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練習W6:覺察感受

薩提爾練習W6:覺察感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人是活在感受裡,而不是目標裡。」真是當頭棒喝。

我超愛設定目標的,雖然常常達不到。

但總覺得,人生,怎麼可以沒有目標?「達不到」是一件事,但「沒有目標」又是另一件事。

「活在目標裡」,就是我長久以來的生活與成長心態,內心似乎有一種序列感,覺得目標要一個接著一個,像里程碑一樣,要先經過A,才能到B,最後就會到C。如果一直一直都達不到A,就會覺得,我的人生,注定到不了C吧。

「活在感受裡」,則彷彿是個全然不同的概念……是不要管目標,開心就好嗎??還是不用管A或B,只要想辦法弄成C的感覺,就可以了是嗎?

崇建老師說,可以想想「對『感受』的看法」。

我覺得:「感受」是一種會困住我的東西,與其在感受裡打轉,不如趕快採取行動或解決問題。

因為太想擺脫「受困」的感覺,所以,腦子常常不理會「感受」,而是轉往理性去「想辦法」,只要想到「任何可以改變現狀」的方法,就會去試;心想只要改變了現狀,應該就不會再受困了吧?。

因此,不管是學生的我、職場的我、媽媽的我,總是忙碌,我總是在找事情作、找書看、找東西學。

只是忙東忙西,我依然覺得自己,被困住。

學生的我,被考試成績困住;職場的我,被工作意義困住;媽媽的我,被存在價值困住。

讀很多書、考很多試、得到很多不差的成績,但我依然覺得自己被困在不夠好的排行裡。

職場經歷很多職務、很多專案,從基層到主管,從23K到年薪百萬,但我依然覺得自己是個為五斗米折腰、別人說什麼就做什麼的行屍走肉。

育嬰假在家,孩子的一切都自己來,煮三餐、學剪髪、學烘焙、帶孩子城市踏查,隨著孩子長大,我驚覺自己不知道該期待孩子有成就?還是自己有成就?

長久以來,一直想擺脫「被困住的感覺」,不斷轉換角色、環境,卻好像每次嚐試,都還是踏入了困住我的陰陽魔界。

覺得人間煉獄。

難道我就是要來被鍛煉的,也許煉得夠久,我真的會變成某種貴金屬?!

崇建老師說:「感受是一種訊息,來面對世界的訊息,是為生命服務的。」
「幸福是一種『感覺』,要訓練一個人擁有這樣的感覺。而不是被認知所綁架。」
「感官的功課:人要活在『全然體驗的存有之中』。」

我應該是被「認知」綁架了,我習慣選擇用認知來推演、來學習,來構思解決方法,雖然是努力往前了,但卻是朝向了不明所以的方向;而且,愈奮力,方向愈偏頗……

我忽略「感受」,我對生命給我的訊息,已讀不回。

已讀不回的原因是什麼?因為我不知道要回什麼。

對,我不知道要回什麼。

我甚至連承認「不知道要回什麼」的勇氣都沒有。

我對自己,感到很抱歉。

生氣時,我沒有好好體驗我的生氣,我沒有好好看看自己的委屈在哪裡,我在大發雷霆後不斷地自責,並定下一些對自己或對別人的規定。

難過時,我沒有好好體驗我的難過,我沒有好好看看自己失落的渴望是什麼,我在眼淚下後悔自己的軟弱,並要求自己要堅強、要獨立。

開心時,我也沒有好好體驗我的開心,我沒有好好看看自己生命的獨特種子,我在笑意上眉頭之前,就提醒自己不要得意忘形、小心樂極生悲。

於是沒被看見的我的委屈一直都在,沒被看見的我的渴望則不知道長什麼樣,而沒被看見的我的獨特種子也就一直沒發芽……

但,這一路走來,我是這麼地努力………

此刻的我,想謝謝自己:雖然好像走錯路了,但我還是一步一步走,沒有浪費老天爺給我的好手好腳。

也慶幸自己,在人生後半場,有了一些體悟。

不管這些體悟,能不能帶我走出困境,至少,現在,我和困境裡的自己,在一起。


延伸閱讀:

