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開源思考 | 工業4.0、數位轉型、智慧醫療:跨領域的本質

更新於 2023/08/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大綱:

  • 前言 – 重新思考創業、思考新創業領域的本質
  • 跨領域的本質是什麼?


前言 – 重新思考創業、思考新創業領域的本質

最近聽了電扶梯走左邊的新一集訪問詹雨安:

#74 詹雨安 Alan - Heptabase 創辦人 / YCombinator 新創體驗 / 大量學習跟佈局人生

讓我聽到了很多厲害創業家的想法
也回想起了我當初離開醫學院的初衷:創業/讓科技改變生活
工作太久忙碌的生活老實說讓我做了太多偏離夢想的事
(也不知道是好是壞,至少我現在有口飯吃、有相對好的工作,比起我當初休學想創業的時候好太多了)
但太久我都沒有為未來感到興奮、在工作中產生心流、求知若渴和焦慮的認真思考未來
這樣的安逸反而讓我現在開始焦慮
到底還要為他人作嫁衣多久,還要不重視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多久
我不知道做自己的事會不會更好,大概率比現在糟糕許多
但如果以前的我和現在一樣尋畏首畏尾大概也不會離開學校

不過最近是開始認真思考要創業、做自己事業這件事
或許我哪天就會突然辭職,突然開始做那些之前很想做的夢想

在思考途中我也在想,未來要做些什麼?

  • 守在目前自己比較熟的 web3
  • 一直很想做而且也有人脈和明確方向受眾的醫療/健康科技
  • 產業熱點賽道(VC 會投資的,風口上、更好拿到錢的)

在也思考到之前特別夯的一些名詞:

  • 工業4.0
  • 智慧醫療
  • 數位轉型

這些產業熱點其實重點都在於做好一件事:跨領域
身為一個非專家類型的創業者,我知道我的優勢並不在單一領域而是用創意結合各個領域來創造價值
如果我要創業和找到熱門賽道,繞不開的一個點就是:跨領域
也讓我認真思考到底為什麼跨領域會創造那麼多話題?創造那麼多產業熱點和價值?


跨領域的本質是什麼?

單領域中的瓶頸

人類擅長的是一件事做到極致,某個領域的專家通常不會花很多時間接觸不同領域的東西
我在醫學院時候看到,體制裡的醫療人員對於科技的所知甚少,以至於甚至不會認知到科技/AI 會帶給醫療多大的幫助
在金融相關產業也是一樣,對科技有所追求的人甚少
在科技領域卻是相反,很多人都對醫療沒 sense,用錯誤方式工作,讓自己工作賺得盆滿鉢滿卻又百病纏身(以積極健康的角度來看,並不是沒出事就是沒病)
(但他們甚至不會意識到)

跨領域的本質


跨領域的本質其實就是:
用 A 領域的方式處理 B 領域的瓶頸
簡單來說就是,把一個領域做事情的方式遷移到另一個領域

  • 智慧醫療
  • 數位轉型
  • 工業4.0

都是把資訊產業的做事方式移植到別的產業
其實說到頭只是移植而已,沒有創新的技術,只有創新的組合以及讓原有的技術適應其他領域的應用場景

而跨領域發展的前提,是某個領域有突破性進展並且可以遷移到其他領域
或是某領域雖然沒有突破性發展有但目前還有可以借鑑其他領域的優勢(必須要某領域長期沒有和其他領域有交流,容易出現在相對保守以及缺乏競爭的領域 ex. 醫療/教育)

目前來說就我短淺認知上:

容易遷移到其他領域的領域:

特性:

  • 有普適性和基礎性
  • 有競爭
  • 迭代速度快

例子:

  • 統計和數據分析
  • 資訊科學
  • 設計
  • 心理學
  • 數學
  • 管理和組織

簡單來說越抽象、思考類、基礎的領域越可能發展出可以遷移到其他領域並創造價值的知識或技術

能夠從其他領域獲取優勢的領域

特性:

  • 相對複雜、應用層面高、相對缺乏普適性 -> 可以獲取普適性/基礎的創新
  • 相對保守以及缺乏競爭 -> 本質上卻乏借鑒其他領域的動力

例子:

  • 娛樂和媒體、科技:相對複雜
  • 醫療、傳產、教育:相對複雜 + 進入門檻高 + 證照/法規保護 + 產業相對保守

越是具象、應用層面高、受保護的領域越能夠從跨領域中獲益
(其實跟清末、日本鎖國後革新是一樣道理,要有隔離和知識落差,才能在接觸到新知識後有更多成長空間)


下期預告:

  • 如何系統性找到跨領域機會


我每週會固定發一篇文章,如果想聊聊歡迎私訊我 IG
也歡迎加入我的創作者社群,一起聊聊創作和對我文章的想法、一起共同成長:您已被邀請加入「阿亮的創作社群」!請點選以下連結加入社群!
https://line.me/ti/g2/VO3CAqc7Rs61wVJl1Dyp_GGFkMlpOOefSgT0cw?utm_source=invitation&utm_medium=link_copy&utm_campaign=default

