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創傷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近期中部的娃娃車車禍事件,有關兒童與創傷,新聞報導提到,事件中有些孩子沒有哭,擔心可能會有創傷後壓力症狀(PTSD)產生...等。其實,PTSD的影響,也會與創傷事件後,人所獲得的支持和安全感有很大的關係,孩子理解世界的方式和成人也不同,有一些想法跟大家分享:

  • 先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環境- -

創傷事件的壓力常急速凍結在身體,常找不到語言形容,觸碰能有效減緩壓力賀爾蒙,與孩子多些肢體接觸,像抱抱、拍拍孩子,讓孩子放鬆身體,引導孩子感受到「我『現在』是安全的」。

孩子可能也會喜歡待/躲在一些實體空間,像帳篷、大紙箱,都是可提供孩子不受打擾、安全放鬆的空間。


  • 成人的態度也會影響孩子,若大人穩定下來,孩子也會感受到- -

孩子對大人的情緒狀態常常是很敏銳的,當周圍環境和大人對事件反應過於激動、情緒化,也可能會嚇到孩子,如同事件對孩子造成的驚嚇一樣。


  • 尊重與接納孩子的各種感受- -

不刻意挑起相關話題、不否認孩子的各種感覺,不用「事情過去了,沒什麼好怕的了」假裝沒事,而是「那一定很可怕,我們一起試試看,有什麼方式可以陪伴這個害怕」。

也不急著請小朋友畫出來、或進行會勾起孩童潛意識傷痛的行為(除非小朋友主動分享和提及,我們就好好地聆聽,再以孩子懂的語言跟孩子說明或討論)。


  • 運用孩子的語言陪伴孩子的各種感覺- -

遊戲是孩子的語言,英國精神分析師 溫尼考特認為,孩子有時無法清楚表達內心的情緒,原因可能有以下:

孩子身體一時之間接收到過多的感覺、還不明白身體跟內在的連結、抒發內在本能衝動、分辨想像與真實的能力等仍在發展。此時最重要的,是能理解、接納孩子的情緒,陪伴孩子,並給予孩子「遊戲的機會和空間」,而不是急著釐清或分析事情、解決所有問題。**


若是孩子主動分享對創傷的恐懼和焦慮,怎麼辦?

或是我不確定孩子目前的狀況,怎麼辦?


其實每個當下,都是一個陪伴的可能,除了前面提到的肢體接觸讓孩子放鬆、陪伴也有很多形式,比如:陪孩子讀一本喜歡的故事、陪孩子玩一個喜歡的遊戲、陪孩子公園走一走、陪孩子唱一首歌,都是一種方式。

有些大人提到,單純的陪伴好像並沒有做什麼事,覺得好像空空的,其實,「陪伴」最重要的是與孩子同在,孩子認識世界的方式與大人不同,孩子的認知方式與我們不同,創傷事件後,我們都擔心孩子可能受傷、驚嚇,但直接的去揭開傷口,可能才是最大的傷害。

周圍大人可以做的是好好陪伴、聆聽和守護,給孩子安全空間去表達、消化經驗與感受,且不一定要使用語言,也可以用肢體遊戲、聲音與表情、故事來陪伴孩子。


  • 當孩子出現創傷反應時,請務必尋求心理專業人員協助- -

孩子的創傷經驗與反應會在什麼時候、以什麼形式呈現,其實沒有一定時間軸或答案,也不知道究竟會不會出現。若孩子持續出現半夜驚醒、做惡夢、尿床、情緒起伏大...等,請務必尋求心理相關專業人員評估與協助。


