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在關係中常常「扛太多」的妳

人生,就像不斷翻越一座座高低起伏的山丘。
走在職場這條路上,我們常常需要同時扮演許多角色: 理性專業的工作者、溫暖體貼的同事、能共情又能傾聽的朋友。在每一個角色之間來回切換,心情也跟著起起伏伏。
我一直以為自己情緒算穩定,但最近在為心靈書寫課程備課時,也開始更深刻地觀察自己。沒想到,在我心裡,其實也藏著幾座還沒攀過去的「情緒之山」。❝ 當我們太習慣體諒,就容易忘了自己也會受傷 ❞

前陣子,工作上發生了一件讓我非常不舒服的事。對方當時處於低潮,我選擇壓下情緒,只告訴自己:「對方遭逢大變,現在心裡難過,我別再說些什麼。」
雖然表面沉默了,但我心裡的感受卻越來越強烈,於是開始與自己對話——
那份不被尊重與被忽略的感受,是真的存在的。
我以為我們是彼此信賴的工作夥伴,甚至是可以互相支持的朋友。但當事情發生時,對方選擇不解釋、不溝通,只留下我單方面接受對方的決定。我試著同理對方的難處,甚至一如往常地「扛下所有」,等待對方度過情緒低谷再來找我。
直到有位好友問我:
「如果對方每次有情緒就這樣對妳,妳真的能一直忍受嗎?」
那一刻,我愣住了。因為我知道,她問到了我一直逃避面對的事實。無論是友誼或同事,似乎都是如此。在對方要求空間獨處,不被打擾的時候,我如同撞上一堵玻璃門,明明看得見對方所有動線,但自己卻被隔絕。
❝ 界線,是溫柔地對自己負責 ❞

某次碰面,對方坦白說自己沒力氣談,怕一談就會崩潰。我說我理解——但那份不對等的要求,其實也讓我心累。而這一刻的覺察,就是轉捩點。
這不是責怪誰的戲碼,而是我自己需要學會的一課:關係中,光靠體諒是不夠的,我也需要界線。
也許對方之於我,其實只是職場上的合作關係;下班後,同事選擇抽離,而我卻還留在「我們是朋友」的期待裡。這份落差,來自我沒說出口的期望。我們常被教導要「有情商」、「顧大局」、「善解人意」,尤其是女性,更容易默默扮演起「情緒照顧者」的角色。
但我漸漸明白——成熟的關係,不是壓抑自己去成全他人, 而是能夠承認:
我也有界線、我也需要被理解。在工作上,我更需要了解發生了什麼事,作為後續的調度。
❝ 不委屈自己,是一種體貼;放手關係,是一種祝福 ❞

當我放下對某些關係的期待,也不再把所有責任都扛在自己身上,心,輕盈了許多。轉換心境,了解每一個人應對事件的能力各異。
也許對方終究會變得更好,但就算我們私下不再親近, 我依然祝福對方——也成全自己。我想,十年後回頭看,這件事或許會變得微不足道。但今天的我,會重新設定界線:
既然是同事,那就以公事為主;若她在工作上盡責,那就夠了。 至於工作之外的情誼,就讓它順其自然吧。
「買賣不成仁義在」是我一直堅持的待人原則。有些關係,可能會走向一段靜默的告別,最終相忘於江湖。但那不是怨,也不是恨,而是一種溫柔的放手。
🌸 給同樣常常「太懂事」的妳:
寫下這篇文章,不只是為了整理情緒,也是想和正在閱讀的妳分享:
溫柔不是軟弱,設立界線不是絕情,那是一種保護自己、也尊重彼此的方式。
願我們在職場的山路上,學會在堅韌裡保有柔軟,在關係中保有自己。🌷
✨靜心練習:給同樣在關係裡常常「扛太多」的妳
🌸 如果妳也正在經歷類似的情緒,試試這幾個方法陪自己慢慢走過
1. 承認內在的感受,不用急著「理解對方」
我們常太快跳進「她一定有難處」「我不要那麼計較」的慣性中, 但其實,允許自己先難過、失望、生氣,是最基本的自我照顧。
👉小練習:在紙上寫下你真實的情緒,不用壓抑、不用包裝。先寫給自己看。
2. 把界線畫下來,不等於妳不好相處
設立界線並不是自私,而是我願意為關係負責的表現。
👉試著對自己說: 「我可以理解你的處境,但我也要照顧自己的感受。」 這句話不一定要講出口,但至少,你該對自己這樣說。
3. 練習不立即回應,用「沉澱期」守護自己
當別人把壓力拋過來時,我們不需要立刻接住。 給自己一點「慢回應」的空間,也是一種溫柔的保護。
👉你可以這樣做: 「我需要一點時間整理自己的感受,之後再來討論,會比較好。」
4. 和信任的朋友說說話,讓內心有出口
情緒不一定要自己一個人處理完。找一位懂你的朋友聊聊、寫封信、發一則不公開的心情紀錄……
👉讓你知道:你不是孤單的,願意理解妳的人其實一直都在。
5. 定期自我覺察,為自己開一扇窗
每一段讓人糾結的關係,都是一次認識自己的機會。
👉試問自己:我為什麼會這麼在意?這段關係給了我什麼?又奪走了什麼?我要如何照顧當下這樣的自己?
🌿 最後送給妳一句話:
「妳可以善良,也可以有底線; 可以溫柔,也可以為自己挺身而出。」
願我們在職場裡,成為願意理解他人、也不再虧待自己的那一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