對我來說 人生就是一個遊戲 活得開心,活得漂亮,活得成功,活得有意義 都是這場遊戲的一個個任務 我想要把這個遊戲打通關 在這裡我會分享一些我自己的經驗 把遊戲打通關的一些技巧 打通關的過程 和我自己發現的小 bug,或捷徑 遇到的喜怒哀樂 遇到的困難 遇到的挫折 歡迎大家一起來摸透和想受 這場人生遊戲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當我創作了半年後才慢慢發現,我的分享和創作能讓他人獲得什麼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也慢慢了解,我寫文章其實是給自己看的 我慢慢在創作的過程中發現 把自己想法輸出是整理自己內心的最好方式 我往往可以藉由創作來看到自己想法和知識上的盲點 在寫作的過程不斷精進自己的想法
不花時間耍廢之後可以用的時間多了很多 除了可以做好讀書和 side project 還多了很多時間思考自己目前做的事有沒有價值、有沒有在正確的道路上 也重新拾起之前很想讀的書 最有自制力的人,往往是最不需要自制力的,因為他們會把生活設計的不需要自制力
我讓他們試錯,跟他們說有事叫我,放手讓他們嘗試什麼方式最好 除非在危險時候才制止 時常看著他們做錯,看著他們痛苦、亂叫(因為他們用錯方法就怎麼爬都上不去) 看著他們失落想放棄(當然我會鼓勵啦!) 我甚至都覺得有點心理病態 如果他們不求助,我只會給很少的提示或指引(最多的大概是看看別人怎麼上去的)
很多情況衝突或情緒都是來自彼此間沒有一個共識,像行程規劃上,有些人對旅程的想像是 chill 一點,不先規劃後面的行程,邊走邊看/邊查想要去哪裡;有些人則是覺得應該要好好規劃,因此一開始在規劃行程上大家就沒有同步,還好大家都很 peace 沒有讓情緒擦槍走火,在最後我們聊天中大家也有彼此坦誠和交流
很多人都會覺得離開學生身份或自己不是那個學校的學生後,就不會再去參加社團或是看期末發表了,但我覺得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 其實如果他們主辦方沒有限制,而你又有興趣的話,我其實蠻推薦去參加一些學生的社團活動,或是看看他們的期末發表。 雖然我的年紀可能跟他們社員差不太多,甚至有些是同屆,但畢竟我也離開學校
認識我的人應該都知道 我不會留沒有用或是"暫時"沒有用的東西在身邊 假設我有了一些沒有用的東西 我會很積極的想辦法送人或者賣掉 曾經的我也不是這樣的 我很喜歡亂買些稀奇古怪的
當我創作了半年後才慢慢發現,我的分享和創作能讓他人獲得什麼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也慢慢了解,我寫文章其實是給自己看的 我慢慢在創作的過程中發現 把自己想法輸出是整理自己內心的最好方式 我往往可以藉由創作來看到自己想法和知識上的盲點 在寫作的過程不斷精進自己的想法
不花時間耍廢之後可以用的時間多了很多 除了可以做好讀書和 side project 還多了很多時間思考自己目前做的事有沒有價值、有沒有在正確的道路上 也重新拾起之前很想讀的書 最有自制力的人,往往是最不需要自制力的,因為他們會把生活設計的不需要自制力
我讓他們試錯,跟他們說有事叫我,放手讓他們嘗試什麼方式最好 除非在危險時候才制止 時常看著他們做錯,看著他們痛苦、亂叫(因為他們用錯方法就怎麼爬都上不去) 看著他們失落想放棄(當然我會鼓勵啦!) 我甚至都覺得有點心理病態 如果他們不求助,我只會給很少的提示或指引(最多的大概是看看別人怎麼上去的)
很多情況衝突或情緒都是來自彼此間沒有一個共識,像行程規劃上,有些人對旅程的想像是 chill 一點,不先規劃後面的行程,邊走邊看/邊查想要去哪裡;有些人則是覺得應該要好好規劃,因此一開始在規劃行程上大家就沒有同步,還好大家都很 peace 沒有讓情緒擦槍走火,在最後我們聊天中大家也有彼此坦誠和交流
很多人都會覺得離開學生身份或自己不是那個學校的學生後,就不會再去參加社團或是看期末發表了,但我覺得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 其實如果他們主辦方沒有限制,而你又有興趣的話,我其實蠻推薦去參加一些學生的社團活動,或是看看他們的期末發表。 雖然我的年紀可能跟他們社員差不太多,甚至有些是同屆,但畢竟我也離開學校
認識我的人應該都知道 我不會留沒有用或是"暫時"沒有用的東西在身邊 假設我有了一些沒有用的東西 我會很積極的想辦法送人或者賣掉 曾經的我也不是這樣的 我很喜歡亂買些稀奇古怪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創業是一種創建和經營新企業或項目的活動。想知道創業背後的機遇及挑戰,什麼是創業的真相? 有哪些主要挑戰? 這篇文章會為你一一解答。
第一個能力是「製造知識」的能力。 做研究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很不同。 社群文章是傳播知識,寫的人不用做實驗, 只要收集資料,運用筆墨藝術,就能可寫出文章。 學術文章則不一樣。 學術文章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 要與相關的工作比較,呈現自己的貢獻等等。
