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機器人手沖能取代咖啡師?
其實這已經不算是一個新的議題,這幾年咖啡市場的蓬勃發展下,已經有不少咖啡廠商推出模仿手沖的機器,甚至可以針對不同的咖啡,套用沖煮曲線。也有使用全自動手沖機沖煮咖啡的咖啡館。
有趣的是,第三波精品咖啡浪潮之所以興起,正是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咖啡師,起身反抗使用全自動咖啡機供應咖啡的咖啡館。
這股浪潮強調高品質的單品咖啡豆、精準的烘焙技術以及精湛的手沖技巧。這種趨勢促使咖啡師投入更多的心力和時間來學習和精進這些技能,以提供出色的手沖咖啡體驗。
在挪威有手握3屆世界冠軍的提姆.溫德博(Tim Wendelboe)等人,起身反對雀巢濃縮將咖啡機全自動化並設店販售的舉措。
在美國則有知識分子(Intelligentsia Coffee)、反文化(Counter Culture Coffee)、樹敦城(Stumptown Coffee Roasters)等店,提倡使用手沖、虹吸壺,對抗萃取自動化、烘焙用豆商業化的星巴克(StarBucks)。
二、手沖機器人是新玩意?
現在看到的手沖機器人是一種不一樣的全新技術嗎?標榜可以自動繞圈注水,預浸,分段給水等功能,而且可以實際看到注水的過程,彷彿智慧極了。
實際上現代美式咖啡機的設計,也並非對沖煮過程的細節設定全無要求。即使2000元台幣有找的美式機,也多有分水盤等設計,也能穩定水溫。高級一點的,設定細緻的預浸、分段給水、各段間供停水的水量與秒數,諸如此類的細節設定功能,也是一應具全。
只從功能性來看,似乎並不是什麼突破性的技術,有一種只是原有的機器拆開外殼的既視感。倒是有一種設計是可以讀取個別咖啡豆包裝上附上的沖煮曲線,透過由設計者先行測試咖啡的品質與特色,將沖煮最佳化,然後讓機器自動執行,這就有意思多了。
不過風味細緻的咖啡,它的沖煮參數並非一成不變,甚至是一種每天會變動的條件。這樣情形下機器人要怎麼應對呢?
三、咖啡師的核心價值在哪裡?
咖啡師擁有對咖啡豆的深入了解,能夠選擇和評估高品質的咖啡豆,能夠辨識不同咖啡豆的風味特點,並根據客人的口味喜好提供專業的建議。而這才是影響飲用者所喝到咖啡風味的主要條件。
其次,咖啡是一種天然食材,隨著處理方式與時間,風味會不停的在變化,品質越細緻就變化的越明顯。一般來說手沖者每日都能感受到,手上的咖啡豆,風味已經有所變化。
如果是使用義式機萃取,變化更是明顯,半天或是變天都能感受得出來。明明豔陽高照,突然下起大雨,萃取條件,有需要修改了。
唯有經驗老到,感官敏銳的咖啡師,能夠臨場隨著試喝到的風味做調整。是以目前精品咖啡的品質,仍高度依賴人為的調整。
延伸閱讀▶︎▶︎
【咖啡教學】有系統學習咖啡沖煮
要是哪一天機器人也能辨別風味與調整參數,我就可以躺著屬錢了(誤
四、機器人的優勢
機器的優勢,則在於它永遠能一絲不苟的反覆執行一模一樣的沖煮過程。這對咖啡師來說,難度就很高了,大概每次的沖煮過程都會有些許的差異,更不要說在疲倦跟分神的情形之下了。
你會說在外面喝到機器沖煮的咖啡常常都不好喝,它真的對沖煮有幫助嗎?
首先咖啡風味的主要來源是原料,其次是各種適當的沖煮條件。機器沖出來不好喝,恐怕原料的品質與不當的沖煮參數設定難辭其咎。反倒是機器只是忠實地將風味拙劣的產品與錯誤的設定,反覆「穩定」的重現而已。
延伸閱讀▶︎▶︎
超商咖啡、罐裝咖啡就不好喝?那可未必。
事先設定好數種條件,供操作者依其喜好做選擇,也是一個很好的模式。某間超商咖啡,只要選擇雙倍濃度,風味口感都還有相當水準。
五、強強聯手才是正途
實際上兩者間並非排他的性質,我在杯測師考試的同學之一,是南部一家咖啡館的店長,她們店內便使用全自動咖啡沖煮。當年只懂手工沖煮的我,不解的問她,老闆希望店長們都能有杯測師資格,但又不需要專人手沖,這樣的經營理念的核心是什麼。
她說:「專業的沖煮者不一定要什麼都自己來,能夠正確的操作機器,設定咖啡沖煮的合適參數,咖啡風味表現自然良好,出杯品質也能高度一致。沖煮的時間又能節省下來,跟客戶溝通需求,增進往來,可說是一舉數得。」
聞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早在 10年以前的咖啡經營者,竟然能有如此見識,無怪乎後來生意蒸蒸日上,分店又開了好幾家。
懂得設定適合的粉水比與研磨刻度,很便宜Kalita美式機,沖出來的咖啡也非常好喝。
六、小結
手沖機器人在一些重複並要求穩定與一致性的工作上,比人手操作可靠許多,也不會一位疲倦而失常,實際上能夠很好的補充人力的不足。並使得專業咖啡師的心力,可以投放到機械無可取代的地方。比如說評估咖啡的品質變化,客人的主觀需求,以及調整機械的參數。這些部分都是機器難以取代,且能賦予咖啡館更多溫度的地方。
各取其所長之下,兩者同時存在,實際上能為咖啡業界帶來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