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有時想起這些仍會微微心痛,然而這些是我在迎來生命的清晨之際,曾經認真為生存奮戰的感受,劫後餘生的肉體記憶,它使現在的我更能同理朋友、學生或親人生活中的難題。

不小心掉進人生劇場,還一連看了三集
日子匆匆,轉眼間,忙碌的生活已經讓我與追劇的習慣漸行漸遠。然而,那天偶然發現朴寶英的新作品上映,心頭一動,決定偷閒看一集,給自己一點小確幸。沒想到,這一看竟欲罷不能,等回過神來,已經是第三集的片尾曲響起。趕緊提醒自己適可而止,按下暫停鍵,卻發現這三集帶來的不只是劇情的衝擊,而是一場深刻的內在對話。這部戲赤裸地勾勒出職場的暗潮洶湧,精準擊中讓職場人士疲憊不堪的脆弱點,讓人不得不直視內心的傷與力量。
職場不是生存遊戲,卻總讓人如履薄冰職場,從來不只是工作而已。那是人與人交織而成的複雜網絡,每個人都試圖找到自己的位置,努力讓自己被看見、被肯定、被接納。有些人選擇奮力攀爬,不惜讓自己成為「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犧牲者與加害者;有些人則在夾縫中求生存,希望能夠平安無事地度過每一天。然而,真正讓人疲憊的,往往不是工作本身,而是那些隱藏在關係之中的矛盾、權力較量,以及無法言說的情感拉扯。
比績效更難應對的,是關係裡的無聲角力
劇中第二集探討了一位深受憂鬱與躁鬱症所苦的職場人,他長期遭受上司的語言攻擊,被迫活在「煤氣燈效應」的陰影下,最終被同事孤立,陷入無助的職場霸凌。這一幕讓我心頭一緊,也讓我不得不回望自己的經歷——曾經,我也是這場戲裡的一部分,也許是旁觀者,也許是無意間傷害過他人的人,甚至可能也曾是那個懷疑自己的受害者。我們是否曾經因為害怕被孤立,而選擇沉默?是否曾經誤以為保持距離就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還是,我們也曾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中,不自覺地扮演了壓迫者的角色?
然而,人非完人,每個人在職場上都會做出某些決定,有時是基於生存,有時則是基於習慣。當加害者用貶低與羞辱來維持自身的權威,當眾「行刑」讓某人成為眾矢之的,這些行為的背後,往往不是單純的惡意,而是恐懼——害怕失去控制、害怕自身價值被質疑、害怕別人比自己更強。而在那個受害者的世界裡,無助感與自我懷疑逐漸吞噬內在的光亮,使人忍不住問:「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我的努力真的一文不值嗎?」、「為什麼我總是成為那個被犧牲的人?」這些問題宛如困住靈魂的枷鎖,讓人陷入自責與痛苦之中。
「好像困在一個透明的籠子裡,覺得所有人都在注視著我,好像在觀賞什麼一樣,甚至包括那些與我毫無關聯的人。」(多恩)這句話直指人心,這種焦慮與不安,或許每個人都曾經歷。它不是脆弱,而是一種極為真實的內在感受,它告訴我們:我們需要的不是強迫自己去遺忘,而是允許自己去感受,去理解,然後溫柔地陪伴自己走過這段旅程。
自我價值,不該交給別人來決定
曾經,我以為這樣的經歷會讓我害怕再次與人建立深厚的連結,甚至讓我對職場與人性感到失望。然而,這些過去的傷痕反而成為我重新認識自己的契機。我明白了,真正的價值並不來自於別人的認可,而是來自於我如何看待自己。我不再需要在別人的地獄裡尋找出口,因為當我開始願意看見自己的力量,囚籠便不再存在。
每一段傷痛,都是自我成長的契機
或許,我能夠在這些經歷之後依舊好吃、好睡、好樂觀,是因為我學會了接納自己的傷,也學會了珍惜那些曾經陪伴我走過低谷的溫暖。我知道,當一個人陷入黑暗時,最需要的並不是指導或勸說,而是一份真誠的理解與陪伴——就像當時的我,多麼渴望有人能夠輕聲對我說:「我懂你,沒關係,你不孤單。」
所以,回到職場?不必了。那段旅程已經結束,而我已經帶著自己的光,走向屬於自己的自由之地。
#感謝每一段過去,成就了現在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