弊端的開始(二)改變篩選機制

2023/10/2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篩選機制是社會權力的分配方式,結合意識形態的效應,一個好的篩選機制,會讓民眾自認為受到公平的對待,就算無法取得社會權與利,也是自己的問題,如此不但保障階級的再製,也再次傳達主流的意識形態,讓權益受損的族群,依然熱烈支持受益群眾的統治。

(一下手又寫成這樣子)

例如,常常有人疾呼恢復聯考,認為是比較公平的方式,才不會讓有錢人繼續佔上風。

(乾脆恢復科舉吧! 窮書生也能當大官不是嗎)

聯考的形象深植人心,由此可見。

每當因緣俱足,社會權利關係鬆動,有新興族群想調整上層階級的組成,擴大自我族類的優勢,就會有人想改變篩選機制。

例如,美國大學申請的族裔保障名額、考試制度,就改過好幾次,來限制猶太人、華裔...進入上層。

又如新加坡,為了掌控華文學校,政府多次改變考試制度,才打破華文族群的中國國族文化,塑造新的新加坡國族意識。

但困難的是,一個好的篩選機制,需要慢慢發展出精細的規劃,透過巧妙的設計來限制考生、篩選考生。這些規劃的原理,會逐漸與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相契合,是以篩選的結果,會和社會結構比較契合。

如果因為族群利益或私人利益,破壞原本的篩選機制,拔擢私人,就如上一篇所說,社會機制還是會相當程度地自動運轉。

那麼,是不是人才真的沒差別嗎?

(到現在還沒講出原本發想時那個簡單的小概念)

頂大自然組轉讀課程與教學,觀察這個圈子,頓悟許多冠冕堂皇的說詞背後,其實是掌權者不想讓大家知道的簡單真相。對教師的情緒勒索,就是用最少的經費,讓民眾為下一代的未來,造一個遙遠的夢。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