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刻意冷靜 | 我最想學會的超能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Photo by Uniq Trek on Unsplash

Photo by Uniq Trek on Unsplash

我是一個超級容易緊張,遇到越需要冷靜的場合越無法冷靜的人,比如說我從小就很怕老師、長官、老闆這種上對下的角色,在公司遇到跟老闆講話的場合,我就會特別緊張,然後把所有要講的話忘光光(為什麼害怕老師的原因我在很久以前『擁抱你的內在家庭』裡面有分享過,這邊就不占篇幅啦),如果突然被叫上台分享想法,也會腦袋短路,完全沒有想法,等到事後才想到明明有很多想法想講,但在台上那一刻就因為無法保持冷靜而錯失機會。有人也跟我一樣懊惱自己為什麼這麼容易緊張的嗎?

像這種需要在混亂且不確定的情境下快速平衡自我情緒,並且保持冷靜思考的能力叫做「刻意冷靜」,場景不管在工作地點或是家中都隨處可見,如果可以在壓力來襲時及時察覺到自己的情緒轉變,例如恐懼或憤怒的內在訊號,就能防止情況變糟。

不過尷尬的是,當面對的狀況越陌生、複雜,越需要我們打破常態時,偏偏這樣的壓力更難讓人保持冷靜,比如說2020年疫情剛爆發,當時的情況非常不明朗,大家不知道疫情究竟會趨緩還是會更嚴重,過去更是從來沒有大規模遠端上班的經驗,那時候很多企業的領導者面對一個全新的狀況需要他們跳脫以往習以為常的決策模式,這些老闆從來沒想過有一天會決定所有同仁把電腦搬回家上班。當時有些公司很早就頒布這項決策,並快速採購筆電等對應設備,有些公司選擇觀望,等到真的沒有選擇才被迫跟進。其中展現出的也是面對壓力時,是否能保持冷靜、客觀,並隨機應變的能力。

所以刻意冷靜其實是一種適應力,面對不同情況會需要用不同方式處理問題,尤其是越高風險與不確定的情況下,原本的預設反應可能會困住你。刻意冷靜就是讓你及時察覺自己的反應是不是正確,並且有意識的選擇最有效的思考跟行動模式

接下來先跟大家介紹造就我們難以保持冷靜的原因,以及如何在壓力反應下保持覺察。

冰山理論

你的朋友平常都覺得你是個怎麼樣的人呢?是個冷靜、活潑還是嚴肅的人?平常我們表現出來的樣子,形成了其他人對我們的看法。我們大部分的行為在他人眼中一目了然,不會太讓人意外,但這就像是冰山露出來那一部分一樣,看得很清楚,卻不是全貌,只佔了我們整個人的10%,在水面下的90%則是由個人的價值觀、需求、希望、整個人的感受跟信念所組成,有些明顯的特徵我們自己可以感受到,像是你的想法跟感覺;但是有很大一部分深層特質卻是連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屬於無意識狀態下的人格特質,這一大部分卻影響著我們日常的行為跟所有的決定。只有當我們覺察到越多隱藏的冰山的部分,才越能夠了解自己的所有行為。

面對一般我們很熟悉的環境,既有的冰山可以帶領我們度過大部分的日子,但是如果面對新的挑戰,原本的模式不夠用來應付新的狀況,你又沒辦法覺察自己哪裡不夠用,反而繼續依賴冰山帶領你前進時,就會造成我們被自己困住,沒辦法進行開創跟連結性的思考。

書中舉例一位名叫傑夫的高階主管,他是老闆的得力助手,面對老闆交派的任務他總是一肩扛起所有壓力並且努力解決問題,在他最深層的冰山下相信著:要得到老闆的喜愛,就是要有所作為,做好所有的事情,不能失敗。但是今天他遇到國際貿易市場上的全新狀況是以前沒遇過的,老實說他也不知道怎麼處理,如果他還是像以前一樣出於壓力跟恐懼,一個人扛下所有問題,最終只會讓問題越滾越大,造成公司更大的危機。但是當他覺察到現實狀況的挑戰跟以往不同,而自己的壓力是來自全新的挑戰,而不是來自他認為「自己如果沒有一肩扛下,就代表失敗」的想法,他就能夠跟老闆一起討論問題,接受自己不知道答案,他需要老闆的幫忙,那麼他就突破了自己以往的既有行為模式,找到解決的新方法。

