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處理學生狀況的時候,我會問學生問題,和學生聊天的時候,學生找我聊天的時候,我也會問問題,順著他們講的問下去,讓學生回答,問問題這個方法還蠻有效的,可以認識學生,如果問題夠好,老師可以收集到很多訊息。
在聊天的時候,我通常不會講太多自己的事情,我比較感興趣的是【學生怎麼想】或【學生做了什麼事】,比如
甲跑來說:老師,我們家周末有出去玩喔!
師:真的?去哪裡玩?
生:去小琉球。
師:覺得小琉球好玩嗎?
生:好玩啊,我有看到海龜喔!
師:看到海龜啊,所以你們是去浮潛嗎?
生:對啊,我爸還跟海龜靠得很近喔。
師:沒有碰到吧?聽說碰到海龜要罰錢耶!
生:對啊對啊!所以我爸都不敢摸
這是簡單的閒聊例子,我不太會在跟學生的對話裡,講太多自己,除非是他們對於老師的事感興趣而提出的問題,我看到的有些老師的通病是很喜歡在課堂上講自己當年如何如何,家裡小孩如何如何,或是跟學生講話的時候說自己如何如何,可是這最多是講故事聽故事,學生在意的,應該說所有人在意的還是【自己】,只講老師自己的故事,感覺只是把聚光燈一直打在自己身上,享受被學生注視的感覺,久了,學生其實也看得出來。要用自己的經驗講故事,得是在學生真的對你的經驗感興趣的時候,講了才會有效果,用大啦叭一直放送自己的豐功偉業,學生也不是笨蛋,講多了反而成為學生議論諷刺的材料,我覺得實在沒有必要。
另一種聊天是學生來問事情,當然,這是有一定程度的信任後才會發生的事,我遇過的大部分都是人際問題上的求助,相同的原則是,我一定會先讓學生講到飽,我也會問很多問題問到飽,才會進入解決問題的討論。
比如學生說好朋友XX不理她,我會先問:是什麼狀況讓你這樣覺得?等學生描述完狀況,再跟她確認:所以你覺得她跟OO比較好,最近都不太跟你講話,是這樣嗎?確認完繼續問:那你覺得可能有什麼事情造成這個狀況嗎?有的話,學生會講出來,再幫她釐清狀況,確認內容,接下來問她:所以你希望老師怎麼協助你?你希望老師跟OO說嗎?如果希望,那你希望老師跟她說什麼?
基本上,就是問問題,釐清,確認,再問問題,再釐清,再確認的重複循環,走個幾輪下來,就大概可以弄清楚學生的想法,但這個方法的前提是,導師要能很快在腦中抓到學生講的重點,提出好的問題,而且不急著跟學生講道理,不急著評論學生講的東西,也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自己】是很少,甚至是沒有的,跟諮商用的方法其實有一點點類似,的確,開頭要花很多問問題和確認的時間,但我覺得這樣比較能減少學生聽到老師說教的防衛心理,也比較能有效解決學生的問題,因為我沒有要說教,沒有要學生聽我說,都是我在聽學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