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工作型態因為新冠疫情與科技演進而帶來強烈變化,像是遠距辦公、AI自動化、數位科技與設備等,除了產業面臨轉型之下,催生出許多新興工作,顛覆了四、五零年代人們的想像,也開創了未來無窮的潛力。
今年正是我踏入社會的第11年,工作年間難免遇見大環境的衝擊,大學畢業時火紅的工作志願序,也略為洗牌,現正工作者追求的是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這幾年來,辦公室一直是我的職場環境,行政類組的電腦鍵盤滑鼠和微軟辦公軟體是普遍的作業工具與夥伴,要如何跟著時代的潮流,成為「新時代的工作者」是我們勢必要面對的課題。
「十年磨一劍」一詞出自唐·賈島《劍客》,比喻多年刻苦磨練。
一邊回顧逐年增加工作年資的同時,低頭望向隨著久坐辦公室座椅而漸漸茁壯的大腿與臀圍,迸出了一些想法,也誕出這一篇文章。
關於我的這十年
曾在職場文章
〈離開職場,4招讓你漂亮轉身〉,短短三句話簡單概述自己過去的職涯:「大學主修醫管,前幾份工作都離不開醫院,細數歷經初出茅廬的第一份工作骨科地區醫院行政、自薦到北區醫學中心行政、回到南台灣的區域醫院行政、飛過台灣海峽的跨海工作,最後因疫情回到台灣的公部門行政」。
常開玩笑說自己的職涯彷彿在走九彎十八拐,沒有中斷前進,只是有些曲折,回過頭來也才發現,很多時候在選擇當下認真踏出的每一步,會引領你走向更寬廣的職涯道路,有可能滿佈荊棘,也有可能出乎意料充滿挑戰,回顧自己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些突破:
- 工作第1-6年:起初以醫療產業主管職為目標,在兼顧工作之餘,進修學業取得碩士學位(雖然畢業後是戲劇性地跳脫醫療產業,有興趣可以閱讀〈那年夏天,我跨過了台灣海峽〉)
- 工作第1-8年:橫跨地區醫院、醫學中心及區域醫院三個層級的歷練,感受到不同組織規模與企業文化對於工作內容的影響,體驗過團隊合作以及單兵作戰
- 工作第8-9年:跨出國門的舒適圈,首先面臨到的是人文習慣與氣候的考驗,因為業務性質要學著介紹自己,不能害怕「說話」,尤其是在陌生人與一群人面前,可以延伸閱讀〈飛機降落,你的「適應力」夠不夠?〉
- 工作第10年至今:疫後回國進入公部門工程單位,成了我最不想要成為的公務員,全新專業性領域,突破了文組的腦袋瓜,也知道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不再限縮於「本科系」,抽出額外時間利用考證照讓自己學習,在公部門這2年也默默完成了一年考一張證照的小目標(已取得客語認證、採購專業人員初級證書,今年正往職安衛輔導員領域學習)。
這十多年,屁股黏在椅子上的時數實在不可計數,因為有固定的午休時間與作息之下,最大的職業傷害,除了久盯電腦螢幕的視力,還有下半身尺寸從S晉升到M的臀圍與大腿呀!
有數字,才有危機意識
我們很常受到社會的「數字」框架約束而不自覺,例如:「多大的嬰幼兒該有什麼階段的發展」、「幾歲的人該懂得幾件事」、「男人幾歲該擁有多少資產」、「女人幾歲該結婚」等等,尤其是網路出現許多相關的探討文章,好讓無所適從的人們有了一些依循的方向。
這是生物自然的慣性,盡量和大家一樣,也盡可能找到心中認定安全的「標準答案」,看著文章點頭如搗蒜,像是為徬徨的內心注入一劑強心針。
在職場中,人們確實對於「數字」很有感覺,因為數字本身就是一個量化,能夠用來衡量的標準,「多久升職,今年又加薪多少?」,而年資與薪水數字也經常是同儕間用來比較的依據。
職場管理者也常使用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SMART原則」來為單位與同仁設定目標,SMART原則:明確的Specific、可衡量的Measurable、可實現的Achievable、有相關性的Relevant、有時效性Time-bound;不僅局限於職場,甚至可以將其廣泛運用在我們的職涯。
當你累積了10年的經歷,你如何用這些以時間換取的經驗與技能,來規劃延續未來的工作人生?而不是工作了10年,卻如同菜鳥年的工作能力與心態。
剛出社會的新鮮人滿腔熱血,且沒有家庭包袱,與其相比,你的優勢是什麼呢?
從危機,發現轉機
未來的你,是源自於現在每一次的選擇,危機本身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危機卻毫無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