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實踐|什麼是「正念」?正念等於正向思考、正能量、轉念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在企業的正念分享講座中,開頭我會先問大家一個問題:「你覺得正念就是要正向思考、正能量的,請幫我舉手?」

通常現場舉手的人有九成以上,大家的表情充滿肯定與自信。

當我公布答案說不是,台下的人充滿疑惑。

有些人會以為今天就是要來學怎麼正向思考的,不然來幹嘛呢?

「正念」兩個字,從字面上來看,的確很容易跟「正向」、「正確」連結。

所以腦中直覺有這樣的聯想很正常,但到底正念是什麼呢?

正念不等於正向思考、正能量、轉念

正念不等於正向思考、正能量、轉念

▍正念的英文-Mindfulness​

正念是從英文Mindfulness 翻譯而來的,mindful是指留心、留意。Mindfulness代表全心專注於當下,對當下的身心狀態保持覺察。

講到當代的正念,大多會以正念減壓創始人卡巴金博士所下的操作定義來解釋:「有意識且不帶評判地專注於當下,所升起的『覺知』」(the awareness that arises from paying attention on purpose, in the present moment, and non-judgmentally)

正念,並不是正向思考,也不是要我們轉念。而是知道自己當下的注意力在哪裡,尤其是對自己的「念頭想法」、「身體感覺」、「情緒」帶著一份覺知的能力。

這三個要素,被稱作正念的「覺知三角」
​剛開始學習正念時,培養覺察力,也就是從覺知三角開始著手。

▍正念的覺知三角如何練習?

受過正念減壓(MBSR)八週課程的完整訓練後,我很清楚,在一場2小時左右的企業講座中,要讓大家現場聽完,了解正念是什麼、並馬上培養覺知三角是困難的。

尤其正念的練習很注重日常生活中對於一個事件對我們產生的身心反應的覺察(像是和主管溝通產生情緒、和家人吵架心情差、工作壓力帶來的焦慮感.....等等)

但在企業講座中,沒有這些事件在現場發生,即使要大家回想,也缺乏事件發生當下的臨場感受,對於剛接觸的初學者,很難當場直接練習。

所以通常我會從「呼吸觀察」、「正念伸展」、「正念五感體驗」這些練習帶大家入門,去覺察呼吸、身體的感受、情緒。


▍正念是能夠覺知當下的身心狀態

而在最近一場企業講座中,我帶了五感覺知吃葡萄乾的體驗。
這是一個帶著正念的狀態,透過一顆葡萄乾,專注當下、打開五感覺察的練習。

練習完畢請夥伴們分享練習過程中的觀察。

有一個夥伴拿到麥克風後,很抗拒說話,說了一句:「我現在詞窮」

我可以從他說話語氣感受到他很緊張,於是我換個方式,問他:「那你願意分享,從剛剛我在台上,邊朝你這走來,越來越靠近你時,你腦袋中在想什麼?有什麼情緒嗎?」

這位夥伴停頓了一下,然後小小聲說:「妳在台上說要找人分享,我就在想不要點到我。當妳一直往我這邊靠近,我就很緊張想說該不會要點我吧,因為剛剛練習我在放空,還有點想睡覺。結果還真的被點到了,現在就很緊張啊!」

我接著問:「那你有沒有感覺到身體的感覺有什麼變化?像是心跳、體溫?」

他回答:「心跳加速還好,但是我現在背部流超多汗!」

這位夥伴講完,我請現場所有同仁給他一個掌聲。

他所描述的關於腦袋中的「想法、情緒、身體感覺」,就是正念中的覺知三角

而且他對這個過程是清楚的,知道自己從什麼時候開始緊張、緊張的原因是什麼、緊張時腦袋中在想什麼、緊張的身體反應是什麼。


這是正念所要訓練的 - 不管你當下有什麼情緒,即使是負面的、你不喜歡的,只要你保持覺察,那就是正念了!


▍對當下缺乏覺察會讓我們的情緒影響到行為


這位夥伴讓我想起,以前剛進一家大公司時,第一次要在總經理、所有部門同仁前報告業績的經驗。

還沒輪到我報告,我就因為前面其他部門同事報告得太精彩,開始焦慮,因為我覺得我沒辦法像他們講得那麼流暢,萬一等一下數字報錯怎麼辦?萬一大家覺得我講得很爛怎麼辦?

腦袋裡一直充滿這些自我懷疑自我批判的小劇場。

然後還一直催眠我自己說:「不要緊張、不要緊張、不要緊張......」

果不其然,輪到我報告時,我只覺得我心跳變超快,講話感覺要喘不過氣,越講越快,業績講錯多了一個0,然後被糾正覺得超丟臉。


接下來的幾次會議報告,我心裡的抗拒感就很明顯。

▍正念可以幫助辨識情緒​


當時的我,如果能夠在當下就辨識出自己的緊張反應,那我就能在發現心跳加快時、腦中出現批判想法時,先把注意力回到呼吸,透過幾次呼吸,把這樣的緊張感和緩下來。

也就不會輪到我報告時,還被緊張感影響還渾然不覺,可以更專注在我要跟大家報告的內容。


​除了緊張感,憤怒、羞愧、無助、悲傷、尷尬、沮喪...這些也是一般人會覺得不太愉悅的情緒,而且通常也會影響我們比較久,需要一些時間平復。

如果能在第一時間覺察有這些情緒時,我們腦中伴隨的念頭想法、身體的感覺是什麼,了解我們對於某些外在事件的身心反應。

並且接納這樣的情緒,而不是跟這些情緒對抗、或者想要去除情緒(例如一直告訴自己不要緊張、不要難過、不能生氣...)


