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的原則與圓融是否能同時達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對於剛進入職場的新鮮人來說,原則是很難拿捏的,因為我們不太知道自己無法完全融入職場,是否是因為自身夾帶的缺點,還是因為時間的問題。

職場的原則與圓融是否能同時達成?

職場的原則與圓融是否能同時達成?

一開始我進入職場時,我也覺得跟職場格格不入,因為我意外地進到這個行業比較沒什麼人在做的方向,也就是現場的監造。因為在學校的時候,學的基本上都是理論的科目,但真的到現場第一線實戰的時候,發現自己有很多的能力都沒有。

就算我學了很多東西,看了很多的書,但是卻對於工作暫時還沒有幫助,我對這個行業的理解度太低,甚至連綁鋼筋、釘模板的師傅都不如,所以其實是很挫折的。

這時候根本沒辦法確定自己無法完全融入,是因為自己交朋友的方式有問題,還是只是需要一些時間。想當然我會想要去討好一些經驗比較豐富的人,但這卻違反了我的個性,我的個性比較是以結果為導向,這些討好的事情完全不是我的專長,但是我還是有試著去做看看,做了一段時間後終於還是放棄了,我還是在自己的專業上面不斷精進就好。

一段時間之後我發現,我已經可以照著我原來的個性做事了。雖然我的個性有一些缺陷,或許還可以更好,但是我應該還是要照著自己的原則做事,因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強迫改變自己基本上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或許短時間可以偽裝一下,但是骨子裡卻沒辦法真正這麼想。

所以我們其實不太能夠反著自己的本性來做事情,我嘗試過很多可以刻意與人拉進關係的方法,雖然這些方法是真的能夠幫助自己建立關係的,但是我發現到一個問題,就是這些方法不是對每一個人都有效果,還是要需要碰到跟我聊得來的人才能夠使用,不是所有的人都適用的。我碰到有些人一下就熟了,然後可以一直聊很久的時間,但是有些人卻是聊一下就乾掉了,因為我自認自己不是句點王,其實還算是一個可以聊天的人,但是遇到有些人就聊不起來。所以我就慢慢清楚,在交朋友這件事上面,就是有些人天生頻率跟你不一樣,不能夠強求。

