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纏者退散!讀諮商心理師的《癡迷》後,我的人際界線設定課題

陶曉嫚
發佈於嫚速報 個房間
2023/07/0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過糾纏不休的執迷者?或是耳聞親友有類似的遭遇?
執迷者糾纏著「目標」,他們的出發點是愛慕、喜歡、友好、欣賞、崇拜等理應是正向的情感,但卻完全不顧目標的觀感和界線,在無法得到他們期待的回應後,他們的行為變本加厲,不是更賣力付出獻殷勤,用更越界的方式要目標「體悟他們的好」;要不就採取各種精神或物理上的攻擊打壓目標,試圖摧毀目標的防線,令目標徹底「按照他們的劇本生活」……
目標越拒絕和逃離,執迷者的言行便越瘋狂,什麼都做了,就是沒有要「停」,而且他們堅持這種揉雜痛苦、焦慮、混亂、羞辱、嫉妒和占有欲的瘋狂,這就是他們的人生意義。
如此恐怖的狀態並非只有毀滅一途,知名心理諮商師Susan Forward在她的著作《癡迷》(Obsessive Love: When It Hurts Too Much to Let Go)中點出,只要執迷者有足夠的病識感,願意感變,他們和被糾纏的目標都有辦法回到正軌。
破壞簡單、修復艱難,被執迷者糾纏後要怎麼辦?有辦法恢復正常嗎?

「管不住自己」是一種誘人的逃避:不用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十八歲升上大學以來,我不止一次被執迷者鎖定,他們的生理性別、性向、性格、接近我的原始目的都不同,無法以外顯標籤判定「這個人會糾纏騷擾」。踏入職場後,我以記者和文字工作者的身分在社會上公開活動,與人社交和深度交流是絕對必須,我不可能為了避免被糾纏便隱居起來生人勿近,而且網路時代每個人都掛在社群上,糾纏騷擾已不限於跑去當事人常出入的地域尾隨盯哨手來腳來,用數位工具不斷干擾當事人的生活已成為當代「顯學」。
不管是哪一種手段,把時間花在執迷糾纏的人,他們的人生猶如巨大的黑洞,於是去拉扯別人來填補空虛,他們常宣稱「我管不住自己」。對此,Susan給予了重要提醒:
認為自己管不住自己只是一種誘人的逃避方式,在這種藉口的掩護下,你以為不必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在這個逃避的過程中,你丟棄了自尊、自信、快樂,以及發展一段健康感情的可能性。
有執迷傾向的人會「逃避為自己負責」,這是很重要的線索,我閱讀著諮商師Susan的案例分析,也思索人生路上遇到的一些不願意為自我負責的人,發現他們常有以下的外顯行為:
  • 不尊重他人的界線
拒絕是一種表達自我、劃出界線的方式,一般人即使不喜歡被拒絕,覺得遺憾不甘心,也會承認別人有說不的權利。畢竟人的出身背景、成長經驗不同,對不同議題有不同的感受和觀點。
但對於執迷者們,無論你是猶疑,委婉或是堅定地表達「不要」,他們都像沒聽到,就是要你立刻馬上按照他們的意思辦事。
他們或義正嚴詞、或強詞奪理,或耍賴裝可憐,攻擊你的界線是錯誤的、不正常的--他們拿自己的框架把你砸得頭破血流,想盡辦法「模糊界線」,不在乎甚至樂見彼此的人格被綑綁得扭曲變形。
  • 好批評又期待己願他力
執迷者會透過嚴厲的批評來塑造敵手,並宣稱「聽他的話打倒或防禦這個壞蛋」是你責無旁貸的任務,他則待在舒適的位置指導你「再努力一點」
這個敵手可以是會影響你決策、給予你重要社會支持的對象,因為執迷者認為「全世界值得你關注的只有他」;也可以是「不夠愛他、不夠為他著想」的你,他會批評你有太多壞習慣,必須徹底改變、放棄自己的界限來成為「(他)理想的人」;有時敵手是一到多個族群、場域甚至是某種文化現象,執迷者控訴「那些危險敗德的人事物會把我們生吞活剝」,地球上沒有地方是安全的,除了守在他身邊、遵照他的意思行動。
  • 強烈的自我被害者認知
如果管不住自己「不是我的錯」,那是誰的錯?父母家庭、師長同學、朋友戀人、上司同事下屬、公眾人物KOL、酒精藥物成癮物質、大環境大時代大宇宙……總之千錯萬錯,都是外部問題令他們身不由己、才會做出那些越界的行為,而且不斷重複。
執迷者會把身為行為主體的自己無力化,自居被害者,藉口「我很慘,所以不能怪我執迷」,甚至把指出他們問題的人全扣上「加害者、共犯」的帽子
跟執迷者糾纏下去,人會越來越負能量

