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在職場上被評為不適任,當事者可能很容易依據自己的職種,判斷自己是硬技能(專業知識)不適任。例如工作速度過慢、產業知識不深、產出品質不夠好...等等。
但就我自己所看到的,硬技能不足,通常不會直接導致合作關係結束。硬技能的特點是與經驗有關,可靠時間或經手業務量來改善。只要願意下苦功,就一定能看到有成長,大部分的情況來說,努力就好。如果努力了卻沒有看到相應成長,那也可以繼續透過調整學習方式,或是依據他在努力過程中展現的其他優勢,調整他去做他適合發揮的職務,此路不通就換路行。(但若組織內沒有適合的道路,則另當別論)。例如業務技巧不足的同仁,但他在提案給客戶時,準備是最周全謹慎的,那麼多讓他發揮他擅長的部分,可以做到知人善任。
而軟技能不足帶來的傷害較難忽略,影響範圍也大。就我所知,許多僱主選擇終止合作關係的案例,多是出在軟技能。軟技能的傷害有時很大,大到就算該員硬實力超級強悍無人能取代,也不得不走向分手一途。
軟技能是指積極性、溝通能力、同理心、細心、耐心等特質。雖然在招聘時,職務需求上就會羅列相關要求,但是「自我認知」與「實際表現」大相徑庭的案例很多。面試本身更是自我推銷的場合,因為時間有限,大家想問的都差不多,坊間也有很多面試教練,短處可以經過事前練習來包裝。
軟技能不足帶來最大的影響是整體性的。常見會對以下二項造成重大影響:
- 團隊氣氛:如果團隊內有積極的人才,會造成連動效應,容易打造積極的團隊。反之,如果存在消極的成員,也容易讓積極成員不滿、洩氣,讓整個團隊士氣下降。
- 工作效率:一個人的軟技能不足也會影響其他人的工作效率。舉例來說,如果團隊內有人較為情緒化,那麼就會造成其他成員工作時的痛苦,無法專心發揮所長,產出品質也會低落。尤有甚者,造成人員流動。對員工來說,就會產生綜合性的「工作環境不好」體驗。影響難以估計。
不過,個人也覺得,若因軟技能而不得不結束跟一位員工 / 一間公司的合作,也未必要感到沮喪。這時候,反而要靜下心來「多認識自己一點」。
對公司來說,多認識自己一點的意義是:「我現在 / 未來要做的 business,應該找怎樣的員工最合適?」如果是起飛中的公司,那麼擁有敢衝特質的人在「這個階段」會最受青睞。我特別標注「這個階段」,是因為在這個時空環境下,公司優先聘用敢衝敢闖的人是適合的,但聘任保守穩健的人就不對嗎?也不能這樣看。如果今天公司的狀況已經進入守城的重要性大於開拓,那麼用人策略就會完全不同。聘任方得先想好本次招募是要補足組織的什麼地方,否則,就很有可能是一段沒有結果的愛情。而雖然當初聘任的只是一人,但讓對方離開時,動搖的會是整個團隊。
對個人來說,多認識自己一點的意義是「我知道我在哪個環境裡會最如魚得水」。如果你喜歡穩健、作息固定、朝九晚五,那麼就應該選擇需要此種人才的公司。如果硬去挑選頻率和文化與自己所求不同的公司,未來進去想必磨合也很痛苦。
職場關係說到底跟其他人際關係的本質,如果撇開付出薪資 / 收穫成果的對價關係,並無二致。求職最重要的是選擇適合自己的舞台,薪資和工作內容雖是一部分,但工作環境與氛圍等、文化與個人需求差異上造成的齟齬,往往是左右組織生產力的重要因素。
僅以此文總結近來對軟技能的感想。
Hi 我是 Sho。 原生數位行銷人,擅長品牌行銷、行銷策略,也是喜愛各種文字創作的說書人。想認識更多我的事,請參考
個人網站如您在閱讀中產生任何想法或發現,也歡迎
填寫問卷把意見回饋給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