我看過很多人的態度很強硬,因為想要壓過別人。或許他的能力真的很好,但是這對於職場的長期發展,跟個人身心的發展,長久以來就不是很好。當然改變的做法也不是要完全改變自己的性格,而是要在自己的性格上面加上一點軟性的成份,也就是進步的方向不是要你成為另外一個人,而是要成為2.0版的自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hiao-avatar-img
2023/08/05
我也有同樣的感受,認同你
avatar-img
破除職場迷思及提升個人價值
102會員
243內容數
這個專題是專門寫給剛進入職場的新人看的,剛進入職場懵懵懂懂的,搞不清楚該學習那些技能嗎?是不是常常跟同事相處不順利?常常無法達到主管的期待?沒關係,這個專題都有解答。 你可以在這個沙龍發文討論以及交流。
2025/03/19
如果你是一個剛剛創業或是一個新的部門的經理,最容易讓你遇到困難的事情應該就是班底的培養 請人是需要成本的,如果沒有妥善安排以及培養,請人就會造成自己的負擔,除了請到適當的人之外,人才的養成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一個新人要能發揮價值,需要至少達到以下一項門檻,能夠做符合他薪水的案件量,或是能夠處理
Thumbnail
2025/03/19
如果你是一個剛剛創業或是一個新的部門的經理,最容易讓你遇到困難的事情應該就是班底的培養 請人是需要成本的,如果沒有妥善安排以及培養,請人就會造成自己的負擔,除了請到適當的人之外,人才的養成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一個新人要能發揮價值,需要至少達到以下一項門檻,能夠做符合他薪水的案件量,或是能夠處理
Thumbnail
2025/03/18
疫情之後,很多人都已經接受了遠端工作的模式,本來大家都覺得遠端工作或是會議沒有成效,於是不敢嘗試。但在疫情時,所有人都被逼迫著要遠端處理事情。 我覺得如果都要見面討論事情的話,在現代社會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就目前我的工作來說,案件分布在中南部地區還有東部,不太可能以到處跑的方式來管理各個工作。
Thumbnail
2025/03/18
疫情之後,很多人都已經接受了遠端工作的模式,本來大家都覺得遠端工作或是會議沒有成效,於是不敢嘗試。但在疫情時,所有人都被逼迫著要遠端處理事情。 我覺得如果都要見面討論事情的話,在現代社會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就目前我的工作來說,案件分布在中南部地區還有東部,不太可能以到處跑的方式來管理各個工作。
Thumbnail
2024/04/14
在職場中,被當作是一個自動自發的人其實很重要,因為我們應該都不想要每天被老闆盯著,那是上班時最痛苦的感覺,如果沒有了這種討厭的感覺,或許上班會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很多人覺得自己很主動做事情,但卻只是自以為而已,做的事情沒有在老闆畫的重點上。所以應該要適時地表現出我們有抓到重點,讓老闆知道自己很自
Thumbnail
2024/04/14
在職場中,被當作是一個自動自發的人其實很重要,因為我們應該都不想要每天被老闆盯著,那是上班時最痛苦的感覺,如果沒有了這種討厭的感覺,或許上班會變成一件有趣的事情。 很多人覺得自己很主動做事情,但卻只是自以為而已,做的事情沒有在老闆畫的重點上。所以應該要適時地表現出我們有抓到重點,讓老闆知道自己很自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對於剛進入職場的新鮮人來說,原則是很難拿捏的,因為我們不太知道自己無法完全融入職場,是否是因為自身夾帶的缺點,還是因為時間的問題。 一開始我進入職場時,我也覺得跟職場格格不入,因為我意外地進到這個行業比較沒什麼人在做的方向,也就是現場的監造。因為在學校的時候,學的基本上都是理論的科目,但真的到現場第
Thumbnail
對於剛進入職場的新鮮人來說,原則是很難拿捏的,因為我們不太知道自己無法完全融入職場,是否是因為自身夾帶的缺點,還是因為時間的問題。 一開始我進入職場時,我也覺得跟職場格格不入,因為我意外地進到這個行業比較沒什麼人在做的方向,也就是現場的監造。因為在學校的時候,學的基本上都是理論的科目,但真的到現場第
Thumbnail
我最近才體悟到,原來職場中人設這件事情是存在的。也就是說,你一開始怎麼設定自己的形象就會決定日後職涯的發展。 通常我們都會率性而為,就是如果我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我在職場上面就是凡是都要檢查跟確認,如果我是一個大剌剌的人,那我在職場上面就是凡事都無所謂。但是這樣率性而為的結果,將會導致你做事的效率大
Thumbnail
我最近才體悟到,原來職場中人設這件事情是存在的。也就是說,你一開始怎麼設定自己的形象就會決定日後職涯的發展。 通常我們都會率性而為,就是如果我是一個謹小慎微的人,我在職場上面就是凡是都要檢查跟確認,如果我是一個大剌剌的人,那我在職場上面就是凡事都無所謂。但是這樣率性而為的結果,將會導致你做事的效率大
Thumbnail
這些也不是想特別給誰看,我想自己看得清楚更加重要!
Thumbnail
這些也不是想特別給誰看,我想自己看得清楚更加重要!
Thumbnail
等要進入職場才開始準備?勢必是錯誤的。 等到時候再準備,容易「輸在起跑點」,起跑點可能剛進公司就被上司與同事打壓覺得你沒有實力、難登大雅之堂,更慘的情況是連還沒開始面試,履歷就被刷掉了。 職場與學校的差別 得知終點其實是看得到的,付出努力就有可能會得到! 證明是一個過程 職場處事觀念:「停看聽」
Thumbnail
等要進入職場才開始準備?勢必是錯誤的。 等到時候再準備,容易「輸在起跑點」,起跑點可能剛進公司就被上司與同事打壓覺得你沒有實力、難登大雅之堂,更慘的情況是連還沒開始面試,履歷就被刷掉了。 職場與學校的差別 得知終點其實是看得到的,付出努力就有可能會得到! 證明是一個過程 職場處事觀念:「停看聽」
Thumbnail
在公司或是產線,被公司指派調動,其實你都不能有太多的情緒... 反應,只有兩種,就是一種發洩後,還是要做... 另一種,是自己受不了,只好說bye bye.... 朋友對我說一句話,當你不覺得『不要臉、不尷尬』,『尷尬』就是別人了.... 沒想到自己如此的渺小.... 太多事無法掌握了...
Thumbnail
在公司或是產線,被公司指派調動,其實你都不能有太多的情緒... 反應,只有兩種,就是一種發洩後,還是要做... 另一種,是自己受不了,只好說bye bye.... 朋友對我說一句話,當你不覺得『不要臉、不尷尬』,『尷尬』就是別人了.... 沒想到自己如此的渺小.... 太多事無法掌握了...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在職場上被評為不適任,當事者可能很容易依據自己的職種,判斷自己是硬技能(專業知識)不適任。例如工作速度過慢、產業知識不深、產出品質不夠好...等等。但就我自己所看到的,硬技能不足,通常不會直接導致合作關係結束。重要的是,雙方事前也沒有想清楚自己要什麼。
Thumbnail
如果一個人在職場上被評為不適任,當事者可能很容易依據自己的職種,判斷自己是硬技能(專業知識)不適任。例如工作速度過慢、產業知識不深、產出品質不夠好...等等。但就我自己所看到的,硬技能不足,通常不會直接導致合作關係結束。重要的是,雙方事前也沒有想清楚自己要什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