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背後的含義應該是體驗,因為只有好好感受了,我們才算好好走過。」——《一隅有花 Withering Calendar》
「你跟老公會因為觀念落差很大而吵架嗎?」某天朋友這麼問我,我覺得蠻有趣的,是因為我現在出門都自帶燈泡(Q、J寶)放閃,所以大家對我們有什麼誤會嗎。
我跟老公當然會因為觀念不同吵架,只不過現在頻率很低,且就算有吵也是當天和好,所以完全不困擾我們。所以才會有句話說:「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問題才是問題。」當我不把跟老公觀念不同的狀態當作一個「問題」,我自然不會急著想「解決」。更何況很多關係之間的發生,根本不是用「解決」的,而是用「理解」的。
舉例來說,最近一次我跟老公的爭執,是因為Q寶的功課。Q寶小一跟小二的功課都是爸爸處理的,但最近因為J寶升小一,老公一個人分身乏術,因此小三後Q寶的功課就由我來接手。我跟哥哥從小到大功課都是自己念的,我家根本不會陪讀、陪唸書,反正唸好、唸不好都是我自己的事,而我們兄妹倆成績也不差,可老公家不同,他們從小由媽媽陪讀到小六,在他的世界裡,是因為有父母的陪讀,他跟弟弟的功課才會有好的結果。
也因我們的成長背景不同,我們經驗到的自然不同,造就我們對Q寶的功課認知上的落差。我按照我的經驗,唸書是他的事情,我可以陪伴,但不干涉或主導;但老公依照他的成長脈絡認為,小六前孩子都應該陪讀、陪唸書,他們才不會走歪。老實說,我們皆根據自己的成長經驗來做選擇與判斷,根本沒有誰對誰錯、誰好誰不好,但如果我們的溝通僅停留在觀點,就很容易進入誰是誰非的拉扯,最終造成兩敗俱傷。
「我們都是關心孩子、愛孩子的對嗎?我們想去的方向其實是一樣的,我們都想要他功課好,只是方法不同,那你可以相信我嗎?」那次爭執,我這樣對老公說。在吵架的過程中,因為多年的學習,我覺察力變好了,現在的我可以在過程中覺察自己與對方的狀態在哪,並適時停下來,不再像以前一樣,只被情緒帶著走,甚至吵完還不知道自己究竟為何而爭執。
當我可以看見觀點底下兩人的期待與渴望,我就能往底層的需要去連結彼此,而非僅在觀點上爭個你死我活。觀點根據不同的成長背景與脈絡,不容易取得共識,但人底層的渴望跟需要卻是共通的,拿我跟老公的例子來說,我們的渴望都是愛孩子,想好好培育他,我覺察並傳達對老公的理解後,他態度自然軟了下來,這件事情也隨之落幕。
你也想要經營一段好的關係嗎?先覺察自己面對差異時是怎麼應對的呢?是會慣性的想在觀點上爭輸贏嗎?可贏了觀點,卻輸了關係真的是你渴望的嗎?還是說你願意試著探索在這個觀點底下,彼此真正在意的渴望為何?
不要停留在表面的事件,而是更深入核心探索。我想只要願意時時帶著覺察,就算吵架也能吵出好關係。
<喜歡我的文字,歡迎到以下地方找我互動聊天喔!
您的任何互動都是我創作的原動力~>
有心理學者研究指出,決定一個人幸福感的原因有50%跟家族基因有關、10%跟環境有關、剩下的40%則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可以透過練習來提升幸福感的。如果你也想活得更幸福,歡迎來<幸福魔法團體>共學,一起練習在溝通覺察,好好經營一段深度關係並活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