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蔡在今年農曆過年期間,開始第N次閱讀《動中覺察》一書。之前在臺東大學心動系擔任專案講師時,《動中覺察》是「費登奎斯方法」課程的指定閱讀,而且每組同學必須就本書的兩個部分分別導讀與教學各一;所以對於每年都要面對一次的學生迷茫眼神,老蔡一直覺得自己該做點什麼。
對老蔡來說,理解費登奎斯理論的第一個關卡是結構。費老是位嚴謹的物理學家,當年在居禮先生的實驗室專研放射能;他的著作論述嚴密、關係清晰,然而蛛網狀鋪開的複雜緊密結構會令人難以入手。老蔡的突破方式是運用圖像。
舉例說明,《動中覺察》前言談的是影響自我意象的三個因素:教育、自我教育及遺傳;第一章談論「自我意象」的四個要素:感覺、感受、思考及動作。老蔡就試著將它組合成一個基本圖形:教育、自我教育及遺傳做為自我意象的基底,感覺、感受、思考及動作則是構成自我意象的四個點。每個人的每個行動,自我意象四要素的影響比重又會各自不同,於是有不同的變形。例如一個人在股票操盤的時候,很可能是思考極大化,而其他三個要素的影響少少的,就形成不對稱的多邊形。
再往下閱讀,談到三個因素與四個要素之間的關聯,老蔡目前的想法是嘗試以立體的蛛網圖來呈現其關係,嗯,不過這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