區塊鏈能去中心化,AI的到來,也會減少體制存在的必要之惡真是讓人興奮﹗ 人創造的工作只是為了錯誤的存在感,真是讓人感慨挫敗。尤其是在體制這種無生物下,雖然是人的集結,但身在其中者多數往往只有線性的思惟,只有短視,美其名是「我只懂自己的領域」是「某領域的專家」,這是「專業分工」、「創造機會」,實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專業人士如何透過職涯諮詢和自我探索實現跨領域轉職。作者分享了從FMCG產品經理轉職到科技行業客戶經理的經驗和過程,並強調了跨領域轉職所帶來的挑戰和成長。
Thumbnail
依照各機構去研究的醫療產業領域 規劃投資者幾乎都是往精準醫療或數位醫療相關 精準醫療、遠距醫療跟醫療檢測是比較可以合作的,因為這些可以運用到科技業的專業領域 達成1+1大於2的產業商機才是現在很多AI結合生技醫療的重點 近期看到很多科技公司進軍生技的原因就是"多角化經營需求是占比最高
Thumbnail
這是一位藥商業務轉換到醫療器材領域的成長心態故事。透過主動學習和積極態度,他成功地適應了新的職務挑戰。除了技能轉換,作者強調心態上的調整同樣重要,需要放下過去的專業形象,以謙卑的態度重新學習。作者透過正面思維、設定小目標、面對挫折,建立了成長型心態,成為轉換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有人問生技股每年都很難抉擇操作的比例跟題材 我之前在2020年第一季有說過,生技產業已經跟過去不同了 台灣生技產業過去都沒有集中題材 都是個別的炒作 也都是新藥解盲為主 經歷過2013~2016的基亞跟浩鼎就懂了 而現在生技醫療已經變成趨勢產業,當然每年題材都會有不同,這跟資金有關
Thumbnail
關於創新,創意,創造力,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跟金錢在上面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資深教授威廉·達根所著的《解決創新問題只需要靈光一閃》,認為三走就足矣: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創業是一種創建和經營新企業或項目的活動。想知道創業背後的機遇及挑戰,什麼是創業的真相? 有哪些主要挑戰? 這篇文章會為你一一解答。
第一個能力是「製造知識」的能力。 做研究寫學術文章與寫社群文章很不同。 社群文章是傳播知識,寫的人不用做實驗, 只要收集資料,運用筆墨藝術,就能可寫出文章。 學術文章則不一樣。 學術文章要設計實驗製作論據, 要與相關的工作比較,呈現自己的貢獻等等。
區塊鏈能去中心化,AI的到來,也會減少體制存在的必要之惡真是讓人興奮﹗ 人創造的工作只是為了錯誤的存在感,真是讓人感慨挫敗。尤其是在體制這種無生物下,雖然是人的集結,但身在其中者多數往往只有線性的思惟,只有短視,美其名是「我只懂自己的領域」是「某領域的專家」,這是「專業分工」、「創造機會」,實
Thumbnail
未來沒有穩定的工作,只有穩定的人。沒有人能準確預測未來哪些工作會消失、被AI取代。過去十年來最熱門的職業當數「軟體工程師」了,人人都嚮往去到矽谷科技公司,所以過去一年多來矽谷裁員潮令人不勝唏噓。 我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潮流會更迭的更頻繁、快速,與其追隨潮流,再被新的潮流淹沒,不如培養創業家精神。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環境中,專業人士如何透過職涯諮詢和自我探索實現跨領域轉職。作者分享了從FMCG產品經理轉職到科技行業客戶經理的經驗和過程,並強調了跨領域轉職所帶來的挑戰和成長。
Thumbnail
依照各機構去研究的醫療產業領域 規劃投資者幾乎都是往精準醫療或數位醫療相關 精準醫療、遠距醫療跟醫療檢測是比較可以合作的,因為這些可以運用到科技業的專業領域 達成1+1大於2的產業商機才是現在很多AI結合生技醫療的重點 近期看到很多科技公司進軍生技的原因就是"多角化經營需求是占比最高
Thumbnail
這是一位藥商業務轉換到醫療器材領域的成長心態故事。透過主動學習和積極態度,他成功地適應了新的職務挑戰。除了技能轉換,作者強調心態上的調整同樣重要,需要放下過去的專業形象,以謙卑的態度重新學習。作者透過正面思維、設定小目標、面對挫折,建立了成長型心態,成為轉換成功的關鍵。
Thumbnail
有人問生技股每年都很難抉擇操作的比例跟題材 我之前在2020年第一季有說過,生技產業已經跟過去不同了 台灣生技產業過去都沒有集中題材 都是個別的炒作 也都是新藥解盲為主 經歷過2013~2016的基亞跟浩鼎就懂了 而現在生技醫療已經變成趨勢產業,當然每年題材都會有不同,這跟資金有關
Thumbnail
關於創新,創意,創造力,我們已經花了太多時間跟金錢在上面了。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資深教授威廉·達根所著的《解決創新問題只需要靈光一閃》,認為三走就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