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常說:「好漢不提當年勇」,但隨著年紀漸長,我們會發現,想當個好漢還真的很不容易,就算沒有在別人面前細說過往,也偶爾會在心中緬懷,過去的那些光輝時刻,而越常這樣做的人,往往也對未來越悲觀,潛意識中認為巔峰已經過去,明天再怎麼樣也不可能更好。
若你也認為自己「曾經」成功過,那這本書真是再適合你不過。
於1989年出版的《與成功有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得到廣大讀者的迴響,也讓作者Stephen R. Covey聲名大噪,後續出版的一系列書籍,奠定了他在管理學的崇高地位。他的理念被廣為引用與傳頌,就算沒有讀過他的著作,也一定曾在其他作品或課程接觸到部分內容。雖然他生涯晚期罹患失智,並在一次電動單車事故中遭受重大外傷,最後於2012年辭世,但他在人生的最後想傳達的理念,仍藉由大女兒Cynthia Covey Haller接力完成,終於在2022年9月出版告別作《Live life in Crescendo》,這本中譯版則於今年上市。
「Crescendo」在音樂中代表”漸強”,能量、音量、氣勢都要逐漸上升。
Covey想用這樣的概念告訴我們,要保有「向上心態」,要相信人生的價值與影響力,真的可以長期向上,而不是只能逐漸凋零。
面對中年掙扎,我們能怎麼做?
很多事業有成,收入豐碩的中年人,家庭關係都乏善可陳。撇除原本就打算單身的人不談,那些結婚生子的人,應該很少人一開始就抱持著要搞砸家庭的意圖,但他們卻都這麼做了。因為很多時候他們沒搞清楚什麼是「要事第一」,或者說是,他們從頭到尾就搞錯了人生的要事究竟是什麼。
不要等到生命的最後,才認清妻離子散的人生,說什麼也稱不上成功,盡早將焦點挪回重要的人事物,花心思陪伴,修補關係。沒有成家的人,也不須煩惱能為誰付出,親戚、鄰居、工作上的後輩、或是原本素不相識,但只有你最能幫助他的人。
登上了成功的巔峰,下一層階梯在哪裡?
白手起家的奧地利成功企業家Karl Rabeder坐擁億萬財富,過著衣食無缺、暢玩滑翔翼的奢華生活,他雖然年復一年地越來越富有,心靈卻越來越空虛,數次出入非洲及南美,見過真正的貧窮以後,他決定出售奢華別墅及農舍、數架滑翔翼、高級房車,斥資破億台幣成立微貸款慈善組織給中南美洲的小家庭,讓無數人能做小生意,養家糊口又保有自尊。曾經擁有一切的他,發現自己「一無所有」反而更快樂,汲汲營營二十五年才了解,原來真正的快樂不是累積財富,而是幫助別人創造財富。
即使有些行業的成功,不見得能賺大錢,依然能做其他形式的付出。在一個領域達到巔峰的人,擁有超乎想像的對人影響力,試著想想,如果Lebron James對你說:「你籃球天分很棒」,絕對會被說服,且會為了打進NBA努力不懈。
助人成長三個原則:以身作則、真心待人、用正確的方式教導。
我們都知道想改變一個人很難,但若自己為他人所景仰,那對方自然會想成為我的模樣,這就是以身作則的力量。職場上爾虞我詐,有時候善意的叮嚀,也會被猜疑是不是心懷不軌,持續地真心待人,對方遲早會發現,你是真的為他著想的那個人,之後的建議也都能很容易被接受。至於教導他人的技巧,則需要多方涉獵及持續不斷的練習,才能有精熟的那一天。
人生的下半場,可以有新的開始
許多人的退休夢想,不外乎是睡到自然醒、悠哉地無所事事、或是天天打高爾夫、啟程環遊世界。但我們有沒有問過,已經到了這個階段的人們,真的還是冀望這樣的生活嗎?如此過日子的時候,真的幸福嗎?書中的例子顯然給出否定的答案。
柯維說:「我無法想像為什麼有些人寧願做這些事情,而不是善用自己累積一生的智慧與能力,造福子孫與後輩。」
許多人到了人生下半場,擁有的是更豐富的智慧、更廣的人脈、更充沛的財力、更寬裕的時間。在最有本錢能夠幫助他人和社會的時期,有什麼理由不試著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呢?藝術工作者可以舉辦公益展覽或表演,技術工作者能夠無私地辦課程教導大眾,教育工作者可以在資源匱乏的地方貢獻所長,醫師能到任何有需求的地區義診,真的沒有想法也能嘗試去不同單位做志工,每個年長者都可能是某些人很棒的導師。研究也指出從事服務工作,能讓人活得更年輕、更長久,我們為什麼還要找藉口,讓自己錯過繼續向上的機會?
總結來說,這最後的一堂課,並不是典型的成功學書籍,對於太年輕的讀者,可能還不會有很深的感觸,但對於中年以後的人來說,它相當鼓舞人心,能幫助人打開被自己封閉的視野。人生確實可以持續向上,試著別再回憶當年,開始想像、實踐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