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如何表達】三明治說法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raw-image

當一般人被「糾正」時,最在乎的是「自己的心意是否被誤解」

所以要對一個人說「你的行為冒犯到我」前

一定要先說「我知道你的心意是為我著想、為我好」

例:『我能理解你的心意,「只是行為」需要調整』

這樣對方才不會為了要解釋「我沒有惡意」而心生防衛,也能專注聽「你需要的行為調整」


#三明治說法:兩層好的夾一層壞的

1.先說:知道/理解他的好意

2.再說:自己的不舒服,怎麼改善比較好(行為面)

這邊不要說[你自己好好想想]這類抽象的指責,也不要只說不舒服卻沒後續,這些做法對方只能[猜],猜錯了會出現再一次風暴

3.最後說:他的好或對他的肯定


#例句:

「志明,我知道你一直對我很好,什麼事都會先替我想。」

「不過昨天你那樣做,我不是很舒服,不喜歡被強迫,下次可以先問過我嗎?」

「謝謝你一直對我很用心。」


#但是,通常我們只會說:

「對了,我突然想到,你昨天那樣做,我不舒服、我不喜歡被強迫。」

對比看看,是不是感覺差很多?

負面感受不加修飾直接衝出來,很容易變成指責,被指責的人當然會防衛與反擊


通常句子越短時,僅強調負面感受,沒有前文後續,聽的人一定不舒服,以為是指責,一定會先防衛(防衛姿態:戰、逃、僵、討好)。一旦防衛,只有表面說好,後續怎麼改不會被聽進去

突然被指責對錯,下次就會極端做法:「好,我多做多錯,下次再也不會做了。」

只要對方不是故意的,都最好用「三明治說法」來提醒他。如果對方是故意或屢犯的,那先行預告後(緩衝),就可以直接表明、就事論事

前提是甚麼很重要,「場佈」也很重要,這就是溝通

有些不善溝通的人,太習慣二選一,要嘛一直忍耐不說,要嘛衝動說出來轟死對方,那當然會衝突,口服心不服

三明治溝通比較不會發生衝突,只是它需要事前好好規劃再說出來


240會員
171內容數
亞斯伯格(AS)、過動特質(ADHD)及邊緣性人格(BP)整理專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