遵循著舊有的冰山模式並不代表我們不夠努力,有時候反而是努力過頭了,在既有的模式下不斷地付出精力跟時間,犧牲身體健康以及日常生活的娛樂,結果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根本就用錯方法。如果你今天是個團隊中的領導者的話,你的行為會影響整個組織和團隊,影響的層面更廣,風險也會更高。

適應區

壓力來自你內在隱藏的冰山以及外在環境的互相作用。我們對於身處的環境通常很習慣、很熟悉,這個區域可以稱為熟悉區,不過有時候外在環境會突然轉變,變成一個對我們來說相對陌生、無法預期的樣子,這個區域則稱為適應區。

身處在熟悉區對我們來說是自在放鬆的,我們清楚這裡的遊戲規則,就像自動導航模式一樣,你可以在這個地方磨練原本的技能,得到樂趣,我們習慣稱這個地方為舒適圈。

當環境改變,強迫你脫離熟悉的環境,進入另外一種陌生、不確定的情況,就稱為適應區。在適應區中以往熟悉的模式、方法和解決方案可能不敷使用,需要你用適應力盡快適應然後配合環境,擺脫固有的模式跟習慣。這個過程會需要快速學習新的知識跟合作方式面對不舒服的感覺並且從中快速學習跟改變,適應的速度越快就越有可能成功度過。

例如剛剛舉例的傑夫,他除了被自己內在的冰山想法困住、差點無法跳脫以往的行為模式之外,他也被迫進入適應區。以前他習慣一肩扛起所有問題,而且一路以來都有效,這是因為過去的問題雖然也很困難,但是還在傑夫的熟悉區內,只是風險變高而已。因為傑夫具備解決問題對應的能力,以前那套方法可以讓他掌握大局並且完美達成任務。但是現在他已經進入適應區,而且如果風險還不大,也許還有時間讓他慢慢摸索出解決方法,但是偏偏這次面對的挑戰屬於高風險適應區,已經超出傑夫的能力,平常的習慣、模式跟行為已經不再管用。

raw-image


為了成功解決問題,傑夫必須拋開以往的成功模式,不過往往也是適應區引發我們的恐懼,降低思考能力,結果反而回頭去抓著以前的舊思維跟習慣,困住自己。而且通常在這時候,深陷其中的自己很難看出自己的問題,反而會怪罪環境跟周遭的人,希望其他人能夠改變,卻忘記自己也應該跟著改變。

這時候最重要的能力就是冷靜下來,覺察自己是不是正在處於適應區是否陷入舊有的思考模式,做出過失又無效的回應,這就是刻意冷靜的核心,當你在壓力跟變動下還能夠維持冷靜,就不會被本能反應牽著鼻子走。

隨著世界越不穩定、複雜且多變,我們會發現自己處在適應區的機會越來越頻繁,常常毫無準備的要面對全新挑戰,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學習如何在適應區內自處。如果在挑戰來臨時還繼續守舊,你就比別人落後了。

自我保護

從旁觀者的角度觀察傑克面臨困難的時候的反應,很容易觀察出他正處在適應區,而且也能看出他的行為不符合當下的情境,但是對傑夫來說,當下的他面臨了什麼困難呢?原來他已經進入了自我保護的狀態。

當我們覺得受到威脅的時候,身體或是大腦會對當下環境產生對應的反應,例如心跳加速或是腎上腺素上升,尤其是在面對不確定狀況下,我們渴望熟悉的舒適感,所以會採取以前的方法,讓自己稍微有點掌控度,內心會覺得比較有安全感。但是這種方法如果解決不了問題,就會讓我們更加被困在適應區裡面,無法前進,並越來越專注在保護自己的身分、觀點以及內在邏輯,我們捍衛他而不是考慮一個新的觀點。所以適應區的風險越高,創新的程度越低。這並不代表出現保護行為的自己是個不好的人,你只是無法有效解決問題而已。

