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時候開會變成打太極和攻防的戰地?
怎麼樣才能在會議中不帶情緒就事論事高效解決問題?
Web3工作因為產業變化很快會議需求大
各部門間需要密集溝通了解最新狀況或解決新問題
開會佔據我白天工作80%時間
晚上或凌晨才有時間完成其他工作
但會議這麼多,組織的績效真的有比較好嗎?
真的有把資源投入在解決品牌發展和業務成長的關鍵問題嗎?
答案應該很明顯哈不然我怎麼會想改變呢~~~
書中自有黃金屋,閱讀樊登的《可複製的領導力》
他系統性梳理實用的管理工具
其中耳熟能詳的「六頂思考帽」
是減少會議時間增加溝通效率的好工具
(只不過我之前偷懶從沒用過…)
我今天會分享自己簡化後的SOP
跟網路常見說明微微不同
對於我個人實作上更順暢,提供大家參考
假設今天會議討論的主題是
「本公司是否要在熊市中加大對品牌曝光的資源投入? 」
Step1 白帽,代表中立,著重客觀事實和資訊
"熊市幣圈媒體報導平均觀看數10000人、主要KOL影片或文章的平均觀看數8000人、我們與競爭對手相比每周露出內容數量少50%、敘事切角80%近似"
Step2 黃帽,代表正向,著重好處和效果
"熊市資訊量較少我們如果每週曝光內容或活動提升200%,能大幅增加品牌能見度,提高市場對品牌的熟悉感進而建立信任,用助於用戶轉化"
Step3 黑帽,代表負向,著重風險和缺點
"熊市Web3活躍人數大幅減少,花一樣的錢能觸及到的人數已經下降,遑論加大投資,不划算"
Step4 紅帽,代表直覺,著重直覺感受不必說原因
"加碼投入"
Step5 綠帽,代表創意,著重新點子及其他解決方案
"如果我們架一個自己的部落格,在熊市仍穩定產出高品質高頻次的內容,不需單純依賴第三方平台(如媒體和KOL)以避免被流量綁架,再搭配廣告策略,把SEO根基打好,到下一波牛市可以收穫自然流量"
Step6 藍帽,代表冷靜,著重客觀的歸納和整合
"我們在內容的頻次上已經落後,在知名度上如果要追趕競爭對手勢必需要增加頻次
不過前提是需要提煉亮點,讓溝通切角和競爭對手有明確差異化
不然曝光頻次加大,但內容跟別人一樣也無法加深品牌印象和信心
因此可考慮:
上面的例子,在會議一開始先用白帽思考
讓每個人先提供客觀中性的數據或參考資料
再來輪到戴黃帽思考
每個人要正向看待這個做法並提出至少一個好處
同樣的,輪到戴黑帽時
要轉換為負向思考並提出至少一個
在熊市加大品牌投入的缺點和風險
後面流程以此類推
使用「六頂思考帽」後以下是我切身感受到的好處
你呢?有使用過「六頂思考帽」這個工具嗎?
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