三個假設性問題,協助自己設定明確的人際界線

很少人會在第一次見面,就把上述「不為自己負責」的特質展露個徹底,當我們發現有異樣時,通常都已經交流一段時間、建立了某種社會關係。
如果因為上下權力關係、金錢交易關係無法避免與此人相處,盡可能做到公私分明,並觀察誰是環境中可以諮詢、求助的對象,告知信任的重要關係人你身邊有執迷傾向的人,需要保持警覺。除了堅持自己的界線,如果狀況越來越不妙,必須有退場機制。
至於人際關係的界線要怎麼畫?必須從認識自己開始。認識自己是一個複雜又龐大的課題,如果不知道從何開始,我從《癡迷》書中擷取出幾個思考點:
Q1:你認為充滿爆點且戲劇化的經驗才算生活嗎?
電影、電視、廣告、流行歌曲合謀說服我們:愛情一定要轟轟烈烈、死去活來,否則就不是真愛。
換到愛情之外的人際關係也說得通,跟執迷者糾纏時情緒必然會大起大落,令人產生置身戲劇大冒險的幻覺,但冷卻下來後,便會驚覺現實沒有起色,是持續不斷探底,而大家常低估從深淵爬回地表所消耗的時間與力氣。
做該做的事、平安健康地吃喝拉撒睡……這種日常看似無聊,實則要長期認真努力來維持,練習去感受平淡中的深刻學問,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
Q2:聖母或救世主的角色令你嚮往嗎?
幫助他人會讓人的自我價值感提升,能翻轉他人的人生可謂是奇蹟,「聖母、救世主」則是力量、崇高、美德、慈悲的綜合體,是人們最渴望的,唯美浪漫的存在。
但人不是神,若沒丈量清楚自己的能耐、堅持住底線,很容易吸引到爛咖,而且越被爛咖糾纏,越容易把對方的問題攬到自己頭上--
「救世主情結」執迷者的日常生活,就是處理對方製造的各種問題。這些悲天憫人的執迷者相信,一旦解決了這些問題,兩人之間就再無障礙,從此就能過著夢寐以求的美好生活。
「救世主情結」的執迷者常常和「反社會人格」的人渣糾纏在一起,因為「救世主」是給予者,而反社會人格者正好是掠食者。
'Q3:你有明確的查核點,來定義關係的親疏遠近嗎?
遇到一見如故、一見傾心的人像中樂透,也要提醒自己:無論是怎樣的關係,太快推進是有風險的,多花一點時間理解彼此的三觀。
大部分執迷者採用「理想化」的方式,以偏概全,隱瞞戀人的缺點。但「救世主情結」執迷者明明很清楚對方的缺點或糟糕的生活方式,也義無反顧。
有一些社會歷練後,我學到做人做事要留點轉圜的餘地,所以不會把自己的底線直接亮出來,與人接觸時也會避免直踩底線的行為,於是設定查核點很重要,循序漸進加深關係,對方沒進一步的意思或是踩線越界,也可以退回安全距離。
例如我跟一個人見面會打招呼、互相送禮,聊過許多話題,不過這些交流止於資訊和物質交換,沒有涉及或揭露彼此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我就會傾向稱呼對方是「熟人」而非「朋友」。

面對執迷者,請克制一再解釋的衝動

如果界線畫了,也和越界的執迷者溝通過了,對方依舊糾纏不休,那該怎麼辦才好?
除了求助親友和專業,打113通報社工、110報警,也請克制「解釋」的衝動:
執迷者相信他們瞭解你甚於你瞭解自己,所以如果你試圖去解釋自己的立場,那就完了,你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相反地,你只需清晰、明確地說出你想要的,以及如果對方不願意,你將怎麼做。
解釋或許能讓你感覺自己不那麼殘忍,但往往會讓情況變得更棘手。過多的解釋給了執迷戀人一絲希望,以為跟你還有商量的餘地。只要你還願意說話,執迷者是不會放棄爭取的。
設法與執迷者切斷關係的當下,一定一肚子苦水,怨嘆自己怎麼這麼倒楣,恨不得親友與不認識的網友一起來公審罵爆這死纏爛打的討厭鬼。現代的社群網路很容易號召公審,公審涵蓋了自己的「解釋」,還充滿復仇的力量,光是想像就讓人腎上腺素噴發。
但值得注意的是,執迷者的空虛是無底洞,沒有人生目標,於是依附著他人,即使這段關係已經損壞腐爛他們都不放手。衝突會讓執迷者認為他跟你還有連結,而且他們的糾纏行為早已證明:你抓狂,他們可以比你更瘋狂。
在互相傷害後,其實無論怎麼修復,都很難「回到傷害發生之前」。不想陪葬自己的人生,不讓執迷者稱心如意的辦法,就是先不要爭那一時爽,打造一個沒有他們的環境,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247會員
214內容數
麟左馬,旅美台灣小說家,主要寫科幻跟推理。 通常以探戈DJ和製鞋業者的身份出現,身兼舞棍。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