成功領導者常常遇到的挑戰就是,他們有一個在過去行之有年的成功模式,所以很難質疑是這個成功模式出了問題,直到了解到自己正處於適應區,需要嘗試新的方法。此外當我們處於保護狀態並固守舊思維行為模式時,通常也很容易把問題歸咎到別人身上。我們相信自己是站在客觀的立場看事情,所以不會向內檢視其他可能性,或思考自己的觀點可能受影響而扭曲。導致我們不是主動承擔責任並找出可以改變並開創更好結果的方法,而是責怪別人或自己以外的環境。

雙重覺察五階段

練習自我覺察

用說的比做的容易,實際用覺察來保持刻意冷靜當然不是知道就做得到的事,還是有些練習方法。首先,平常在我們跟其他人互動的時候有個簡單的方法可以練習自我覺察,不一定要在壓力環境下,隨時隨地都可以練習,這樣之後在壓力環境下要覺察也會比較容易:想像你頭頂上的天花板有一片天窗,窗外是一片藍天加上幾朵白雲,陽光從窗外穿透進來。再想像你從天花板往下看著自己跟周圍的環境,並觀察你跟其他人的互動。

接著你可以繼續關照身體的感受,像是環境的溫度如何?你可以感覺到你的呼吸、衣服的觸感,以及腳踩在地上的感覺嗎?你的情緒如何,你現在在想什麼呢?

這樣子的體驗就是雙重覺察的基礎,基本上隨時都可以做,在壓力爆表的困難時刻,如果你把關注的焦點都放在事件上,就很難從天花板往下看自己。所以可以先從平常沒有壓力的時候開始慢慢練習,就算壓力變高了也不會被嚇到。

五個覺察階段

覺察行為從我們對覺察的觀察力以及即時反應能力的程度高低,可以分為五個階段:

  1. 一無所覺-未覺察內在狀態或外部環境,在這個階段,我們觀察到的事情是從自身眼光往外看,所有的事情看起來都完全合理,我們認為問題的原因來自外部,所以通常不會檢視問題的原因或是我們內心的反應,也無法看出其他的選擇。有趣的是,在這個階段我們看待其他人的方式卻完全相反。當我們看別人的行為以及所造成的後果,我們會覺得是他人的能力、選擇或性格造成的結果;但回頭看自己,又覺得我們身邊的事情是因為環境造成的。這個現象也稱為基本歸因謬誤。當然真相其實介於兩者之間,每個人的行為都是你的決定以及環境互相影響的結果。
  2. 後知後覺-在事情發生之後才察覺。在這個階段我們開始隱隱約約覺察到自己在保護狀態下做出的慣性反應,而且通常是沒什麼好結果的行為,然後希望自己當時能做出不一樣的事。這個回饋可能來自外部或是來自自己,也許會讓人感到有點痛苦,但其實這也是一個進步的機會。我們也可以主動從觀察別人的反應、主動詢問別人的感受來得到被動的回饋,但要注意,這個回饋並不代表我們一定要同意或是一定要改變什麼,這只是反映了其他人的冰山觀點。我們要做的是聆聽,找出意見中的重要訊息。
  3. 略有所覺-有所覺察,但無法在當下做出有效回應。這個階段的自己經常觀察當下讓你進入保護狀態的事件,以及自己表現出來的慣性感受、思緒和行為。開始辨識自己即將切換到保護狀態的線索,可能像是一些情緒反應或是生理反應。不過這個階段你可能會感覺到無力感,明明知道事情發生了但是沒有能力改變。但是你可以壓抑反應的程度,比如說降低大聲說話的次數。雖然你還是停留在保護狀態,不知道怎麼切換,但你會開始找出背後的原因。
  4. 迅速回應-能在短暫的停頓後做出回應。當你找出自己的冰山以及你反應的原因之後,在面對下一個挑戰或挫折時,慢慢可以停止自動回應,雖然有時候會成功有時候會失敗,但你可以更快地冷靜,審視狀況並且快速調整方向。這個階段可以透過「暫停」讓自己跟迎面而來的挑戰保持一點距離,避免瞬間掉入保護狀態,創造空間,強制用新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然後做出不同的回應。暫停是刻意冷靜的重要步驟,同時我們可以用一些生理上的介入技巧,讓身心平靜,從自我保護狀態切換到學習狀態:像是專注在呼氣、擴大視野、動一動你的身體、刻意保持平靜的語調、或是深呼吸。並且在腦中重新組織一個框架:視挑戰為機會、先尋求了解、保持好奇心、關注於「為什麼」、暫停按兵不動。
  5. 適應調整-有所覺察,並能夠在當下有效地從「保護」轉為「學習」。前一個步驟的暫停練習越久,之後你真正需要的時候也能夠更快速的完成暫停並且重構的過程。接下來你將能夠主動改變情況,你可以在一天的早上先思考一下當天可能會面對的挑戰,當壓力真正降臨的時候就能夠順利繞道而行。在這個階段已經不需要暫停就能直接切換到學習狀態,學習後的東西已經內化到冰山的一部分,造就了新的心態,對未來面對相同挑戰的時候能夠產生更多幫助。