其他:

avatar-img
艾娃找艾娃的沙龍
8會員
18內容數
「薩提爾練習」指的是李崇建老師的《一週一練習,一年學會冰山理論》有聲書;W1代表第1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艾娃找艾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最常打斷別人與我對話的話就是:「所以咧?重點是?」 我對那種講話描述很多細節、又一直不講結論、聽不出目的的對話,很不耐煩。 這週,我兒子拿他寫的音樂簿,跟我說明1拍音符長這樣、1/2拍長那樣、1/4拍……的音符,
專注傾聽他人,這太老生常談了。 但其中崇建老師說的一段話,衝擊到我了:「如果一個人不曾被好好的傾聽,那這個人可能就沒辦法好好傾聽別人。」 回想過去,竟找不到「自己被好好傾聽」的記憶…… 不管是學生時期還是在職場,週遭朋友常跟我倒心情垃圾,我很擅長安慰人,也常常幫忙想辦法,有時朋友話匣子一開,聊
本週的主題是「好奇」。 自從習得「好奇」的重要,我就刻意提醒自己:對話,要從「好奇」開始。 但是,在別人身上運用「好奇」,我常常失敗。 當我看到先生因為小事責罵小孩,我用很平常心的語氣,帶著好奇,問他說:「我很好奇…你小時候你媽媽是不是也這樣罵你?」 我先生當場對我沒好氣的說:「我罵小孩跟我
多年前就拜讀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對話練習》,在當年是知名暢銷書,但我,無感。 直到,遇見了《內在小孩》一書,才彷彿從厚磚牆鑿了一個小洞,慢慢透出「自己」的微光。 我大概花了一年的時間,點點滴滴地「清理」,逐感逐字地面對,寫下有關自己的曾經。 後來,又才重新遇上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冰山理論。
幾週前,因為覺得自己情緒管理太差,於是我下單了《李崇建:一週一練習,一年學會冰山理論》有聲書。而且下定了決心,要跟著這個主題一週一週地好好練習。 這是第一週的練習:「在客觀事實裡陳述」。
我最常打斷別人與我對話的話就是:「所以咧?重點是?」 我對那種講話描述很多細節、又一直不講結論、聽不出目的的對話,很不耐煩。 這週,我兒子拿他寫的音樂簿,跟我說明1拍音符長這樣、1/2拍長那樣、1/4拍……的音符,
專注傾聽他人,這太老生常談了。 但其中崇建老師說的一段話,衝擊到我了:「如果一個人不曾被好好的傾聽,那這個人可能就沒辦法好好傾聽別人。」 回想過去,竟找不到「自己被好好傾聽」的記憶…… 不管是學生時期還是在職場,週遭朋友常跟我倒心情垃圾,我很擅長安慰人,也常常幫忙想辦法,有時朋友話匣子一開,聊
本週的主題是「好奇」。 自從習得「好奇」的重要,我就刻意提醒自己:對話,要從「好奇」開始。 但是,在別人身上運用「好奇」,我常常失敗。 當我看到先生因為小事責罵小孩,我用很平常心的語氣,帶著好奇,問他說:「我很好奇…你小時候你媽媽是不是也這樣罵你?」 我先生當場對我沒好氣的說:「我罵小孩跟我
多年前就拜讀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對話練習》,在當年是知名暢銷書,但我,無感。 直到,遇見了《內在小孩》一書,才彷彿從厚磚牆鑿了一個小洞,慢慢透出「自己」的微光。 我大概花了一年的時間,點點滴滴地「清理」,逐感逐字地面對,寫下有關自己的曾經。 後來,又才重新遇上李崇建老師的薩提爾冰山理論。
幾週前,因為覺得自己情緒管理太差,於是我下單了《李崇建:一週一練習,一年學會冰山理論》有聲書。而且下定了決心,要跟著這個主題一週一週地好好練習。 這是第一週的練習:「在客觀事實裡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