創傷來得突然,心理修復是長期緩慢的,孩子也需要時間來消化和沈澱這些創傷事件。不管如何,讓孩子感到安全、有掌握感地,一步一步地,陪伴孩子重新修復對世界的信任。

-----------------

**想了解更多安全感相關遊戲,歡迎參考《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一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鹿散步 身心工作的沙龍
12會員
42內容數
2024/08/30
接續上次有關談幼稚園事件的文章- - 《凍結,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不代表沒有發生》 我從以下幾點來談: 1.對創傷壓力反應的誤解 2.陪伴孩子重建安全感、掌握感 3.規律作息與重複經驗對於受創孩子復原的重要 4.平常可以做什麼預防 5.社會環境系統的重要 (下篇從第四點開始)
2024/08/30
接續上次有關談幼稚園事件的文章- - 《凍結,是身體的保護機制,不代表沒有發生》 我從以下幾點來談: 1.對創傷壓力反應的誤解 2.陪伴孩子重建安全感、掌握感 3.規律作息與重複經驗對於受創孩子復原的重要 4.平常可以做什麼預防 5.社會環境系統的重要 (下篇從第四點開始)
2024/08/30
花了一些時間消化報導者有關幼兒園事件的專訪(連結 https://pse.is/6c49kg),有關「小孩沒有表達不願意或抵抗」,讓長期與受創孩子進行心理工作的我,覺得很心痛,也因「如果我們不關注問題所存在的這個社會系統,我們的治療工作,就僅只是風中的稻草」*,讓我想寫這篇文章,談談以下幾點:
2024/08/30
花了一些時間消化報導者有關幼兒園事件的專訪(連結 https://pse.is/6c49kg),有關「小孩沒有表達不願意或抵抗」,讓長期與受創孩子進行心理工作的我,覺得很心痛,也因「如果我們不關注問題所存在的這個社會系統,我們的治療工作,就僅只是風中的稻草」*,讓我想寫這篇文章,談談以下幾點:
2024/03/05
有沒有什麼方式,面對不確定時,不會感覺焦慮、緊張? 沒有。 因為感覺緊張、焦慮,也是提醒我們,要留意或行動,來保護自己的訊號。 「但,或許有什麼方式,可以減低或陪伴我們對不確定、變化的焦慮或恐懼。」這也是我在各種即興練習中發現也持續好奇的。
Thumbnail
2024/03/05
有沒有什麼方式,面對不確定時,不會感覺焦慮、緊張? 沒有。 因為感覺緊張、焦慮,也是提醒我們,要留意或行動,來保護自己的訊號。 「但,或許有什麼方式,可以減低或陪伴我們對不確定、變化的焦慮或恐懼。」這也是我在各種即興練習中發現也持續好奇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電視新聞中,不乏能看到大人情緒失控的案例,更何況對於還不了解「情緒」是什麼的孩子而言,情緒控管更是困難。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會遇上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刻,例如哭鬧、尖叫刻。而面對這樣的場景,照顧者可能會慌了手腳,或因為帶著疲憊的狀態而克制不住脾氣,卻又在事後感到滿滿自責。 這樣的錯誤處理,很
Thumbnail
在電視新聞中,不乏能看到大人情緒失控的案例,更何況對於還不了解「情緒」是什麼的孩子而言,情緒控管更是困難。 在生活中,我們往往都會遇上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刻,例如哭鬧、尖叫刻。而面對這樣的場景,照顧者可能會慌了手腳,或因為帶著疲憊的狀態而克制不住脾氣,卻又在事後感到滿滿自責。 這樣的錯誤處理,很
Thumbnail
創傷來得突然,心理修復是長期緩慢的,孩子也需要時間來消化和沈澱這些創傷事件。不管如何,讓孩子感到安全、有掌握感地,一步一步地,陪伴孩子重新修復對世界的信任。
Thumbnail
創傷來得突然,心理修復是長期緩慢的,孩子也需要時間來消化和沈澱這些創傷事件。不管如何,讓孩子感到安全、有掌握感地,一步一步地,陪伴孩子重新修復對世界的信任。
Thumbnail
情緒,它們如同彩虹一樣,擁有多彩的顏色,都有自己存在的原因。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歡笑、感到高興,同樣也曾經憂慮、感到悲傷。孩子們也是如此,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 不管是生氣、高興、悲傷,還是其他情緒,都應該受到尊重和理解。當我們的孩子感到生氣時,不要急於制止他們,也不要讓