結語

雖然前面的舉例是以一家公司的高階主管為例,但是刻意冷靜絕對不是只在這種少數情境下有用喔,我自己覺得其實平常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在磨練我們面對壓力的能力,像是在辦公室有同事總是不聽人說話,動不動就糾正別人,這個情況也很容易造成他人心理壓力升高,進而引發一連串情緒反應。或是在家裡做家事的時候,媽媽一直指揮來指揮去,不要小看這種時候,通常這種日常最能看出我們隱藏在冰山下的真實反映。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學會平衡情緒,就能在更複雜的壓力反應爆發以前,及早察覺內在訊號,像是引起痛苦的原因、內心害怕的東西,以防止情況變得更糟。

應對工作和家庭中的壓力和不確定性,刻意冷靜幫助我們度過難關,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冷靜則可以提高學習敏捷性、創造力和表現,減少壓力和倦怠,從而帶來樂觀、幸福感和更牢固的人際關係。如果每個人都練習刻意冷靜,我們就會擁有一個更加積極、更有彈性的世界。

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采采說書的沙龍
172會員
76內容數
濃縮一本書的精華,用大概十分鐘的時間,幫助你了解一本書的樣貌 最後會加上一點點的書評,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采采說書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2/26
你有遇過那種抱怨個不停,遇到什麼事情都唱衰,又不提出解決方案的同事嗎?還是總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懂,超愛打斷別人講話卻拒絕聆聽的同事?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那種嘴巴上答應你會完成工作,卻故意擺爛放著不做,害你們團隊整個開天窗的人? 遇到這種同事大家都怎麼應對呢?以前我如果遇到難相處的同事,都會秉著
Thumbnail
2024/02/26
你有遇過那種抱怨個不停,遇到什麼事情都唱衰,又不提出解決方案的同事嗎?還是總是覺得自己什麼都懂,超愛打斷別人講話卻拒絕聆聽的同事?這還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那種嘴巴上答應你會完成工作,卻故意擺爛放著不做,害你們團隊整個開天窗的人? 遇到這種同事大家都怎麼應對呢?以前我如果遇到難相處的同事,都會秉著
Thumbnail
2024/01/16
談判對誰都很重要,因為不管你喜歡與否,你都是個參與者。談判的過程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瞭解之上。這篇文章為你介紹了許多買車的談判技巧,提出了各種方法和策略來達到雙贏的目標。除此之外,也分享了作者的實戰經驗,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改善談判技巧,進而享受閱讀的樂趣,歡迎單次贊助或訂閱,給予小小的鼓勵!
Thumbnail
2024/01/16
談判對誰都很重要,因為不管你喜歡與否,你都是個參與者。談判的過程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瞭解之上。這篇文章為你介紹了許多買車的談判技巧,提出了各種方法和策略來達到雙贏的目標。除此之外,也分享了作者的實戰經驗,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你改善談判技巧,進而享受閱讀的樂趣,歡迎單次贊助或訂閱,給予小小的鼓勵!
Thumbnail
2023/10/05
