慣性動作,他太好看穿,他看書燒腦的時候會不斷不斷地抓頭,所以他的書根本不用書籤,看哪一頁沒有頭髮就知道他大概看到哪;那荔枝跟蜜柑呢?她們會撥髮、聳肩、咬指甲,再仔細觀察一下,在某些情境之中她們才會出現這些特定的動作;我則是喜歡舔嘴唇、抿嘴,但我還沒觀察到自己什麼狀態下會想做這些動作,可能是口乾舌燥的時候。
回到課程裡,學員去表演自己觀察到的慣性動作,抖腳、手比七架住自己的鼻子和下巴、咬嘴皮、捲頭髮等等,老師只問其他人看到的感覺是什麼?表演者本身的感覺是什麼?問了一輪才發現原來這之間是有落差的,我認為你是這樣啊!但其實你的感覺並不是這樣,這樣的落差常常在關係中不斷上演。
最後老師說了她的觀點:「慣性動作是一種陪伴自己的方式。」
我相信有咬指甲或喜歡摸某種材質的人應該很能體會這種感覺,陪伴自己的過程不會想被打擾、被點破或被阻止。記得荔枝在四歲多開始很會咬指甲,當時我蠻擔心的,但我又可以直接感受到她不想要咬指甲時被看到,即便我只是不小心看到,她都會說:「媽媽,你不要看我!」,後來我也就漸漸不去在意,我想這是她需要的。有次我們聊起咬指甲,我好奇問她什麼時候會想咬,她告訴我她無聊跟緊張的時候會想咬,我更了解她的心情了,某天她突然說:「媽媽,我現在這幾個指甲可以給妳剪。」我才發現,不知不覺五歲半的她咬指甲的頻率好像沒那麼高了。
我在想那些曾經陪伴過我們的慣性動作,可能在哪天當我們有其他方式去陪伴自己時,就功臣身退了,它們也許就像童年的某一隻一定要抱著的娃娃一樣,令人心安;又或者我們持續這樣的慣性動作來陪伴自己到老,陪著陪著,自己就很能面對生活遇見的種種挑戰,人就是這麼神奇的生物!
#媽媽需要寫日記 #慣性動作 #去去病毒走 #大家勤洗手 #好好待在家 #stayhomestaysafe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林偲倩-媽媽需要寫日記
林偲倩-媽媽需要寫日記
2015 荔枝 /2018 蜜柑 /2022 阿粿 喜歡躲在廁所裏寫日記,把紀錄育兒日常的珍貴時刻與覺察當成重要的事,因為這個過程只有一次。孩子帶我認識最初的生命、認識兒童,陪他們長大,也陪我的內在小孩好好長大。如果你也喜歡寫育兒日記,歡迎私訊臉書粉專與我分享,請搜尋🔍媽媽需要寫日記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