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宗慘劇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昨日看了一宗本地新聞,雖然事不關己,但真的非常難過。一名五十多歲女子涉嫌把安眠藥和毒品混在食物中,與女兒一同進食,導致其十四歲女兒死亡,女子被發現時身體非常虛弱。警方在現場沒有發現打鬥痕跡,但檢得多封遺書。

我們都不知道這家人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不過這類既是自殺也是謀殺的案件,總是讓人感到痛心,即使我不忍閱讀當中的細節,也感受到慘烈和冷血。印象中過去半年多了很多人自尋短見,幾乎每週都有這類新聞,雖然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但在澳門生活的節奏緊張、壓力大,社會整體對精神困擾認知不足、關注有限,都是不爭的事實。

涉及人命傷亡的悲劇真是一宗都嫌多,平時發生這種事時,社會討論的焦點不外乎多關心,增資源,推廣生命教育之類,但除了這些老生常談之外,如何紓解民困,增加大家對生活的信心和幸福感,切切實實改善社會氣氛,其實也是很值得正視的問題。

當然更重要的是跳出呼籲與口號的框框,提出明確的防治對策,以科學的方式處理當前的困局。

avatar-img
17會員
10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寂然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早前《明報》副刊一個談論電影的專欄,突然刊出一篇關於精神病患者的文章,內容偏頗,很不恰當。事後該報總編輯發聲明道歉,披露該專欄是由某電影團體的三名成員共用一個筆名供稿,據這三名人士表示,那篇有問題的文章是由實習生所寫,不是出自他們手筆。那篇文章在報紙的網站已被抽起,相關專欄亦已終止。
以前我從未查考兩人拆夥的原因,還猜想兩人是地位過於懸殊而不和,直到現在看了這紀錄片,才明白Andrew Ridgeley 的作用與當時的分工,兩人作出解散的決定其實可以理解成一個手足情深的感人故事。
當這些人記性轉差,因失憶而產生的混亂便會顯得特別嚴重,有時甚至衍生出無聊的恩怨,令人哭笑不得。
昆德拉的高明之處是藉著角色的命運表達出深刻的哲學思辯,他筆下的知識分子也許一直都要面對所謂完美的政治體制對人類追成的困擾,最初是一些有識之士想建立烏托邦社會,但這些前衛的想法往往又令他們及其同胞飽受折磨。
我當然知道在小城生活總有一些情境是需要蹉跎歲月,只希望蹉跎也要有蹉跎得有價值,最好不要為了沒結果的事消磨彼此的人生和意志。
Threads誕生那一天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出於好奇,當日傍晚就開始使用了,成為全球第26505254名加入的人,幾日之後,已有接近1億名用戶註冊,增長速度的確很驚人。
早前《明報》副刊一個談論電影的專欄,突然刊出一篇關於精神病患者的文章,內容偏頗,很不恰當。事後該報總編輯發聲明道歉,披露該專欄是由某電影團體的三名成員共用一個筆名供稿,據這三名人士表示,那篇有問題的文章是由實習生所寫,不是出自他們手筆。那篇文章在報紙的網站已被抽起,相關專欄亦已終止。
以前我從未查考兩人拆夥的原因,還猜想兩人是地位過於懸殊而不和,直到現在看了這紀錄片,才明白Andrew Ridgeley 的作用與當時的分工,兩人作出解散的決定其實可以理解成一個手足情深的感人故事。
當這些人記性轉差,因失憶而產生的混亂便會顯得特別嚴重,有時甚至衍生出無聊的恩怨,令人哭笑不得。
昆德拉的高明之處是藉著角色的命運表達出深刻的哲學思辯,他筆下的知識分子也許一直都要面對所謂完美的政治體制對人類追成的困擾,最初是一些有識之士想建立烏托邦社會,但這些前衛的想法往往又令他們及其同胞飽受折磨。
我當然知道在小城生活總有一些情境是需要蹉跎歲月,只希望蹉跎也要有蹉跎得有價值,最好不要為了沒結果的事消磨彼此的人生和意志。
Threads誕生那一天我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出於好奇,當日傍晚就開始使用了,成為全球第26505254名加入的人,幾日之後,已有接近1億名用戶註冊,增長速度的確很驚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終於在倒數第二天晚上 她媽媽才和我說 她大女兒在上學期某天晚上念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給她聽 內容是,她準備好如何自殺了 跳樓死相太慘, 所以她已經開始作計畫要如何蒐集安眠藥,如何美美的死去....
