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WHATZ Hong Kong 的特別策展《驚夢•尋夢》是受到台灣藝術家何孟娟,與香港藝術家陳佩玲觸發的成果。連結起這兩位藝術家的,除了作品系列主題包含今昔的夢憶,另一點是二人對攝影理論與技術的熟稔。也或許正因二人出入於攝影、錄像、繪畫、裝置的實作心得,她們的作品能掙脫美術館與雙年展的套路,鋪陳不確定性與模糊性的如夢氛圍裡自在展現出開放的影像天地,歡迎觀者自尋與承受影像的「刺點」(Punctum)
以下就簡要說明本次展覽作品,並試窺其匠心:
一、何孟娟:身為知名的台灣壯年藝術家,何孟娟對性別議題念茲在茲,但她更出類拔萃者,則在始終奮力她衝到第一線的全人血肉體現。即使是女性角色的變裝演繹,她不滿足於Cindy Sherman、森村泰昌式的戲劇性Kuso,她總希望露出本來面目之下「活出」她自己的體驗過程與心得。本次的「我的牡丹亭」錄像,重點不在擷取遊園驚夢哪些段子用KPop來對比,而是她特意強調古今、中外女性角色變化之後,在身體、姿勢、節奏、亮相/Pose 定點、乃至眼神上的對照,尤其是何孟娟自己親力親為對四百多年前的一場夢的主角的反省,而且從容卻不媚俗娛樂地,甚至略帶生澀地表達出來。「我的牡丹亭」遠過於單純的扮裝穿越,實在是留住了一個動態的夢中夢、夢外夢的歷程。
本次展出的「魏斯貝絲計畫」是何孟娟赴紐約駐村於亞洲協會承租的魏斯貝絲公寓時,對房間與居民的攝影。魏斯貝絲公寓雖是1970年開放首批藝術家進駐,但其實1885年落成至彼時早已歷盡滄桑。何孟娟的攝影不僅是致敬這棟建築承載的藝術造夢者,也是以一個外國人身分嵌入接續這段藝術世紀。另一個易被忽略之處,不但是這棟公寓角色、功能、裝修的不斷重構,還有房客本身對入住與遷出的意圖與結果本身的非預期性。常見的是:本為候鳥的過客,卻無選擇變成留鳥而終老。不免令人想起「加州旅館」(Hotel California)的警句“You can checkout any time you like, but you can never leave!"

二、陳佩玲:近年以帶領的「藝術到家」(Art Together)蜚聲港澳的陳佩玲(Peggy Chan)一直埋頭繼續她最愛的藍曬(Cyanotype)創作。與其說是執著於古調與靛色的深沈,更適切性的描述,則是陳佩玲傾向於更身体性、更不確定性、更高度對光對空氣敏感而無法絕決的創作活動。這次無論是她廻看紅樓夢大觀園的「月照花林」,還是“Unhindered Series" 都不是呆板複寫過往的特定情節,也不如表面上的蒙太奇式的剪下貼上(cut and paste)來炫惑感官。陳佩玲自道是以象徵大自然的藍色延伸出奇幻的生物世界,藉以表彰想像力與創造力。這不就是連結昨日之夢,越過灰黃的今日視角--月照花林系列構圖宛如鏡頭下的畫面,不就像馮小剛的《我不是潘金蓮》--經營明日之夢嗎?

陳佩玲投身公共藝術,關懷社區與生態永續發展勢屬必然。她的「再見紅樹林」是聚焦澳門一處保育紅樹林濕地在都市開發中消滅的歷程。身為藝術家而非社運人士,陳佩玲最擅長的,依然是以藝術教育與實踐來保存對自然生態的記憶,再傳揚給下一代。我雖不能不將她的彩繪圍欄展出聯想到柏林圍墻的殘磚散布,但我感覺溫恭蘊藉的陳佩玲更在意的是寄望於藝術之美本身所能啟動的個人心靈深處的美好嚮往。如同她的畫面,是最不假雕飾卻最直面天心人性的徵象。

何、陳的作品,固然有對社會議題與人世困局的指涉。但把她們的創作當成特定階級與意識型態的編碼,除了小覷了影像本身的豐富意義與多重力量,也是對藝術創作過程隔靴搔癢的誤解。陳佩玲不斷強調的光在作品造就的不確定性是她很珍惜的要素,則更是對數位影象潮流的反動。兩位藝術家從來不曾忽略,甚且納入物質性變數與偶然性,同時不吝裸露出不完美過程的痕跡,凡此比羅蘭•巴特對語意詮釋的攝影理論更顯實際與開放,與James Elkins強調的攝影的反理論性、物質性、不可言說性、是一種非語言的思考對境等主張若合符節。不禁讓人聯想到早期狂推羅蘭•巴特的蘇珊•桑塔後來竟也反對藝術的過度詮釋!是否,我們也可比擬為:驚覺人生如夢的吾等,不可能強求過份牽強的解夢,但也不會放棄尋夢築夢。正如湯顯祖在牡丹亭自序所道:「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附記:特別感謝香港城市大學鄢秀教授對《牡丹亭》英譯本的考證協助!
WHATZ 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訂於2025/9-26~2025/9/28假香港港麗酒店舉行,歡迎蒞臨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