把情緒當成好朋友,謝謝情緒讓你知道此時此刻現在正經歷什麼感覺。

給情緒一點時間,知道情緒會來、也會有變化、會離去,就能更自在的和所有情緒相處了​。


*想了解更多可參考下列資源

❐關於什麼是正念

❐練習正念可以為生活帶來的好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我的正念生活旅程
20會員
20內容數
我曾經是一位在外商工作的上班族,因職場壓力身心失衡,接觸了正念,學習自我照顧、平衡身心。 現在是一位正念引導師,這裡與大家分享正念練習方法,一起鍛鍊覺察力、學習與壓力共處、提升生活幸福感,感受活在當下的美好🧡
2025/02/13
我曾經因職場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透過正念練習找回了內在平靜,學習與自己和解,最終擁有更穩定情緒與更有彈性的心理韌性。文中分享正念減壓的益處,以及如何透過正念練習改善身心健康,並提升生活品質。
Thumbnail
2025/02/13
我曾經因職場壓力導致自律神經失調、焦慮症,透過正念練習找回了內在平靜,學習與自己和解,最終擁有更穩定情緒與更有彈性的心理韌性。文中分享正念減壓的益處,以及如何透過正念練習改善身心健康,並提升生活品質。
Thumbnail
2025/02/13
從追求內心平靜到放下執著,正念練習的轉變。與大家分享如何透過正念練習,從執著於外在環境的平靜,轉變為接納內心各種感受,最終獲得真正的內在平靜。我也將此經驗應用於正念教學,引導學員覺察並放下執著。
Thumbnail
2025/02/13
從追求內心平靜到放下執著,正念練習的轉變。與大家分享如何透過正念練習,從執著於外在環境的平靜,轉變為接納內心各種感受,最終獲得真正的內在平靜。我也將此經驗應用於正念教學,引導學員覺察並放下執著。
Thumbnail
2024/09/22
現代人習慣依賴手機,放下手機反而感到焦慮?本文分享一日止語靜心課程體驗,說明如何透過正念練習,學習與焦慮、無聊情緒相處,活在當下,並善待自己。正念減壓課程結合西方腦神經科學、心理學及東方禪修,幫助學員提升專注力、情緒覺察及壓力管理,真正的活在當下。
Thumbnail
2024/09/22
現代人習慣依賴手機,放下手機反而感到焦慮?本文分享一日止語靜心課程體驗,說明如何透過正念練習,學習與焦慮、無聊情緒相處,活在當下,並善待自己。正念減壓課程結合西方腦神經科學、心理學及東方禪修,幫助學員提升專注力、情緒覺察及壓力管理,真正的活在當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修淨土法門,唯一的行持,就是誠心念佛。「為什麼要念佛?」現在先就字義上來說明這兩個字。「念」字是一個「今」字和一個「心」字合成的。分開來說,就是「今心」;合起來說,就是「念」。「佛」字是印度梵語,就是「覺悟」的意思。念佛是人人本分的事,也是人人本能的事。念佛的意義,就是求得現前一念心的覺悟與明白。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正念(mindfulness)定義及相關翻譯名稱之緣由,例如,如正念、靜觀、覺察等,甚至在辯證行為治療之馬偕的翻譯為「了了分明」。正念所適合的對象包含了小孩到老年人,透過正念可以帶來許多的好處,身心靈的成長、自我成長、疼痛管理、調整情緒等。
Thumbnail
本文章介紹了正念(mindfulness)定義及相關翻譯名稱之緣由,例如,如正念、靜觀、覺察等,甚至在辯證行為治療之馬偕的翻譯為「了了分明」。正念所適合的對象包含了小孩到老年人,透過正念可以帶來許多的好處,身心靈的成長、自我成長、疼痛管理、調整情緒等。
Thumbnail
此文為明亮先生寫於2021年1月29號 觀念頭的本質 觀念頭,俗話說就是看著思想。據說這是佛經裡面推薦的竅門,也是很多禪師推薦的修行方法。但為什麼看著思想的時候,看著看著,思想就似乎停下來了,沒有思想了。然後你做別的事情,不再看思想了,思想就像潮水那樣湧來。為什麼? 首先講講比較究竟的說法,我
Thumbnail
此文為明亮先生寫於2021年1月29號 觀念頭的本質 觀念頭,俗話說就是看著思想。據說這是佛經裡面推薦的竅門,也是很多禪師推薦的修行方法。但為什麼看著思想的時候,看著看著,思想就似乎停下來了,沒有思想了。然後你做別的事情,不再看思想了,思想就像潮水那樣湧來。為什麼? 首先講講比較究竟的說法,我
Thumbnail
✨真實的步調✨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三祖僧燦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這四句詩經常被修行者拿來討論。大意是說:說得愈多,想得愈多,離真理愈遠;沒有話說、沒有念頭,此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
Thumbnail
✨真實的步調✨ 絕言絕慮,無處不通。~三祖僧燦 「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這四句詩經常被修行者拿來討論。大意是說:說得愈多,想得愈多,離真理愈遠;沒有話說、沒有念頭,此時四處通達、圓滿實在的經驗才會顯現。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關於敞開與行善的故事和冥想練習。通過敞開自我,人們可以真正感受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並以真摯的慈悲來幫助他人。本文邀請讀者共同體驗和跟隨《每一天的覺醒》一書,迎接生活中的美好。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關於敞開與行善的故事和冥想練習。通過敞開自我,人們可以真正感受到自己與世界的連結,並以真摯的慈悲來幫助他人。本文邀請讀者共同體驗和跟隨《每一天的覺醒》一書,迎接生活中的美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