Thumbnail
《雙面女弒親案》,昭顯並非親子關係的危險及脆弱,當然也無關乎疾患或人的先天道德或屬性。那只是一個這方逼迫,那方反抗無能,雙方都被倫理及情感束縛,最終以解放惡意鑄成的悲劇。
那個新聞我也覺得很可怕,之前香港也試過兩名少女在商場被砍死,好慘,但斬人的人是當下瘋了失去理智,兩邊都是慘的。一想到一些無辜的市民無端端遭遇這些不幸,我就會覺得是前世因果,嘗試去理解事件為何會發生。宗教其實也是思緒的出口。 你有沒有想過突然遇上交通意外,或被人斬死,你剩下的是什麼。 我現在如果死
Thumbnail
記錄於2023/12/28 早晨用餐時 新聞播報著,這幾天那個讓人難過的消息-《國中生被同齡人砍殺而亡》,最新資訊是該加害者是吸毒者,他的社交平台上,有他磨K粉的影片。 一個跟囡同年紀的生命就這樣消逝了,令人難過;而另一個同齡吸毒、兇殘殺人的少年,則是讓人扼腕嘆息:這世道到底怎麼了?
Thumbnail
最近又發生了兇殘的虐童事件。為什麼大部分的人會對虐童事件有這麼大的情緒波動?我想因為或多或少,我們都代入了自己童年裡不愉快的經驗。所以聽到這種事件或是看到相關畫面,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小孩,會不由自主地把曾經受過的委屈從埋好的地方又挖出來過一遍。 我相信虐童事件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只是大多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Thumbnail
也沒有比親眼目睹母親遭人殺害,更驚悚的事, 更可怕的行兇的人是自己父親,這一幕絕對是一生一世也擺脫不了的夢魘。 法國作家菲利普.貝松的新書《這不是社會新聞》講的正是這樣事件。 故事採用第一人稱,講述者是十九歲少年, 有一晚他接到十三歲的妹妹蕾雅打來的電話:劈頭就說:「爸爸剛剛殺了媽媽。」
Thumbnail
「本文章恐會引起部分人不適,請斟酌觀看;此外本文不批評自殺,但也不鼓勵此行為。若有心理相關需求,建議先洽專業人士協助。」 當事人背景 以目前各家的新聞報導來看是當事人的狀況是 1.有憂鬱症,剛看診完之後失聯 2.被學校列為輔導個案 3.似乎有遭父親辱罵(為尊重當事人故不放截圖)
我突然發現,我的許多負面知識,都是從以前的新聞報導裡面學到的! 小時候,好像是雲林還是嘉義吧,有位婦人用農藥毒死了先生。 整篇報導很詳細的寫出,她是如何把農藥再精煉、濃縮。如何用菜色遮掩住農藥的味道。如果不是法醫覺得有問題,她可能就沒事了! 本來就是個地方新聞,為何變成全國性的案件?因為記者在
輕生 ㄧ則在高雄ㄧ家五口因經濟壓力選擇輕生的小新聞,僅ㄧ天的報導就戛然而止,這社會的冷漠可見一斑,為往生者致哀,是人之常情,而生老病死乃生命循環自自然然,這種家庭悲劇除致以哀悼外,應該有值得深思的吧! 年輕的夫妻究竟是已到什麼境地,絕望的攜子共赴黃泉,他們曾經求助過嗎?親人無力相助嗎?學校`同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終於在倒數第二天晚上 她媽媽才和我說 她大女兒在上學期某天晚上念了一篇自己寫的文章給她聽 內容是,她準備好如何自殺了 跳樓死相太慘, 所以她已經開始作計畫要如何蒐集安眠藥,如何美美的死去....