小時候做錯事情,媽媽總是會叫我們「好好反省,思考自己錯在哪裡!」反省,是一個跟自己對話的行為,主動關注自己的想法跟感受,並且在與自己的對話中了解自己的想法。這是一項人類特有的行為,其他動物都沒有這種能力,所以這也是區分人類跟其他物種最重要的演化進展之一。
Thumbnail
2023/10/05
小時候做錯事情,媽媽總是會叫我們「好好反省,思考自己錯在哪裡!」反省,是一個跟自己對話的行為,主動關注自己的想法跟感受,並且在與自己的對話中了解自己的想法。這是一項人類特有的行為,其他動物都沒有這種能力,所以這也是區分人類跟其他物種最重要的演化進展之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最近對於「薩提爾」的冰山理論很感興趣,其中提到了大腦如何被「慣性」影響, 人在碰到困境或是刺激時,大腦會自動啟動保護機制(生存模式),尋找一種安全感, 而這種形式的安全感,很多都是來自於自身的「慣性」。
Thumbnail
最近對於「薩提爾」的冰山理論很感興趣,其中提到了大腦如何被「慣性」影響, 人在碰到困境或是刺激時,大腦會自動啟動保護機制(生存模式),尋找一種安全感, 而這種形式的安全感,很多都是來自於自身的「慣性」。
Thumbnail
我是一個超級容易緊張,遇到越需要冷靜的場合越無法冷靜的人,比如說我從小就很怕老師、長官、老闆這種上對下的角色,在公司遇到跟老闆講話的場合,我就會特別緊張,然後把所有要講的話忘光光,等到事後才想到明明有很多想法想講,在台上那一刻就因無法保持冷靜而錯失機會。有人也跟我一樣懊惱自己為什麼這麼容易緊張的嗎?
Thumbnail
我是一個超級容易緊張,遇到越需要冷靜的場合越無法冷靜的人,比如說我從小就很怕老師、長官、老闆這種上對下的角色,在公司遇到跟老闆講話的場合,我就會特別緊張,然後把所有要講的話忘光光,等到事後才想到明明有很多想法想講,在台上那一刻就因無法保持冷靜而錯失機會。有人也跟我一樣懊惱自己為什麼這麼容易緊張的嗎?
Thumbnail
在職場上,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挑戰和不如意的情況。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同事對我們的態度不好,或者面臨工作上的困難和壓力。在這樣的情境下,情緒管理成為了一個關鍵的技能,它能夠幫助我們冷靜處理事情,展現專業的一面。熊爸爸將利用這篇文章探討情緒管理在職場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情緒管理展現專業的能力。
Thumbnail
在職場上,我們常常會遇到各種挑戰和不如意的情況。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遇到同事對我們的態度不好,或者面臨工作上的困難和壓力。在這樣的情境下,情緒管理成為了一個關鍵的技能,它能夠幫助我們冷靜處理事情,展現專業的一面。熊爸爸將利用這篇文章探討情緒管理在職場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運用情緒管理展現專業的能力。
Thumbnail
有一個場景是這樣的,開會的時候老闆(或主管)對著大家說:「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接著,台下一片靜默,似乎沒有任何意見,實際上是經歷過提出意見後被強力反駁的慘痛經驗,於是以後大家便理解了明哲保身的方法就是「沈默」。 有許多職場的相關書籍更是告訴讀者,老闆付薪水請員工並非要讓員工扮演解決公司問題的
Thumbnail
有一個場景是這樣的,開會的時候老闆(或主管)對著大家說:「有什麼問題,都可以提出來。」接著,台下一片靜默,似乎沒有任何意見,實際上是經歷過提出意見後被強力反駁的慘痛經驗,於是以後大家便理解了明哲保身的方法就是「沈默」。 有許多職場的相關書籍更是告訴讀者,老闆付薪水請員工並非要讓員工扮演解決公司問題的
Thumbnail
