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朋友

2023/10/1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記得自己開始翹課的記憶始於小學三年級,不確定是否是早熟,但很確定的是很早就很叛逆。


翹課又始於自己在課堂上覺得讀書乏味,但現在回想慢慢瞭解到是因為除了無法專注,也讀來吃力。


當年因應的對策就是自己解讀、詮釋,試著如此學習理解(當然往往是錯的,也因為挫敗而開始翹課),但好像也成為當時的一種因應策略。


後來出社會工作後的學習經驗比較像選修,只是對自己有興趣的議題學習,多數沒啥毛病。


這幾年工作中有時在課堂、有時在談話中會遇到一些特別的對象,當他們面對內在的感受或接觸更深入的個別議題時,會用很多外在的知識、觀點或某些特定的理論來迴避內在的狀態。甚至會轉移到對帶領者提問或將焦點移轉到其它人身上。


一開始我並未意識到問題背後的問題,直到有機會跟老師督導時,才被提醒這也可能是當事人面對壓力時的一種防衛機制。


這幾天準備一段時間的課業內容要報告,其中很多的主題與章節讀來有些吃力。


於是我想的是如何透過自己的理解來詮釋跟舉例,而多數的方向也朝此準備。


第一次報告完,指導的老師提出一些自己報告段落的模糊性,因為時間受限,我大致了解什麼地方有疑慮,但卻不知道正確的核心關鍵為何?


下課後,又面對另一堂課程,一直到深夜回到宿舍的路上,才有機會接觸報告後那份內在的感受。


一開始,自己接觸到一種無法形容的落寞,也覺得沒有方向,接著伴隨的是困惑與好奇(倒不是因為報告內容的問題,而是開始困惑跟好奇自己內在正在經驗什麼?)


沒打算特別去想,散步在深夜的校園中,只是看著、也試著感受這一切。


腦海中閃過有學員會因為壓力產生迴避的狀態,而模式是將焦點由內轉外。


當下捕抓到一個機會對自己提問;那我的模式是什麼呢?


突然那個小三時的因應模式,跟整個當年的畫面,像一位許久不見的朋友,冒出來打招呼「嘿👋~我又來了,好久不見呀~~」。


而且仿佛在說:沒關係啦,已經一把年紀了,不需要那麼辛苦,開心比較重要,日子還是可以過。不用把時間放在學習上,何況這些知識、理論也不一定用的到,你已經有很多的人生經驗了呀,因此回到生活中體驗,這些不是更有意義嗎,不要再念了啦⋯


這時我頓然明白,自己正處在壓力之中,這段時間的學習與伴隨而來的情境,喚醒了那位老朋友。


而這老朋友的老毛病就是~~嗯,應該是小朋友的、小毛病;就是理論、知識生澀難以理解時,就會將焦點轉為內在的想法跟經驗來試著詮釋或解讀。這樣一來既抽象又個人,比較不容易被識破。


但研究所不是小三,老師當然也不是那麼簡單就可以過關的,但我還是慶幸有這個發現。


於是當下的開心湧現,雖然課堂上的表現不理想,但課後,課程的學習還持續的發酵著。


當我意識到這雖久遠但不陌生的模式後,我給自己一些陪伴、接納、跟鼓勵。


我已經不是當年那個小三的孩子,我雖然面對著同樣的壓力跟學習的挑戰,但我會用不同的方式來回應,而且可以有很多選擇。


課堂上老師說:「勇氣」是面對討厭你,或是你不喜歡的人,依然能夠共事。勇氣是面對你不習慣、甚至不斷挫敗的歷程,依然願意前行。


這位老師也不再是當年的那位老師了。


至少自己可以決定不需要再翹課,接下來就是繼續老老實實的練功了🥋


那個小孩還在,我仍保有他,但已經不是他了😊


上山用心學功夫

下山修心練功夫

重要的是我還在

    14會員
    32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