Thumbnail
情緒,它們如同彩虹一樣,擁有多彩的顏色,都有自己存在的原因。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歡笑、感到高興,同樣也曾經憂慮、感到悲傷。孩子們也是如此,他們有著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他們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 不管是生氣、高興、悲傷,還是其他情緒,都應該受到尊重和理解。當我們的孩子感到生氣時,不要急於制止他們,也不要讓
Thumbnail
近幾個月新北市幼兒園有餵藥案、體罰案底下是針對遇到類似情況,對兒童心理的瞭解與家長可以做的事讓大家不必過於驚慌與擔憂,有方向可循以條列式來寫,可以當成講義來看 #觀察孩子是否焦慮到失控 1.異於平常的行為 2.退化行為 3.失控行為
Thumbnail
近幾個月新北市幼兒園有餵藥案、體罰案底下是針對遇到類似情況,對兒童心理的瞭解與家長可以做的事讓大家不必過於驚慌與擔憂,有方向可循以條列式來寫,可以當成講義來看 #觀察孩子是否焦慮到失控 1.異於平常的行為 2.退化行為 3.失控行為
Thumbnail
🍎情境 孩子哭得好慘,不知道該怎麼辦。很想要他馬上停止哭泣,但是教養專家又說不能隨便讓孩子討抱。 當事情被簡單二分,狀況就變得不可理喻,這個單元將討論一些教養困境,用科學的方式思考這些教養原則 🍎怎麼了 當這種情況發生,首先思考的不是要抱與不抱,而是思考孩子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情,還有孩子的狀況如
Thumbnail
🍎情境 孩子哭得好慘,不知道該怎麼辦。很想要他馬上停止哭泣,但是教養專家又說不能隨便讓孩子討抱。 當事情被簡單二分,狀況就變得不可理喻,這個單元將討論一些教養困境,用科學的方式思考這些教養原則 🍎怎麼了 當這種情況發生,首先思考的不是要抱與不抱,而是思考孩子怎麼了,發生什麼事情,還有孩子的狀況如
Thumbnail
曾經有個個案來諮商時告訴我,他的焦慮來源就是他家的小朋友,小朋友大約1-2歲,正值好動愛玩,一發生事情又會哭的呼天搶地的階段。 那發生什麼事呢?從沒有人陪著他玩,或他要的玩具不給他,或是不想要吃飯,剛睡起來等都會,好像任何點小事沒有順他的意,他就用哭來表達抗議。然後照顧的過程就是在抱起他、安撫、眼神
Thumbnail
曾經有個個案來諮商時告訴我,他的焦慮來源就是他家的小朋友,小朋友大約1-2歲,正值好動愛玩,一發生事情又會哭的呼天搶地的階段。 那發生什麼事呢?從沒有人陪著他玩,或他要的玩具不給他,或是不想要吃飯,剛睡起來等都會,好像任何點小事沒有順他的意,他就用哭來表達抗議。然後照顧的過程就是在抱起他、安撫、眼神
Thumbnail
「當孩子情緒失控,但趕著出門、趕著重要事情時,怎麼辦?」 這是我在工作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孩子亂發脾氣時,孩子卡在情緒中,找方式,讓孩子動一動,讓孩子練習不卡在當下情緒裡,運用這個原則: 「動起來可讓孩子穩定下層情緒腦,並開始連結上層理性腦」 協助孩子一次又一次建立調節情緒的大腦迴路。 比如:
Thumbnail
「當孩子情緒失控,但趕著出門、趕著重要事情時,怎麼辦?」 這是我在工作中,最常被問到的問題。 孩子亂發脾氣時,孩子卡在情緒中,找方式,讓孩子動一動,讓孩子練習不卡在當下情緒裡,運用這個原則: 「動起來可讓孩子穩定下層情緒腦,並開始連結上層理性腦」 協助孩子一次又一次建立調節情緒的大腦迴路。 比如:
Thumbnail
情緒像是一個訊號,告訴我們:「怎麼了?」、「對人事物的反應是什麼」,比如: 當我們覺得開心、快樂時,反應出我們的熱情、或喜好。 當我們覺得害怕時,反應出我們發現有危險要趕快離開、或當下覺得有困難需要幫忙。 我們無法天生自己學會情緒調節與管理,教孩子辦識、接納、調節情緒,是送給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禮物。
Thumbnail
情緒像是一個訊號,告訴我們:「怎麼了?」、「對人事物的反應是什麼」,比如: 當我們覺得開心、快樂時,反應出我們的熱情、或喜好。 當我們覺得害怕時,反應出我們發現有危險要趕快離開、或當下覺得有困難需要幫忙。 我們無法天生自己學會情緒調節與管理,教孩子辦識、接納、調節情緒,是送給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禮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