1.冷場的時候會很緊張 2.會想要趕快講話填空 3.如果有人先講會心安 4.一對一聊天也怕尷尬 5.聚會前先擔心沒話題 看看你五個中了幾個,我就是全中的那個。還曾經因為擔心沒有話題就去做了「聊天話題卡」,就算是再熟的朋友見面,還是會怕沒話可說。 但奇怪的是,真正碰面反而並沒有想像當中那麼可怕。為什麼
Thumbnail
1.冷場的時候會很緊張 2.會想要趕快講話填空 3.如果有人先講會心安 4.一對一聊天也怕尷尬 5.聚會前先擔心沒話題 看看你五個中了幾個,我就是全中的那個。還曾經因為擔心沒有話題就去做了「聊天話題卡」,就算是再熟的朋友見面,還是會怕沒話可說。 但奇怪的是,真正碰面反而並沒有想像當中那麼可怕。為什麼
Thumbnail
該如何消緊張的心情,讓自己冷靜一點呢? 我也時常被緊張這個『老朋友』困擾過,本身就是個超會緊張的人,尤其對不熟悉的人事物更加如此。上台前心臟跳的飛快,還可聽到“碰碰跳“的聲音,心裡還不斷跟自己說:「不要緊張!不要緊張!沒關係!豁出去就對了!」 甚至身邊的人也會說:「你看起來好緊張喔!不用緊張啦!這有
Thumbnail
該如何消緊張的心情,讓自己冷靜一點呢? 我也時常被緊張這個『老朋友』困擾過,本身就是個超會緊張的人,尤其對不熟悉的人事物更加如此。上台前心臟跳的飛快,還可聽到“碰碰跳“的聲音,心裡還不斷跟自己說:「不要緊張!不要緊張!沒關係!豁出去就對了!」 甚至身邊的人也會說:「你看起來好緊張喔!不用緊張啦!這有
Thumbnail
想要保持心理張弛有度,不是要克制緊張,而是要減少控制。 「你可不可以精明一點,不要神經那麼大條 …」 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希望能表現出自己最聰明的一面,但當我們過於追求完美時,就成了一種心理負擔。越想表現,就越沒有自信,反而更加的焦慮和不安。 就像在會議中,你越想著等一下要發言就越緊張 ;
Thumbnail
想要保持心理張弛有度,不是要克制緊張,而是要減少控制。 「你可不可以精明一點,不要神經那麼大條 …」 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都希望能表現出自己最聰明的一面,但當我們過於追求完美時,就成了一種心理負擔。越想表現,就越沒有自信,反而更加的焦慮和不安。 就像在會議中,你越想著等一下要發言就越緊張 ;
Thumbnail
回顧過往,才發覺受了許多人大大小小的幫助,不論是有意或無意,恍然大悟的自己能夠做的除了遲來的感謝,接下來去發現體會到他人的善意,儘管可能遭遇的是惡意,但敞開心胸的接納更多可能才是幫助自己改變的起點。
Thumbnail
回顧過往,才發覺受了許多人大大小小的幫助,不論是有意或無意,恍然大悟的自己能夠做的除了遲來的感謝,接下來去發現體會到他人的善意,儘管可能遭遇的是惡意,但敞開心胸的接納更多可能才是幫助自己改變的起點。
Thumbnail
第7週 《覺察自己應對姿態裡的情緒》 上周的觀察有什麼發現?面對他人情緒時,自己是如何應對。 有沒有在面對同樣的情緒中,因不同對象而有不同應對。 (大聲回答:有!!!) 這個觀察 就只是觀察,觀察是不必評價的, 觀察是站在高處來觀看自己的狀態。 (對對對,就是這種感覺) 接下來要進入冰山了。
Thumbnail
第7週 《覺察自己應對姿態裡的情緒》 上周的觀察有什麼發現?面對他人情緒時,自己是如何應對。 有沒有在面對同樣的情緒中,因不同對象而有不同應對。 (大聲回答:有!!!) 這個觀察 就只是觀察,觀察是不必評價的, 觀察是站在高處來觀看自己的狀態。 (對對對,就是這種感覺) 接下來要進入冰山了。
Thumbnail
適度緊張可以讓自己提高戒備,做好更多事情;過度緊張就會變成緊張大師,做什麼都不順利。 這篇文章提供幾個降低緊張的訣竅,期待每個人都從容過生活。
Thumbnail
適度緊張可以讓自己提高戒備,做好更多事情;過度緊張就會變成緊張大師,做什麼都不順利。 這篇文章提供幾個降低緊張的訣竅,期待每個人都從容過生活。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