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不讀書的大人,跳出來指責108課綱推薦選文沒有〈廉恥〉,我到底看了什麼?

2023/12/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廉恥〉引起的風波

先來看看最近這則讓大家吵翻天的新聞:

關心台灣中學國文教育的讀者,每隔一陣子就會看到這樣的新聞,像是新課綱文言文比例降低、新課綱推薦選文少了某某重量之作等等,然後結論都指向民進黨去中國化。這種單純拿來搏政治聲量的泛泛之談,每次都能引發大眾正反方激烈交鋒,但是最後都是在各說各話中落幕。身為業餘的經典閱讀推廣者的不才在下我,就趁這次熱潮來提出解法,看看是否能幫大家徹底解決這些困擾多年的爭議。

古文教育勢微是不可逆的現實

台灣近年來每次課綱的修訂,文言文比例都是攻防重點,不過都是維持派和降低派在吵,從來沒有聽過任何人跳出來大聲疾呼,要逐年提升文言文的比例,來強化國民的競爭力。因為隨著多元社會的發展,要學的基本知識越來越多,無法通過時代考驗的課目會被縮減或消滅也是很自然的事,比如說已經消失的三民主義,或是處於凋零中的古文教育,換誰來執政都無法逆轉局勢。拿推薦選文沒有〈廉恥〉這種事來大做文章,除了用來不實抹黑民進黨的去中國化之外,完全是沒有營養、沒有道理的指控。

古文教育勢微,對台灣社會有什麼重大影響嗎?或許某些古文金句會消失在生活之中,或許中文系或是歷史系的教授會抱怨學生沒有古文的基礎。為了對抗這些微乎其微的改變,值得我們的國民教育花費大量資源、不惜代價的維持或提高文言文的比例嗎?認清這個事實,就不會困在文言文比例、推薦選文的篇數等旁支末節的問題。

另外,萬一古文教育真的消失了,對中國傳統經典念念不忘的人還是可以改讀白話版本,不讀古文和去中國化其實沒有關聯。不過少了古文這尊神主牌之後,中國傳統經典到今天還剩下多少閱讀價值,其實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可以參考我的另一篇有點傷感的文章如下:

《中國哲學史》:對中國思想家們的最後巡禮

只有不讀書的大人,才會對少了某一篇「重要文章」而大驚小怪

不管是舊課綱的三十篇、還是新課綱的十五篇,對於勤勞的書蟲來說,全都是一兩天就可以細讀完食寫心得的一片小蛋糕。對於出社會後有在讀書的大人來說,根本不存在「非讀不可」的十五篇或是三十篇文章,取而代之的是數十本或是成千上百本非讀不可的重量級著作。古今中外有那麼多重要的著作等著我們去征服,有那麼多廣闊的心靈等著我們去探索,不要說推薦古文少了十五篇文章了,就算少了一百篇文章都不痛不癢,因為與龐大的知識之海相比,都是滄海之一粟。

簡單來說,中學的古文教育不過就是基礎的啟蒙教育,只能算是古文教育的體驗課。把傳承中華文化的責任放在這三十篇或十五篇文章,認為少一篇都不行,這樣的堅持依我看來,中華文化應該是快亡了,才會有這麼可笑的期待。真正對中華文化有期待的人,不就是希望這些學生接受了古文教育的啟蒙、走出校園之後,可以對中國傳統經典發生興趣,一輩子研讀這些經典嗎?事情當然不是憨人所想的那麼簡單,請參考我另一篇專論如下:

高中文言文比例年年有爭議,但是你知道高中畢業後會主動去讀古文經典的學生比例有多少?

不過很多大人只在求學時代讀書,而且讀得不多,所以才會對三十篇減為十五篇感到大驚小怪。看這些不讀書的大人在那邊誇誇其談,身為半百老翁的我,實在恥於與他們相提並論,而他們居然還有臉談文化素養,我真的為他們感到羞愧了。

到了二十一世紀還在計較文言文比例,台灣的國文教育還好嗎?

二十一世紀是各方面快速爆發的時代,以AI的發展為例,在雲端運算幾乎無限制的運算能力加持之下,以往認為辦不到的AI運算,已經發展到讓人無法忽視的階段。在這個全面啟動的年代,我們台灣社會居然還在為文言文比例、少了某一篇選文在吵翻天,真可說是二十一世紀不可思議的怪現狀。因為經過多年的打爛仗,讓國文教育居然還困在戒嚴時代「傳承中華文化」的不可能任務裏,在AI時代的今天,看起來格外諷刺。

跨越古今中外的閱讀視野,才是現代國民的必備能力,台灣的國文教育應該要反應現代社會對國民素養的期待,而不是抱殘守缺,陷入作繭自縛的困境。另外,「去中國化」到底是什麼概念?請讓我用另一篇文章來好好介紹一下,絕對讓你大開眼界。

台灣的「去中國化」從1949年就開始了


除了自創內容之外,也讓我們用J Premium來打群架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