Thumbnail
《雙面女弒親案》,昭顯並非親子關係的危險及脆弱,當然也無關乎疾患或人的先天道德或屬性。那只是一個這方逼迫,那方反抗無能,雙方都被倫理及情感束縛,最終以解放惡意鑄成的悲劇。
那個新聞我也覺得很可怕,之前香港也試過兩名少女在商場被砍死,好慘,但斬人的人是當下瘋了失去理智,兩邊都是慘的。一想到一些無辜的市民無端端遭遇這些不幸,我就會覺得是前世因果,嘗試去理解事件為何會發生。宗教其實也是思緒的出口。 你有沒有想過突然遇上交通意外,或被人斬死,你剩下的是什麼。 我現在如果死
Thumbnail
記錄於2023/12/28 早晨用餐時 新聞播報著,這幾天那個讓人難過的消息-《國中生被同齡人砍殺而亡》,最新資訊是該加害者是吸毒者,他的社交平台上,有他磨K粉的影片。 一個跟囡同年紀的生命就這樣消逝了,令人難過;而另一個同齡吸毒、兇殘殺人的少年,則是讓人扼腕嘆息:這世道到底怎麼了?
Thumbnail
最近又發生了兇殘的虐童事件。為什麼大部分的人會對虐童事件有這麼大的情緒波動?我想因為或多或少,我們都代入了自己童年裡不愉快的經驗。所以聽到這種事件或是看到相關畫面,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小孩,會不由自主地把曾經受過的委屈從埋好的地方又挖出來過一遍。 我相信虐童事件其實一直都在我們身邊,只是大多
Thumbnail
又是一則因長期照顧而殺人的新聞,而「兇手」與「受害者」的關係是家人。近年來類似的報導愈趨頻繁,同時我也觀察到一個令人困惑的現象:每當在Facebook首頁看到媒體發布這類型社會案件的報導時,貼文底下常會看見「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留言,而附和者之多——不論是留言或按讚數——讓這些留言排序往上衝。
Thumbnail
也沒有比親眼目睹母親遭人殺害,更驚悚的事, 更可怕的行兇的人是自己父親,這一幕絕對是一生一世也擺脫不了的夢魘。 法國作家菲利普.貝松的新書《這不是社會新聞》講的正是這樣事件。 故事採用第一人稱,講述者是十九歲少年, 有一晚他接到十三歲的妹妹蕾雅打來的電話:劈頭就說:「爸爸剛剛殺了媽媽。」
Thumbnail
「本文章恐會引起部分人不適,請斟酌觀看;此外本文不批評自殺,但也不鼓勵此行為。若有心理相關需求,建議先洽專業人士協助。」 當事人背景 以目前各家的新聞報導來看是當事人的狀況是 1.有憂鬱症,剛看診完之後失聯 2.被學校列為輔導個案 3.似乎有遭父親辱罵(為尊重當事人故不放截圖)
我突然發現,我的許多負面知識,都是從以前的新聞報導裡面學到的! 小時候,好像是雲林還是嘉義吧,有位婦人用農藥毒死了先生。 整篇報導很詳細的寫出,她是如何把農藥再精煉、濃縮。如何用菜色遮掩住農藥的味道。如果不是法醫覺得有問題,她可能就沒事了! 本來就是個地方新聞,為何變成全國性的案件?因為記者在
輕生 ㄧ則在高雄ㄧ家五口因經濟壓力選擇輕生的小新聞,僅ㄧ天的報導就戛然而止,這社會的冷漠可見一斑,為往生者致哀,是人之常情,而生老病死乃生命循環自自然然,這種家庭悲劇除致以哀悼外,應該有值得深思的吧! 年輕的夫妻究竟是已到什麼境地,絕望的攜子共赴黃泉,他們曾經求助過嗎?親人無力相助嗎?學校`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